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累了也请歇歇吧!
2015/7/21 中国医学论坛报

如今,医务人员病倒在医院的现象日益普遍,医生群体的职业病种类也在不断增加,他们虽比普通病人多知道一些医学知识,明白应该采取何种治疗方案,却没有时间和精力治疗自己。很多医生都是病情拖延到比较严重时才采取措施,而更多的情况是,很多医生连最基本的休息时间都不能保证。
7月4日,靖江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胡方斌在进行一台心脏介入急诊手术时,自己突发严重心脏病,胸口“撕裂般疼痛”,为了病床上还在抢救当中的患者,他打了两针吗啡,咬牙坚持完成手术。在抢救完患者后,胡方斌做CT检查发现自己是“升主动脉撕裂”,紧急送到南京鼓楼医院心胸外科急救,经过长达12小时的手术,终于捡回一命。
很多网友在社交媒体上为胡医生点赞,称他为“最美中国医生”,也有网友指出,“万一痛起来,手一抖,刀子下去,病人就完了。这样宣传貌似是表扬医生,其实是在把医生和病人都置于危险的境地!”“如果倒下了,参加手术的其他医生是救胡医生还是继续救病人?如果最后病人死在手术台上,谁的责任?算医疗事故吗?病人家属来闹怎么办?“还有网友认为,这种新闻不值得推广,因为医生的命也是命。
这次事件虽是个例,但突显的问题不容忽视。本公众号7月6日转载南方日报文章《近七成医生每周工作时间超50小时!》,并在文后就医生工作时间及工作状态进行了问题调查,结果显示:约78%的被调查者每天平均工作时长在8至12小时,85%的被调查者表示每周会工作6-7天;三分之二的投票者明确表示长期值班,尤其是夜班及加班,身体明显感觉吃不消。
无独有偶,昨天一张年轻医生累倒躺在病床上,吸氧休息的照片被传到微博后,多家媒体进行了转载。照片中的主人公是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重症监护室的陆医生,因连续上了72个小时班,收了5个病人,家属谈话、患者治疗一直不停,后感觉胸口痛、头晕、胸闷、意识有些不清,被同事扶到病床上进行口服硝酸甘油和吸氧治疗。平时就常连轴转的他,很是让人心疼。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院长贾伟平在今年两会上也对医生过劳问题十分感慨:“超负荷运转,没有生活质量,这成了医生们的常态。”但即便是奋战在医疗一线数十年的贾伟平,似乎也没能为医生减负找到捷径,“目前的状态下,只能要求医生尽可能抓紧机会休息调整,期望今后能借由分级诊疗减轻大医院医生的负荷。”
“作为医生,最期待的是休息日一觉睡到自然醒。”贾伟平说,但对于现在的医生来说,自然醒简直就是“奢侈品”。一组数据,证实了“奢侈”:去年,全上海就诊量达2.58亿人次,施行手术175万人次,收住病患345万人次;近七成大手术都在三甲等大医院实施;一个医生一天最多要看100多号病人,每天午饭匆匆,如厕匆匆,公休日通常要值班。因为有急诊,很多医生主动放弃了带薪疗养机会。
医护人员的健康生态系统,首先要对医生的健康负责。贾伟平寄厚望于医改中的分级诊疗制度,“提倡就近方便就医,能减少大医院医生负荷,让他们把更多精力放在诊治疑难危重病患及临床医学科研上。”全国人大代表、农工党中央委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结直肠肿瘤外科主任顾晋也表示赞同。他还建议严控医院规模:“现在很多综合性医院规模过大,病人高度集中,医护人员工作压力过大,超过一定的能力及心理承载范围,不利于和谐就医。”
小编认为,除了呼吁政策层面的举措,我们更希望社会能给予医务工作者更多理解和体谅,毕竟,只有医者健康,才能救治更多病患!
编辑赵薇根据南方日报、湖北日报、文汇报综合整理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国医学论坛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