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藿香正气水+头孢=乙醛中毒,严重者死亡
2015/11/8 护士学习笔记

    

     『一本你值得收藏的护士笔记

     总结学习资料 | 输出原创内容

     共享护士心情 | 更新临床知识

     护士笔记微信/网站:HuShiBiJi.CoM

     最近朋友圈都在【转】发:藿香正气水与头孢同时服用,引起乙醛中毒,重者危及生命。马上提醒身边人!

     这信息是不是真的人?小编随机问了几位转发的护士,都说不清楚。

     其实,这条信息是真的,而且都是比较常见的药,这样的信息可以给家里父母老人加强警惕,不然后果很严重。

     具体原理就是,藿香正气水中酒精成分占到60%酒精和头孢发生化学反应,主要的中间产物就是乙醛,乙醛在人体聚集,就会产生一系列不适,轻者头痛恶心,口中产生大蒜味,重者会因血压突然下降而产生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医学上将这一现象称作戒酒硫样反应,也就是我们说的双硫仑样反应(护士学习笔记微信同一期发出的文章会有双硫仑样反应临床、用药、护理等详细的说明,请记得阅读哦)

     这样的案例最多是就是喝酒+头孢,所以我们要避免服用含有乙醇的药物如藿香正气水、食品如发酵的食醋以及补品如人参蜂王浆等

     因为这些药物在家庭中比较常见,以下我们做了一个大的专题,包括藿香正气水和头孢的案例,还有哪些药物不能同服等。

     绝对是大家收藏必备的经典案例。

     案例:宁波60岁的王大伯在喝下两支藿香正气水之后,又服下了两粒头孢,结果被诊断为乙醛中毒。

     医生提醒:两种药物服用间隔最少半小时以上!临床上有些药物同时服用,不仅会加重病情,还可能引发新的疾病。到底哪些药物不能“混搭”?用药需要警惕哪些误区?都跟着笔记君学起来吧!

     [视频]口服藿香正气水加头孢 老大爷乙醛中毒

     两支藿香正气水加两粒头孢,大伯送院急救

     60岁的本地人王大伯没有想到,自己会被两种最常见的药物弄进医院。在市李惠利医院急诊科,他告诉记者,自己以后再也不敢混用药物了。

     原来,当天中午,王大伯出去办点事,虽然天气不算太热,但奔走了两个多小时后,仍是一身大汗。回到家,他先把空调打开,又对着风扇吹,还吃了两块刚从冰箱拿出来的西瓜。

     半小时后,王大伯出现了头晕、乏力和腹泻的症状。“我想,肯定是中暑了。”他说,家里备有藿香正气水,他就喝了两支,一摸额头有点发热,又找出头孢吃了两粒。

     又坐了十几分钟,王大伯还是很难受,恶心想吐,口中还莫名出现一股大蒜味,想着去房间打个盹或许会好一点。一起身,眼前一黑摔倒在地上。家人闻声出来一看,王大伯脸色潮红,额头正在冒冷汗,就赶紧将他送到了附近的市李惠利医院。

     经检查,王大伯属于乙醛中毒,血压一度降得很低。乙醛是什么东西?为什么会乙醛中毒?医生给出答案:藿香正气水加头孢,就会产生乙醛,个体敏感的人就会中毒,发生危险!

     多种常用中成药都会与头孢发生反应

     记者查阅资料得知,乙醛又名醋醛,有一定的毒性,主要经呼吸道和胃肠道进入人体,产生急性、亚急性或慢性毒性。那么,藿香正气水加头孢,怎么会产生乙醛呢?

     市李惠利医院中医科医生张增祥解释说,藿香正气水中酒精成分占到60%酒精和头孢发生化学反应,主要的中间产物就是乙醛,乙醛在人体聚集,就会产生一系列不适,轻者头痛恶心,口中产生大蒜味,重者会因血压突然下降而产生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医学上将这一现象称作戒酒硫样反应,也就是我们说的双硫仑样反应(护士学习笔记微信同一期发出的文章会有详细的说明,请记得阅读哦)

     “除了藿香正气水,十滴水、当归红花酊等中成药也含有大量酒精,如果与头孢混合服用,也会产生乙醛,发生戒酒硫样反应。”张增祥说。

     宁大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主任中药师娄海波表示,一些中草药在炮制时,需要用酒精加强药性,还有一些中草药有效成分需要以酒精为溶媒。这些药物与抗菌药、消炎药同服,都会产生乙醛,个体敏感的人就可能发生严重的中毒反应。

