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病人围手术期液体治疗专家共识(2015)》解析
2015/12/10 护士学习笔记

     护士笔记微信/网站:HuShiBiJi.CoM

     学习学习

     《外科病人围手术期液体治疗专家共识(2015)》解析

     围术期液体治疗的理念历经几次变革,在争议中不断深入,也不断形成共识。最早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提出,由于手术过程中的应激反应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液体进入第三间隙,从而导致手术患者的有效循环血量相对不足,为维持循环稳定,围术期液体治疗需要补充第三间隙液体量,由此开放性液体治疗的理念应运而生;后续研究则证实,渗入第三间隙的液体在手术应激结束后,会重新回入患者循环,补充有效循环血量的相对不足。如果术中补液过多,导致容量负荷过重,反而不利于术后的早期康复,由此又提出了限制性液体治疗的理念。目前液体治疗理念争论的焦点在于何为开放性液体治疗?何为限制性液体治疗?无论在临床实践、还是临床研究中,对于两者的定义并无统一标准,因而目标导向性液体治疗的理念也正是在上述争论中应运而生。

     2015版专家共识指出,近年来随着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的发展,更多提倡对于外科病人实施限制性补液方案,而目标导向性的围术期液体治疗更有助于治疗方案的确定。由于“目标”的设定和监测依赖于有创监测手段,所以目标导向性液体治疗更适用于重症患者,而对于接受择期手术、循环稳定、无内科并发症的患者而言,经验性液体治疗完全可以覆盖其治疗范围,无需再实施目标导向性的有创监测。虽然大部分外科手术患者并不需要接受目标导向性的有创监测,但就现阶段而言,树立理念、实现液体治疗策略转变并指导临床实践非常重要,这也符合修订2015版专家共识的初衷。

     晶体液可有效补充人体需要量及电解质,而人工胶体扩容效能强、效果持久。多年来,对于晶体液和胶体液在治疗中的地位一直存在争论,即所谓“晶胶之争”。究其原因,主要由于大部分液体治疗方案均源于临床治疗经验,而非源于临床研究。后续研究在证实液体治疗方案有效性的过程中不断产生争论,以白蛋白和羟乙基淀粉为例,虽然围绕其有效性的争论不断,但正是在争论达成共识、再争论再达成共识的过程中,围术期液体治疗也越来越接触其本质。

     “晶胶之争”过去存在,现在存在,未来仍会存在。临床医生需要尊重客观事实,依据手术患者的客观病情、疾病背景、治疗时机选择合适的液体种类,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目前仍然提倡平衡盐液在抗休克治疗中的地位。

    

     点击下方可以加入20万护士圈,等你哟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护士学习笔记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