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好的外语片,曾败给了它
2016/3/8 独立鱼电影

     今年的奥斯卡,《索尔之子》拿下了最佳外语片奖。

    

     但是去年的戛纳电影节,它却败给了一部电影——

     流浪的迪潘

    

     与它一共竞争的还有《聂隐娘》和《卡罗尔》。

    

     鱼叔看过电影后,也不得不承认,除了目前还未看到的《索尔之子》,它能击败《聂颖娘》和《卡罗尔》是实至名归。

     《流浪的迪潘》出自法国导演雅克·欧迪亚之手。

    

     雅克·欧迪亚一直是戛纳电影节的宠儿。

     曾三次提名金棕榈。

     但一直没有被翻牌。

     2009年,《预言者》败给哈内克的《白丝带》。

    

     2012年,《锈与骨》还是败给哈内克的《爱》。

    

     哈内克,是欧迪亚今生的痛!

     这次老对手不在,欧迪亚终于在第四次入围戛纳后,翻身做主把歌唱。

    

     其实这次欧迪亚得奖也不算爆冷,移民的题材在当下的法国电影本就很讨巧。

     加上科恩兄弟是评委会主席成员,黑帮的元素也是他们的最爱。

    

     科恩兄弟对于影片评价:

     《流浪的迪潘》社会触及面如此广泛但电影手法上又如此的细腻诗意,让各位评委在金棕榈的归属问题上很快达成了一致。

    

     相比前作《预言者》的一鸣惊人;

     《锈与骨》的豪华卡司;

     这次导演欧迪亚相当低调。

    

     《锈与骨》

     但低沉缓慢的镜头里,却酝酿一个震撼人心的大局

     影片IMDb评分7.2。

    

     烂番茄双百指数!

    

     《流浪的迪潘》聚焦的是法国躲避斯里兰卡战争的难民。

     巧合的是,鱼叔不久前介绍今年的柏林电影节,也是把最大奖颁给了难民题材的电影《海上火焰》

    

     《流浪的潘迪》剧本创作的灵感,来自于18世纪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

     反映了身为移民大国的法国,日益严重的各种文化冲突。

    

     故事发生地点是冲突尤为严重的巴黎郊区。

     这里大多生活着底层边缘人群,充斥着暴力与犯罪。

     该片讲述了一位斯里兰卡泰米尔反政府组织的士兵,流亡到法国之后的生活。

    

     在斯里兰卡,内战已经快要结束,无数难民等待着离开这片被战火摧残的土地。

    

     为了更容易申请政治庇护,曾经效力泰米尔猛虎组织的战士迪潘,年轻的女人,和9岁的失去父母的小女孩,冒充一家人。

    

     来到法国巴黎近郊开始了“新”生活。

    

     迪潘在这片贫民聚集的郊区,找到了一个看门人的工作。

    

     不会法语的“妻子”,照料黑帮头目的家人。

    

     “女儿”进了法语学校。

    

     三个在战火中幸存的人,仿佛像真正的一家人一样,过着简单幸福的生活。

    

     生活看起来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但充斥着暴力、毒品、犯罪的巴黎郊区,注定不会是他们平静生活的净土。

    

     迪潘不得不重拾在战场上的厮杀,来守护这个由三个陌生人组成的相依为命的“家庭”。

    

     虽然是在法国拍摄,但电影几乎全部使用了泰米尔语,所以这也是第一部获得金棕榈奖的泰米尔语电影。

     而且,影片的演员大多为非专业演员。

     男主角Jesuthasan Antonythasan就是现实生活中“流浪的迪潘”。

    

     电影差不多50%的情节来源于他的亲身经历。

     他16岁是泰米尔猛虎组织战士,后逃离斯里兰卡到法国,做过洗碗工、小商贩,最终成为政治避难移民留了下来。

    

     之后成为了一个作家、政治活动家,用文字批判和记载了斯里兰卡政府、猛虎组织的罪行。

     此次大银幕首秀,表现不俗。

    

     女主角Kalieaswari Srinivasan和“女儿”Claudine Vinasithamby也是银幕处女秀。

     女主角原本是印度舞台剧演员,由男主角推荐给导演。

    

     电影题材小众,演员非专业,情节并不复杂,情感也不是那么热烈,但却是一部难得的移民题材佳作。

    

     《好莱坞报道者》评价该片:

     继《预言者》和《锈与骨》之后,法国导演雅克·欧迪亚再次奉献了一部与众不同的电影,《流浪的迪潘》是一部犀利,同时又充满希望的慢热佳作。

    

     该片没有复杂的情节,没有猛烈的情感,也没有众多知名的演员,有的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让观众进入片中感受法语有限的主人公,处于一种懵懂、混沌的状态。片中的暴力是碎片化的,而让高潮如此抓人的,是情感和表演。暴力被赋予了一层朦胧、迷幻的色彩。

    

     影片最难得的就是用缓慢、诗意的镜头,却展现了最冷酷的现实。

     影片开头男主角迪潘用棕榈叶盖住战士的尸体,和片中穿插的树林中大象的近镜头,让战火中多了一丝静谧。

    

     片中几处都是紧张刺激的场面后,都加了大象的镜头,来中和电影中暴力、战争的成分。

    

     导演也并没有刻意渲染移民的悲惨,也没有刻意描写法国人的冷漠高傲;

     而是用客观冷静的镜头,静静的讲述。

    

     直到影片结尾,迪潘的爆发才达到高潮,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害令人震撼。

    

     摄影师艾波宁·莫曼苏是首次与导演合作,片中的“高反差照明”透露出黑色的冷峻气息。

    

     影片在戛纳展映时,一家三口最后到英国幸福安稳生活的大团圆结局,受到了诸多争议。

     往往人们觉得残酷现实的结局,才更能震撼人心。

     但摄影师使用了朦胧梦幻的光影效果;

     或许,美好的结局一直都是移民们心中的憧憬。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独立鱼电影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