     两种药物,服用间隔最少半小时以上

     近期,在市区多家医院的急诊科,类似的患者并不少见。有些,是自作主张混用药物,有些,是在服用抗菌药、消炎药前后,喝了酒。

     “不能图方便,一口气吃下两种药,或是为了加强效果,盲目加药。”市一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陈志华提醒,以藿香正气水和头孢为例,服用间隔最少也得半小时以上。同时,大家服用抗菌药、消炎药前后,不能喝酒,最好也不要吃含有酒精的食品,即使是做菜,也要少放一些料酒。

     最重要的,则是谨慎使用药物。吃药前,仔细看看说明书,了解相关禁忌和不良反应。服药时,除非特定情况,一般来说,白开水送服最好,不要用酒水、茶水、牛奶等送服。(宁波晚报)

     我国每年20万人死于“吃错药”

     致死人数是交通事故2倍

     专家表示:我国每年20万人死于“吃错药” ,安全用药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重大问题。据统计,在美国,每年有150万人因用药错误损害健康,有10万人因此死亡。我国每年大约有250万人吃错药而损害健康,导致死亡的有20万,是交通事故致死人数的2倍。

     知多点

    

     这几种药物千万别“混搭”

     1、多种复方感冒药

     很多治疗咳嗽、感冒的复方感冒药含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它能退热,缓解喉咙痛、头痛。如果同时服多种复方感冒药,可能造成该成分过量(每日最多4克),引发肝脏损伤。

     专家建议:扑热息痛在不同的药物中,可能被列为止痛药,也可能被列为退烧药,所以要小心,避免重复服用。

     2、布洛芬、萘普生和阿司匹林

     这类药物被称为非甾体类抗炎药。由于它们作用机理相似,同时服多种此类药,可能加重副作用,轻则引起恶心、呕吐,重则引起胃肠道出血。

     专家建议:最好不要同时服多种此类药,并留出服药间隔,以确保药效,降低副作用。

     3、抗过敏药和晕车药

     抗过敏药苯海拉明与晕车药茶苯海明(乘晕宁)合用时要格外小心。它们相似的活性成分会加重嗜睡等副作用。

     专家建议:如果你已经服用了抗过敏药,最好选择配方中不含嗜睡成分的晕车药,如氯苯甲嗪。

     4、止泻药和钙剂

     含有盐酸洛哌丁胺的药物能有效缓解腹泻。然而,如果把它与钙剂一起服用,会影响药效。钙剂能让粪便变得坚实,如果把它与止泻药合用,会造成消化道梗阻。

     专家建议:止泻后,再服用钙剂,以免两种成分相互冲突。如果因治疗需要同时服用上述两种药物,应咨询医生确定服药间隔,发生异常时应及时停药就诊。(生命时报)

     ?你必须知道的十大用药误区

    

     1、能口服就不肌注 能肌注就不输液

     公众用药要遵循能口服就不肌注,能肌注就不输液的原则。公众用药要遵循能口服就不肌注,能肌注就不输液的原则。如果在输液过程中遇到了心悸、心慌等现象,一定要及时向护士和医生报告,切不可自行调节输液的速度。

     2、乱服止痛药,严重可致死亡

     长期服用止痛片不仅会产生不良反应,还有可能会错过对疾病最佳的诊治时间。每次服用止疼药物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三天,若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前往医院治疗。

     3、维生素服用过量会变毒药

     不要盲目补充维生素,要根据个人情况的不同定制补充方案。如感冒病人可适当补充维生素C;喜欢运动的人可适当补充维生素B1和维生素C。维生素不能吃得过多,也不要空腹服用。

     4、润喉片有毒副作用 长期口含伤喉

     润喉片是药物,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润喉片通常含有碘,长期使用会诱发口腔溃疡。大部分中药制的润喉片含有冰片,易造成孕妇流产。一般润喉片正确的服用方法是将药片放于舌根部,尽量贴近咽喉含服。含片不要咀嚼,也不要吞咽,含药片时应少说话。含完药片后在30分钟内,最好不要吃东西、饮水和漱口。

     5、小小创口贴,乱用或引发感染

     使用创可贴要一日更换1次,以防感染。但出血较多的伤口,小而深的伤口,动物咬伤、蜇伤造成的伤口,各种皮肤疖肿,其他污染较重的伤口,已发生感染的伤口,较重或创面较宽的皮肤擦伤、烧伤和烫伤的创面,都不宜使用创可贴。

     6、“药驾”赛“酒驾”,忽视危害大

     一些感冒药、抗过敏药、镇静催眠药、抗偏头痛药,可引起驾驶员嗜睡;一些镇咳药、解热镇痛药、抗病毒药,能导致驾驶员出现眩晕或幻觉;某些解热镇痛药、解除胃痉挛药、扩张血管药、抗心绞痛药、抗癫痫药,可以引起驾驶员视物模糊或辨色困难。

