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成功的标志就是让医生安居乐业
2016/4/6 中国医学论坛报
来源:梅斯医学 作者:吴帅(感谢授权转载)
评判医改成功的标准是什么?首先,这会是一个无比重要的问题。因为一切关于医改的资源都会悄悄围绕着这个标准而分配运行。如果,我们对这个答案是稀里糊涂的,那意味着,医改同样也是糊里糊涂的。
遗憾的是,身为专业的医疗工作者,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确真的不知道这个标准是什么,它可能恰恰正是很多麻烦的起源。
标准混乱
在媒体上,我曾看到各种五花八门的答案。
《南方都市报》专栏作家黎明很坦白的吐露心声,在这篇《医改成功的标志是穷人看得起病》的文章中,他的立场一览无遗。文章说,面对姿态展示和专家宣传,我们可以根据一个简单而直观的标志来判断医改是否成功:穷人是否看得起病。
问题在于,穷人怎么来界定,什么样收入水平的才算?如果穷人也能够看得起病,那意味着最短的短板补齐了,变相等于人人都可以看得起病。你要知道,把一个人变成富人很难,但变成穷人却易如反掌。所以,让穷人看得起病的意思是让全民都看得起病。在当下有限的生产力水平,这种目标是不是太超前了?
全国政协副主席、农工党中央常务副主席刘晓峰近日提出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他说,医改成功的标志在于群众满意。我们的政策导向、改革策略到底是为了更有利于部门管理,还是全心全意在为人民服务?我们是不是真正给予了人民群众一个良好的改革预期,这恐怕也是需要改革的主导者们思考的重要问题。医改的初衷是让群众得实惠,享受到改革的红利,改革才能受到真正的拥护。
但恕我直言,现在,连官员们都把自己纳入群众范畴,化身为人民代表。在这个人人都是群众的时代,医改要做到令每个人都满意,我觉得这是很不可思议的任务。搞过管理和改革的人都知道,如果一项改革能够做到令人人都满意,没有产生利益受损者,没有消灭一部分既得利益,那这种改革往往意味着伪改革。没有伤筋动骨的调整,只不过是小修小补,所以才会谁都不得罪。持这种观点者往往认为,谁都不得罪=人人满意。事实是,因为你几乎什么都没做,当然不会得罪人,难道我们需要这样一片和气的医改吗?
当然,我还在网络上看到过这样观点——不再有尖锐的医患矛盾,医院不再驻扎医警,那就是医改的成功标志。这样的标准是不是低了点?因为,它只需要我们多投钱请专业保安就足矣。
专业的事情恐怕要听听钟南山院士的看法才靠谱。他在某次采访中曾经如此回应过这个问题。医改成功的标志有三个:大医院病人越来越少,但疑难病人越来越多;大部分病人都到社区去看病,而不是到大医院;医院和社区的病人都少了,健康教育明显增强。
医改从来就没有得到过医生的这一票
我的一位朋友,急诊ICU科出身,这些年来一路颠簸流离。他的家和家人都在辽宁沈阳,他却在全国各地多家医院成为流动的医生,始终找不到合适的栖身之地。今天,你和他打电话的时候,他还在这家医院这个城市。可能下一次联络的时候,他又跑到了另一个城市。他的亲身感受是,出来打工为了挣钱,表面上看工资还行,但跑来跑去,生活成本太高,还远离了亲人。
最后交流后,我们有一个默契的共识。如果在自己家乡城市就有一个能够自食其力的小诊所,没人愿意这样跑来跑去的折腾,没有人真的愿意和家门口的稳定生活过不去。
我翻了翻自己这几年的职业履历,从公立医院到民营医院,再到外资医院,从国内到国外,一路颠簸流离,和家人异地生活,真的是被国内逼仄的医疗环境所迫。在家门口那样的小城市,想找一份稍微像样一点的医疗职位,机会寥寥无几,无奈之下,只能选择出走。
