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谈“人生最后一站”:让死亡有尊严
2016/4/4 中国医学论坛报

     生命大结局——一个你不愿意提及却又无法摆脱的必然,它的阴影笼罩着你的一生。当你卧病在床,当你年老体衰,当你亲友逝去,对它的恐惧会悄然袭来。

     《死亡如此多情:百位临床医生口述的临终事件》是一部由百位医生共同完成的文学作品。它用叙事医学的手法描述了医者亲身经历的临终故事。作为医生,他们每天都在面对生死,如何面对,人们的反应则各有不同。

     洪晃女士特别为这本书写了长文推荐,现与你分享:

     妈妈章含之得了肾病以后,每周需要透析,虽然是在高干病房,条件非常好,但是她还是说:“我死了算了,这么活着没意思。”对于妈妈来说,活着是为了享受生活,要做事情,要见朋友,要旅游。如果这些事情她都不能做了,那她宁可不活着。之后妈妈换了两次肾,虽然要吃药,但她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意识去活的。她喜爱美食,经常去各个城市签名售书,喜欢在家请客招待朋友,春节和我们出国旅游是必需的。

     妈妈最后一次病倒时说,她不要急救,不要插管子。我问她为什么?她开玩笑地说:不好看。其实我知道她想留在家里,不想去医院。这一点,我们都没有守住,最后还是去了医院,也插了一根管子。之后,我挑了一本书,握着妈妈的手,给她念。插管一天以后,妈妈的手轻轻地捏了我一下,我凑到她嘴边,听见她说:“我不想坚持了。”之后,不到24小时,她就走了。这是她跟我说的最后一句话。

     妈妈一直认为死亡是她的敌人,一直在战斗。所以,等死亡真的到来时,并不是她想象的那样:她躺在自己的卧室里,周围是她的朋友和亲人,她可以跟他们一一说再见。没有,不是那么从容的,最后她还是依了我和她的医生,去了医院,跟死亡最后一搏。我有时候会想,妈妈在天之灵会不会怪我没有让她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走向生命的终点?

     而生父的死亡更让我感觉到人在走向生命终点时不由自主。他最后几年很不容易,一个人住在香港的老人院里,他的妻子希望他活得长一点,活着本身就是目的。爸爸是在香港医院的急诊病房走的,可以说是最不理想的环境,而且家人不能陪,每天只能去两个钟头。我不能握着他的手,给他念书。不能,连这点安慰都没有。

     在爸妈走了以后,我开始考虑死亡。我得策划一下,我不能把这个决策留给身边的人。我要怎么走呢?首先,我不会跟死太较劲,因为斗争到一定程度以后,就没有意义了。死亡肯定会赢的。

     最牛的离别方式属于密特朗:作为前法国总统,他应该有过多个情人,其中有一个和他生了一个女儿。他知道自己癌症晚期之后,带妻子和子女去了埃及,在尼罗河上坐船一周。之后又在法国南部乡村别墅与情人和私生女聚会。之后回到自己巴黎公寓里,把所有药都停了。一个人等待死亡降临。

     我想我要跟密特朗一样,一个人安静地去死。我把这个想法跟我老公说了,他的回答是:你尽找好听的比喻,还法国总统,跟你说吧,大象就是这么死的。不就是尊严嘛,连大象都懂的。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国医学论坛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