护理视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2014/11/25 护士学习笔记

    

     护士笔记微信/网站:HuShiBiJi.CoM“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希望弊端消失的这天早点到来。

     作者:zmdzfx 来源于:护士学习笔记

     那天下午,有个年迈阿婆独自一人,拄着拐杖来院就诊。

     在门急诊大厅,护士郭靖看见老人,当即迎上前询问:“奶奶 ,你上医院干啥来了?是哪儿不得劲儿了?”

     阿婆弯腰驼背、耳聋眼花、说是腿痛,要看外科,郭靖把老奶奶领到了外科诊室。

     外科苏医生问了老奶奶半天,总算搞明白,老奶奶这是鼻子痛,要看鼻子。

     苏医生把老人领回分诊台,说明患者的情况,导医护士见老奶奶行动迟缓,忙上前搀扶老人,把她送到了二楼的耳鼻喉诊室。

     耳鼻喉室赵医生问诊、检查过后,给老人开了药方,见老人孤身一人,况兼耳背,听不清别人说的话,遂专门安排诊室里的护士,带领老人去门急诊大厅,见老人腿脚不便,把老人安置在候诊椅上坐下,收费、取药,来来回回的奔忙着替老人跑腿。

     护士取回药,又用棉签取出一点药膏,细心地弯腰帮老人抹上,示范用药,一再交待她回去后如何用药,这才千叮咛万嘱咐地把老人送出门急诊大厅。

     “回去后,我会想你的,闺女……”老人一个劲儿致谢。 老人来院就诊一次,太不容易了,离医院较远,又是三轮,又是公交车的的,要倒几次车。护士要老人家小心再小心,搀扶着老人走出急诊大厅,看着她蹒跚地走向路边的载客三轮……

     其实,老人除了耳背,头脑很清醒。一路上,老人不停地说着表示感谢的话语,说她家里的孩子都忙着上班,顾不上领她来医院看病。一走出门急诊大厅,老人就辨认出方向了,原来,老人在这迷宫也似的医院里,早已迷失了方向,要是让她单独一人完成这次就诊,对她来说,还真是一件难事。只是她的家人也太放心了,怎能让如此年迈的老人独自一人跑这么远的路,来医院看病呢?”

     在这些单独来院就诊的老年人身上,医疗护理不安全因素太多,有的人为避“麻烦”,干脆不接招——拒绝为他们诊疗,为什么?有过来人这样解释,“这样的人不能招,你知道我上次给一个年龄大的病人看病,给他反复地交待,这种成板的药一天三次,一次二粒,他回去却一次吃了一板!从那以后,遇到这样年龄大的,我再也不给他们看了……”

     这些年迈体衰的老年人,极易在医院迷宫似地的建筑群里迷失,他们易出现服错药、跌倒、走失……等医疗护理不良事件,医务人员看见他们前来就诊,请上前去,帮扶他们一把,协助他们顺利完成就诊。

     耄耋老人前脚刚走,急诊大厅内又晃晃悠悠地走进来一拄杖阿公,留着花白的山羊胡子,年龄不亚于刚才的阿婆。值班护士见状又赶紧迎上前去……

     从这些积极帮助老人就诊的医护人员身上,我们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医务人员和她们一样,是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工作的。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医学就是这样一门人文学科,强调的是以人为本。无论面对什么样的疾病和病人,医护人员除了治疗护理外,还有更多可做的工作。一种疾病的发生和治疗,有生理因素,还有复杂的社会和心理因素存在。药物和仪器只是治病的武器之一,责任心和敏感度更是医护人员的必备素质。

     医务人员的社会责任与职业责任是相辅相成的。职业责任是基本的,是天职,社会责任是扩展,是外延,更是改善当前医患关系需要的一剂良药。时刻准备着以白衣天使的身份服务于身边每一位需要帮助的人。这是医务工作者应尽的责任,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统美德的延续和体现。通过大家的垫底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断进步的文明国度里,有越来越多的社会弊端会逐渐消失,医患之间会越来越信任,社会越来越和谐。

     本文来源“护士学习笔记”微信号,转载须经授权并注明出处!

     护士笔记

    

    

    总结学习资料 |输出原创内容共享护士心情 |更新临床知识


     我们致力于打造最全的护理知识百科全书

     ▲微信输入关键字获取知识,例如:三查十对

     登www.hushibiji.com,下载APP,加入护士圈

     ▲打赏小编:只要随手戳一下下面的广告,不花钱^_^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护士学习笔记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