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义明教授专访:谈2型糖尿病胰岛功能的保护及DPP-4抑制剂的心血管安全性
2015/8/21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15年8月8日,在默沙东肠促胰素论坛举办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母义明教授就2型糖尿病胰岛功能的保护、DPP-4抑制剂的降糖作用及心血管安全性等热点问题接受了媒体采访。现总结专访内容与各位读者分享。

    

     母义明教授

     Q1DPP-4抑制剂心血管安全性特别受关注,究其原因是什么?母义明教授:治疗糖尿病最终是为了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延长寿命。但糖尿病患者中约80%会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等大血管并发症,这也是为什么包括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都在强调,任何一个新型降糖药上市后,都应进行心血管安全性的评估。因此,不仅是DPP-4抑制剂,只要是新上市的降糖药物,不论是胰岛素注射剂、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胰高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等,都需评价其心血管安全性。

     Q2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进行性衰退,DPP-4抑制剂对改善胰岛功能有什么作用?其机制是什么?母义明教授:人是在不断衰老的,器官也会不断衰老,不只是胰岛,所有的器官功能都会衰老。糖尿病、高血压也存在着共同的趋势,即药越吃越多,控制效果越来越差。这种情况下我们希望脏器功能别衰减得太快。但是在糖尿病治疗领域很难实现,因为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过于复杂。

     对于新型药物,除了评价心血管安全性外,我们希望不会增加体重,不引起严重低血糖,还要能够更好地保护β细胞。现在我们寄希望于肠促胰素,包括GLP-1受体激动剂和DPP-4抑制剂。这类药物源自生理情况下胃肠道存在的激素,在胚胎时有促进胰岛细胞分化的作用。但对于成人,还能促进分化吗?关于这点,我们尚不清楚。

     希望在临床上能够获得用药后β细胞功能衰竭减慢的证据。目前的证据还不是特别强大。根据最近开展的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相关研究结果,当同时给予肠促胰素,细胞比原来存活得多。至于这一结果将来在临床上有什么意义,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Q3鉴于2型糖尿病有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在临床治疗中如何根据不同口服降糖药的特点和作用机制进行联合治疗?母义明教授:这个问题非常复杂。医学不只是科学,也是艺术。这个问题牵扯到你怎样量体裁衣。不能简单说哪个药好,哪个药坏,搭配出来的治疗方案符合患者的个体情况,就是好的。患者是胖还是瘦,胰岛功能好还是不好,血糖升高是什么特点,是餐后高、空腹高、还是全天都高?此外,患者脏器功能有无问题?这些都是在药物选择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临床医生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联合治疗。总体上,联合治疗效果较单药好,因为针对是两个不同的靶点,比如有的药物改善胰岛素抵抗,有的药物阻止肠道葡萄糖吸收或减缓吸收,两药联合治疗在某种意义上要比单药治疗效果更好。但是,药物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和不适合之分。

     Q4TECOS研究之后DPP-4抑制剂的心血管安全性是否能够得出一个结论?母义明教授:每项试验的入组标准不同,只能针对某一组人群得出结论,不能随便扩展。但从目前来看,所有DPP-4抑制剂几乎都没有特别的心血管危害。TECOS研究的结论很明确,DDP-4抑制剂并不会增加心力衰竭、心肌梗死、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脑梗死发生率。研究样本量多达14000多人,从这个意义上,确实能说明西格列汀在这一领域里没有大问题。医生不用过分担心这类药物对心血管的影响。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国医学论坛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