     7、补钙过量,反而影响儿童发育

     对于儿童来说: 0到6个月的婴儿每日需要钙摄入量需300-400毫克,1-4岁儿童每日需要600-800毫克,4-14岁每日800-1000毫克。如果儿童补钙过量将限制大脑发育。

     8、服药方式需注意,错用治病变无效

     服用一般药片可整片吞咽,不需要嚼碎。但有一些特殊的药物需要嚼碎,如治疗胃酸过多和溃疡病的复方氢氧化铝片等,还有酵母片等都应嚼碎服用; 胶囊剂应口服,如果把胶囊中的药粉倒出来服用,有些刺激性的药物还会灼伤口腔与食道,对患者身体造成额外的损伤。

     另外,高血压患者在血压突然增高时(低压在100mmHg以上),可立即取1片硝苯地平嚼碎后含在舌下,能起到迅速降压的作用。

     9、用水服药需注意,多喝少喝有讲究

     一般的片剂药物,通常用150-200毫升水送服即可。但是对于一些特殊药物,则要求服用药物后每日必须饮水2000毫升以上。比如:服用抗痛风药,排尿结石的药后,都要大量饮水,保持一日尿量2500—3000毫升。

     但在服用氢氧化铝凝胶、硫糖铝、胶体果胶铋这些保护胃黏膜药的药,则需要少饮水甚至短时不饮水,否则影响药效;复方甘草合剂、止咳糖浆、川贝止咳露这些镇咳药,服药后也不宜马上进水。

     10、靠药调经期,身体危害大

     长时间用药物来改变月经来潮时间,会导致月经紊乱。此外,如有特殊情况,需要用药物推迟月经来潮时,应在医院妇科医生指导下进行,切不可自己购药随意服用。(央视新闻)

     家庭常备哪些药?

     很多市民的家中都备有小药箱,那么,哪些药物是家庭必备的呢?请看以下药品:感冒冲剂(缓解感冒症状)、阿司匹林(退烧、镇痛)、黄连素(治疗肠炎、痢疾)、急支糖浆、 牛黄解毒片、颠茄片(用于胃肠痉挛引起的疼痛)、紫药水、红药水、碘酒等;伤湿止痛膏、创可贴等跌打损伤药;人丹、十滴水等缓解中暑药。

     何时服药效果最佳?

     你知道药物的疗效与用药时间也密切相关吗?据介绍,选择最佳服药时间,能够达到最佳疗效。贫血患者补充铁剂,如果晚上7时服用,比早上服用在血液中的浓度增加4倍,效果更好;人体的血钙水平在午夜至清晨最低,因此临睡前服用补钙药可使钙得到充分的吸收和利用;根据人体生物钟的节律,复方降压药1-3次,宜分别于早上7时、下午3时和晚上7时服用,早晚两次服药量适当少些,晚上临睡前不宜服用降压药,以防血压过低和心动过缓,导致脑血栓形成;糖尿病患者在凌晨对胰岛素最敏感,这时注射胰岛素用量小、效果好。

     如何读懂用药说明书?

     慎用———用后注意观察

     有不良反应立即停药当用药者在“慎用”范围之内时,用药时要小心谨慎,即在使用药品时要注意观察,如出现不良反应立即停药。通常需要慎用的都是指小儿、老人、孕妇以及心、肝、肾功能不好的患者。如阿斯匹林类药物对胃刺激性大,有溃疡病的患者应慎用;庆大霉素对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慎用。一般来说,家庭遇到慎用药品时,应咨询医生后使用为好。

     忌用———最好不用 可能出现不良后果

     “忌用”往往与“禁用”难以区别。“忌用”有避免使用的意思,通俗地说,就是最好不用。此类药品某些患者服后可能会带来明显的不良反应和不良后果,但也有个体差异,不能一概而论。凡属忌用药品者,应尽可能避免使用。

     禁用———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杜绝使用

     此类不该使用的药物,一旦误用会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或中毒。如吗啡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会产生镇痛、嗜睡、欣快、剂量相关的呼吸抑制等,支气管哮喘、肺源性心脏病代偿失调等患者禁忌使用;中成药牛黄解毒丸含人工牛黄,可通过孕妇进入婴儿血液循环,影响胎儿发育;此类药物孕妇应禁用……这些药品的毒副作用对这类人会构成危害,甚至危及生命,故禁用。

     文字来源:宁波晚报、生命时报、央视新闻、腾讯健康

    

    

     点击下方可以加入20万护士圈,等你哟!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护士学习笔记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