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为何喜欢佩玉?
2016/4/19 碧玉

     全国90%的

    碧玉爱好者都在关注碧玉!


     中国人在骨子里是喜欢玉的,因为佩玉彰显有德,也可养生,据说还有辟邪和长寿功能。所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佩玉就已经蔚然成风,时至今日,尤是更甚。

    

     1.佩玉彰显有德

     早在春秋时期,君子就“比德以玉”,更有管仲、孔子相应提出“玉有九德”、“玉有十一德”,发展到汉朝最终形成了许慎所说的“玉有五德”。从古至今,人们都给玉这种最质朴的自然物,赋予坚毅、温良、清丽、儒雅等品性,并以此比喻文人君子的道德与行为,把玉推崇至品德美的极高程度。那么,既然玉被比喻为圣洁、完美之极,佩玉者也就是无比高尚的人,都是翩翩君子,因为他们已获得了如玉一般的道德品质。儒家更是将佩玉与道德高尚与否相联系,进一步规定“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这种社会道德观的形成千百年来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言行举止,所以,佩玉风尚一直流行至今。

    

     2. 佩玉可以养生

     玉的医疗保健功能早就被医药家和收藏家发现。宋代唐慎微《证类本草》记有玉的药效;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也记录了玉的十四种药效:“玉气味甘平无毒,主治除胃中热,喘息、烦懑、止渴,屑如麻豆服之,久服轻身长年。引别录:润心肺、助声喉、滋毛发。面身瘢痕,可用真玉日日磨之,久之则自灭。”并附方剂:“小儿惊啼圣惠方、痃癖鬼气圣惠方,而身瘢痕圣济方。”

    

     古代文献一直都有记载,盘玉有健身功能,盘玉者每每希望把古玉的温润与光泽盘出来,故手指要多运动,有如柔软体操或甩手操一样,是轻柔舒适,而非剧烈。其实,有些人以手摩挲寿山石,其理相通,好处则是舒筋活血,平心静气。

    

     3.佩玉可以避邪

     相传盘古死后,他的呼吸变成风和云,他的肌肉化成土地,而骨髓就变成玉石和珍珠,因此玉器被视为吉祥物,具有驱邪避凶的魔力。《山海经》亦有云“君子服之,以御不祥”就是说,君子若佩戴玉,可以抵御不祥之物的袭击,得到保护而平安无事。《拾遗记·高辛》也记载有玉器的驱鬼防邪之事。“丹丘之地有夜叉驹跋之鬼,能以赤马瑙为瓶盂及乐器,皆精妙轻丽,中国人有用者,则魅不能逢之”。而在唐代《杜阳杂编》则记载了一种香白玉,是一种奇玉,本身有天然的香味,可在数百米外嗅到,纵使藏于锦盒或金函、石匣中,也不能掩其气味。据说还能辟邪。

    

     4.佩玉可以长寿

     我国从古至今的各流派气功大师一致认为,人身有“精、气、神”三宝,“气”的使用尤为突出,只要保留精气存在,人体就会长存,而且还有可能复生。而玉石正是蓄“气”最充沛的物质。所以,很多人相信玉石有使人长生不老的功能。西晋葛洪《抱朴子内篇?仙药》云:“玉亦仙药,但难得耳。”《玉经》曰:“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又称玉为“玄真”,“服玄真者,其命不极,玄真者,玉之别名也。令人身飞轻举,不但地仙而已。”《淮南子》云:“终山之玉炊以炉炭,三日三夜而色泽不变,得天地之精也。”

    

     人们一直祈求平安如意,但常常在无意之间已经到了贪欲的程度,对玉器的希望也是如此。这点在道教思想中表现无遗。道教思想的中心,在于满足现实世界的人们的心理欲望,获得一切美好的事物,但似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宇宙中的结构与过程状态,它们是无穷无极的,这就导致了贪欲的产生。道教认为人生有三欲:长生不死、生命快乐和超世成仙。它们都和长寿相关,所以,从道教出现开始,都有人为了长寿或长生不老而寻求不死仙药。如秦始皇派徐福带3000童男童女去蓬莱寻取丹药;汉武帝取金茎露和玉屑服用,说这样可以长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此风更甚,一些玄学、道家认为玉石有助于长生不老,将玉器认为是仙药。

    

     但笔者还是比较认同李时珍对玉的功能的看法,他说:“汉武帝取金茎露和玉屑服云可长生,即此物也,但玉未必能使生者不死,惟使死者不朽耳。养尸招盗,反成暴弃,若速朽归虚之为见理哉。”说得如此透彻,实不愧是一位旷古绝今的医药学家。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碧玉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