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并不是“睡不着觉”那么简单!
2016/10/2 特丽洁健康家

    

     一提到“失眠”,有人如临大敌,胆战心惊;有人却神情轻松,坦然面对。为什么大家反应如此不一致?因为每个人失眠的严重程度、历程、时间和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那什么时候才需要去看医生?面对失眠自己能做些什么?

    

     “睡不着”并不都算失眠

     首先,每个人的睡眠时间需求量差异很大。

     虽然多数人每天需要睡眠7-8小时,但有极少数健康人(约1%)每天睡5小时也感受良好。因此,睡眠时间长度标准很难统一。比如老年人,睡眠时间会随年龄增加而变化,60岁以上的老人约为6.5小时。因此,并非睡眠时间减少就意味着失眠,也大可不必因为自己睡的时间比别人少而感到焦虑。

     其次,失眠虽发生在夜间,但影响功能主要表现在日间。

     失眠的日间症状包括疲劳、情绪低落或容易发怒、躯体不适和认知功能下降,甚至可以影响工作和社交职能。目前认为,那些只报告有夜间失眠症状而缺乏日间功能损害的情况没有临床意义。也就是说,如果晚上睡不着觉,但白天仍然精力充沛,和平时并无两样,那大多算不上失眠。

    

     先来说说失眠的三种情况

     01、偶尔无缘无故失眠,表现在没烦心事,也没有什么环境变化,只是无缘无故失眠了。这种情况很多人都存在过,因为是大脑的自动调节,是为了明天或者今后获取比较好的睡眠质量,这种只要不干涉,一般第二天晚上就会睡得很好了。

     02、最近碰到了解决不了的事情,或者让人很焦虑的事情,或者睡觉环境改变,而导致的失眠。比如后天要演讲,今天晚上就因为焦虑睡不着觉。这种情况也很正常,因为只要后天演讲完成,刺激源消失了,心里不紧张了然后就能睡好觉了,如果我们在这个时候不那么在意自己的睡眠,那么睡眠也会慢慢变好的。

    

     03、特别害怕失眠,这种情况就是失眠症。前两种情况只能叫失眠,是正常的状态。失眠症是指把偶尔的失眠或者因为心事的失眠扩大化了,想去解决它,对失眠恨之入骨。天天晚上睡觉就像打仗一样,心里面很紧张和经常冒汗,本来要睡着的时候,一个想法突然冒出来,然后因为这个想法又清醒。一晚上就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睡眠时间很少。

     前面两种情况是很正常的,不是病态的,只要不那么害怕它们,那么一点问题都没有,有问题的是第三种情况。几乎所有的失眠症的人不是由于心事和生活上面的烦恼,而仅仅是害怕失眠,觉得能睡好觉付出再大的代价都值得,就是因为这种病态的心理导致失眠越来越严重。

    

     哪些失眠我们必须看医生?

     门诊医生最常见的失眠类型是慢性失眠障碍,是指频繁而持续的睡眠起始和维持困难(儿童及青少年入睡潜伏期和入睡后觉醒时间>20分钟,中老年人>30分钟有临床意义),导致个体对睡眠时间或质量不满足,并存在白天觉醒期的功能受损。

     如果频度和持续时间不满足慢性失眠障碍诊断,但有显著日间功能受损和临床关注需求的失眠,被称为短期失眠障碍,通常与应激、冲突等相关,此类型在去除诱因后仍有部分会转入慢性失眠。因此早起诊断、行为干预及药物治疗尤为重要。

    

     由于失眠是一种具有慢性、复发性或持续性倾向的睡眠障碍,一旦出现上述症状需要积极就医治疗。早期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行为干预和(或)药物治疗对防止短期失眠向慢性发展至关重要。

     那么辅助手段是什么呢?

     就是白天不要睡觉,把我们的本能激发出来,让自己晚上尽可能的困,所以你还可以晚上去跑步。不要因为困了就早早的去睡觉,一定要按时睡觉,早上就是再困,也要按时起床,千万不要赖床。

     想办法让自己认识到失眠没什么可怕的,失眠的时候,更加好好干事,学习,生活,不能放纵自己。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特丽洁健康家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