在医生群体里,有勇气冲出体制,在外面闯荡世界的异类,毕竟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人还是选择在家门口的公立医院坚忍就业,忍着低薪、高强度的工作压力、越来越频繁和令人头痛的医疗纠纷。你会发现,对医改怨言最多的往往来源于体制内的医生,因为他们是受医改政策影响到切身利益最大的群体,反而和体制分手的那些医生,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看起来,医改从来就没有得到过医生的这一票。这些年来,一谈起医改,医者们会有一种集体的愤慨,表达自己的种种不满意,苦水一大堆。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怨气和不满意看起来没有改善变好的迹象,反而是进一步加深的。
前不久,一封医师陈情表致卫计委的信在网络上走红,陈述了医生对当下医疗环境及医改的种种不满意,得到了医者们一边倒的支持,释放了这种信号。
医改不断放大招,却唯独忘了让医生安居乐业
14年4月,卫计委新闻发言人毛群安曾透露,新医改五年来,中央政府和各级政府总投入资金达3万亿左右。但是,“医务人员目前的工资待遇比较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此问题很难解决,但是我们没有退路。”
为什么医改投入超3万亿,医生工资仍偏低,薪酬问题没有得到拨乱反正?这足以说明一件事情,不是钱的问题,而是医改方向及态度的问题,医改不断放大招,却唯独忘了让医生安居乐业,说明了太多事情的重要性横跨于这件事情之前。
医院大楼建得越来越漂亮,来看病的病人更多了。各种关于规培的制度陆续出台,要求医生们延迟就业,花更多的时间在进修、培训、学习上。针对儿科荒,鼓励内科医生转岗搞儿科。一切都要医者们配合完成,但唯独对改善医生的权利待遇只字不提,医生薪酬的改革从来都只是纸面馅饼。
时间一晃又过去了2年。今年两会上,卫计委官员继续表态,薪酬制度改革文件计划即将出台,要通过改革,让“医生回归看病本位,心无旁骛地看病”。为什么解决这个问题如此艰难?
这个事实本身说明,在以官员利益为主导的医改工程下,建更多的医院、更大的医院,引导和满足更多人们的就医需求,拉动医疗GDP成为衡量医改成败的标准。在一种悄悄而又集体的指挥棒下,医生们成为了被牺牲的群体,只有劳动改造的命,行医环境才变得像现在这样恶化,低薪高强度劳动不过是恶化的外在表现而已。
虽然近年来不断有鼓励多点执业,鼓励医生办个体诊所的政策出台,但谁都清楚这中间隔着一层多么厚的玻璃门,医生自由行医的基本权利被悄悄地剥夺了。这种不人性的待遇积累了一股长年的怨气,反过来又让管理者担心政策一放开过猛,会造成公立医院的出走潮,造成震荡。这种恐惧引起的打压和守旧,会进一步演绎为管制医生,不是有医院院长对医生在互联网上兼职明确亮起红灯吗?因为这会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地方卫生管理者开始排斥和打击入侵公立医院的商业力量,表面上是维持秩序,但恐怕更深的动机还在于担心失去对医生们的控制。
现在儿科荒的出现,说明只有放开办医限制,鼓励更多儿科医生进社区行医,充实基层儿科医疗,才能给大医院儿科减负。过去,一直靠扩建公立医院来应对这种垄断集中看病的麻烦,但在二胎时代意外的来临后,这种模式现在终于开始破产,潜能已经挖掘到极致,也无济于事。儿科医生荒是一个医生工作透支和负荷过重的信号,无法再安居乐业下去,所以才有这种用脚投票。
医改成功的标志就是让医生安居乐业,医生稳定下来了,病人才会稳定有序下来,得到最精心的照顾。但恰恰这正是当下最被漠视的一点,这也是当下医疗行业的最大痛点之一。
分享是一种生活态度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国医学论坛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