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就是发个朋友圈吗
2016/6/13 测试那点事

    

     文/安如之 出处/深度(eyes_inSight)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

     以前无法理解朋友圈出现这些字眼:“震撼”,“出事了”,“深度好文”,“女人看了流泪”,“男人看了沉默”,“不转不是中国人”,额,后来觉得发这些文章的人,才是爱谁谁的生活强者。不就是发个朋友圈吗,没必要举头望明月,思考三分钟。

     1

     打开微博看到一位读者留的私信:

     “很想在朋友圈发心情,有时候打着打着又一字一字地删除。”

     看罢,心里五味杂陈。

     我知道。

     有的人比较敏感,大都比较在乎别人对TA的看法,所以发个朋友圈也开始变得小心翼翼的;

     有的人随着微信好友的增多,开始会顾虑随心发朋友圈会不会让人觉得自己是个不靠谱的人;

     有的人则是为了达到在别人心目中树立起自己想要的形象,发个朋友圈也都刻意为之;

     有的人发个朋友圈就想讨好全世界的人,要是TA发的状态没被评论点赞,就恨不得整晚整晚不用睡觉了……

     其实这些也都没什么,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过类似或重或轻的体会。

     人性嘛。

     但这并不是我们不发朋友圈的理由,我一直都觉得初高中陪伴我的QQ空间和之后的微信朋友圈是两项伟大且便捷的发明。

     我们不应该把生活的一些不如意归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就像为什么别人能用网络学习甚至创造,而给你的只有焦虑呢。说到底还是你对待新事物的态度问题。

     因为每当我偶尔翻看以前有些幼稚、充满青春气息的空间状态和一个个载满我过去回忆的QQ相册,我都会傻呵呵乐上好一段时间,尽管那些岁月留下的痕迹不全是快乐和阳光。

     而现在的朋友圈又何尝不是呢?

     干嘛非要去想的那么的复杂呢。它就是我用来记录生活、记录青春年华的新版QQ空间啊。

     2

     你不可能也不需要讨好所有的人。你也不需要也不可能变成一个人人都喜欢的人

     不管是以前我们发QQ说说还是现在发朋友圈,也不管是古人的吟诗作赋还是现在我们可以随处在网络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或者文章,只要你不犯法,那便随心做自己,这就很好。

     你要吸引的是那些和你气场、三观都基本一致的人,那才有可能成为朋友;而不是总想着和所有的人都成为好朋友,那根本就不可能。

     再所谓在世人眼里的“优秀风云人物”,也会有人讨厌;再不被他人放在眼里的卑微小人物,也总会有人欣赏。

     最近有篇科学文章里是这么说的:“一个人平均一生最多能拥有5个挚友。”因为人的精力时间都是有限的。

     我们一生中遇到的绝大多数人,其实大都是普通朋友或者只能算是熟人罢了。

     所以,你发朋友圈也好,写文章也罢,不必考虑太多,随心去记录自己所思所想便好。

     几年甚至几十年你再回来看那些点点痕迹,虽然你可能会觉得很搞笑、幼稚,甚至不再认同那时候的自己,你也依然会报以“会心一笑”。

     因为那就是年华,那就是自己的人生轨迹啊。

     3

     今天我去参加了初中同学的毕业照典礼,回来后开心地分享了几张图片到朋友圈。

     没和我互动过的僵死微信好友依旧沉默着;平时聊得比较多的朋友不是点zan就是吐槽,不是感概就是各种有的没的说一大通。

     也有多年未见的同学朋友,默默地点个zan,然后找我私聊叙旧拉家常或者邀请我X月X号去参加TA的毕业照典礼……

     就是这样,朋友圈发了就是发了,之后它就变成了冷冰冰的数字代码,但那却是你的人生记录,一点也不冰冷。它和现在考古学家们费尽心思去挖掘探索古人的生活痕迹同样的珍贵。

     然后不可能和你成为朋友的继续做着你人生的一位普通过客。

     你的好朋友继续会是你的好朋友,你们借此朋友圈又一次沟通增进了感情,或者谈妥了一下次一起做个好玩有趣的事。

     然后还有一些本和你不熟、或者好多年未联系的人又重新走进了你生活,你们可能会慢慢变成好朋友,也可能依然只是个熟人……

     总之,别太把朋友圈和其他一切社交工具太当一回事。

     “朋友圈不就是用来记录生活的吗?”

     你觉得方便,用它便是了;你觉得没必要,弃之即可。

     再说记录生活的工具又不止朋友圈一个,选择你喜欢的或者默默记在心里皆可。总之,你喜欢便好。

     再说了。

     如果你不想让某部分人看到你的朋友圈,屏蔽便是;

     如果你不想某些朋友圈被某部分人看到,分组便是;

     如果有人用它来营销卖货你看不惯,那你就拉黑啊。

     ……

     这些都没什么,人之常情。我也这么干过,你别说你没有。

     做人要痛快一点,发朋友圈也是。

     作者简介:安如之,微信:深度(eyes_inSight),即将到工地报道搬砖的工科男,立志成为一个可以写点文字的建筑师,新书计划在2016年秋冬季推出。文章转载请联系深度。

     - End -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测试那点事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