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 | 儿科医生匮乏,全国政协委员惆怅讲述自己的故事
2016/3/5 中国医学论坛报

     “这是我不太愿意谈及的一段往事。虽然现在我是一个心血管方面的医生,但实际上我大学是儿科毕业的,我的研究生读的也是小儿心脏病。为什么中国的第一例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是我做的?就是因为我有儿科的知识。”昨天,在驻地谈起儿科医生的匮乏问题,作为一个“过来人”,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葛均波颇为惆怅。

     “二孩”时代,“儿科看病难”、“儿科医生荒”愈加成为社会之“痛”。针对全国多地出现儿科医护人员紧缺的现状,多位在沪全国政协委员建言献策,葛均波委员更是以自己的故事提醒:政策的制定,一定要慎之又慎。

     “逃离儿科,我其实是被迫的。”葛均波说,“医学上常说,宁治十男子,不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不治一小儿。当时能够做一个儿科医生,我是很自豪的。”但现实残酷,当葛均波读完研究生,分配到医院时才发现,那里根本就没有儿科!这逼着他重新考研,转到内科。“我学了8年的儿科啊,当时只要有选择,我也不会改换门庭。但没有办法,国家当时的政策就是这样定的:取消儿科。”

     多年以后,一次校庆葛均波回到母校才发现,连自己就读的儿科系都没有了,他非常伤心。据他了解,不少儿科大夫和他一样感觉前途无望,纷纷改行。“有个儿科的老教授自己整天骑自行车上下班,他的博士出去卖药没多久就开上了汽车,老先生很不解:我究竟哪个地方做错了? ”葛均波感慨,“国家的导向非常重要,现在已经有所重视,但还不够,真正把儿科办好,需要一整套措施。”比如医学院的儿科系建立后,要想保证生源质量,就得保证有好的就业前景,否则只能降分招人,很难保证生源质量。

     葛均波说,在上午的小组讨论中,另一位院士委员王红阳,说到了儿科医生的“两高一低”:高风险、高负荷、低待遇。“比如说,小孩子的血管非常细,有时还要打在头皮上,血管厚度不到1毫米,小孩一哭,针就鼓了,一出血,家长就非常不高兴,有时甚至产生误解,发生极端暴力行为。”

     因此葛均波认为,提高待遇是一方面,还要提高对医生的尊重。“优秀的医生需要知识与经验的积累,我带了这么多年轻的学生,无论他们怎么努力,现在也不可能超过我,必然要经过数十年磨练,才能达到比较高的水准。”葛均波认为,社会要给年轻医生多一点宽容,儿科医生的培养尤其如此。

     “更重要的一点是,与民生与百姓相关的重大政策的制定,一定要谨慎,不能拍脑袋,而是要多征询专家的意见。”葛均波说。

     来源:新民晚报

     关注更多两会医改话题,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国医学论坛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