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所谓的天才吧,处女作就如此惊艳
2016/3/27 独立鱼电影

     众所周知。

     奥斯卡表彰最好的电影,不是最佳影片奖。

     而是最佳外语片奖

     每一年,有80多个国家角逐这一奖项。

     能在众多不同国别的电影中,拔得头筹,必然是精品中的精品

     最佳外语片也被认为是奥斯卡最难预测的奖项之一。

    

     不过。

     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却在很多人的预料之中。

     它就是——

     索尔之子

    

     早在去年的戛纳电影节,就狂扫三项大奖

     评审团大奖、主竞赛费比西奖、弗朗索瓦·加莱奖。

    

     接着连获金球奖、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等奖项。

     不仅在电影节斩获颇丰;

     外媒的评价也一直颇高。

     IMDb7.9

    

     烂番茄96%

    

     《洛杉矶时报》、《时代周刊》、《芝加哥太阳时报》,更都给了100分的赞誉

    

     《洛杉矶时报》评价该片:

     《索尔之子》是最令人不安的,一种地狱式的身临其境的体验。不管你看过多少大屠杀的电影,你从来没见过这样的

     《芝加哥太阳时报》评价该片:

     《索尔之子》是一部持久的艺术作品 ,令人难以忘怀

     不菲的口碑。

     漂亮的战绩。

     加上奥斯卡偏爱的题材——

     纳粹屠杀犹太人。

     也就顺利囊获了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小金人。

    

     这一次。

     是匈牙利电影在获得8次奥斯卡最佳外语提名后,第二回捧走小金人。

    

     距离1982年第一次获得最佳外语的《千面恶魔梅菲斯托》,已时隔34年。

    

     导演是拉斯洛·杰莱斯

     一枚新人。

     却以处女作惊艳戛纳、金球奖和奥斯卡。

    

     的确。

     《索尔之子》是鱼叔迄今为止看过的屠杀犹太人的电影里,最特别的一部。

    

     大导史蒂芬·斯皮尔伯格也表示:

     我没有想到,在《辛德勒名单》之后,还能做出这样的电影。

     纳粹屠杀犹太人的题材,向来是奥斯卡心头之好。

     出了很多经典之作,也是被拍烂了。

     著名的《辛德勒名单》——

     重在主角英雄化,塑造人性的光辉。

    

     阿伦·雷乃的《夜与雾》——

     以纪录片的形式,赤裸裸地展现奥斯维辛的残酷历史。

    

     之前。

     我们一直以一个历史局外人的角度,去观看电影。

     而这部《索尔之子》却另辟蹊径。

     让观众仿佛亲身经历一般

     导演既没有人物英雄化,也没有从幸存者的角度去重现苦难。

     而是很巧妙地选择了集中营特遣队员的视角。

    

     集中营特遣队员是一种特殊的人物。

     他们被纳粹挑选,为纳粹工作,焚烧处理同胞

     当然。

     他们最后也会被杀害

     电影的故事背景设定在1944年二战期间的纳粹集中营。

     男主角索尔就是一名特遣队员。

     是一名被迫负责处理死尸的囚犯

    

     某日。

     在例行清理毒气室遇难者尸体的过程中,他发现了自己“儿子”的遗体。

     从此,他改变了苟且度日的生活

     做出了人生中最大胆的决定——

     拼死夺回“儿子”的尸体,并找到一位犹太牧师为“儿子”下葬。

    

     导演拉斯洛·杰莱斯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对以往的屠杀电影并不满意:

     我一直以来都对已有的大屠杀和集中营题材的电影感到沮丧。

     因为这类电影总是在试图述说幸存者艰难生存和英雄主义的故事。

     但在我心中,这些故事,事实上只是在描述对过去历史的想象概念。而特遣队员的视角则正相反,是一种坚实具体的、现时的、可以触摸的视角。

     影片里的视角能够让我从那该死的集中营角度去看待发生的一切。

     所以,他使用了很独特的拍摄手法。

     各种最能煽动情绪、死亡恐怖的场景,都被虚化

     声音代替画面的方式淡化。

    

     大量的跟拍长镜头、近距离手持拍摄。

     使得观众的视角,始终紧跟男主角索尔。

    

     摄影师需要一直保持着主角自己视角的高度,不能拓宽主视角的视野角度,然后一直跟着他。

     传统的35毫米胶片、压缩的银幕纵横比,使得空间格外压抑

    

     观众仿佛自己也在身处其中。

     也是一只待宰羔羊。

     真切体会到,那时的犹太人被屠杀的复杂心理。

    

     正是这种身临其境的模式,让观众感到无比真切。

     太难受了,走出电影院时腿都在发抖。无任何配乐,大量浅焦跟拍加特写,绝无仅有的作者风格,光结局就值得五星

    

     这种创意手法的灵感,是来自于1985年,依莱姆·克里莫夫的《自己去看》

    

     男主格扎·罗里格凭借《索尔之子》一夜爆红。

    

     他曾毕业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电影学院。

     之后改行成为一名幼儿园老师,也是一位素人诗人。

     并非一名专业的演员。

     而这种拍摄手法,也更加考验他的演技

    

     身为匈牙利犹太裔的导演拉斯洛·杰莱斯,能有这种拍摄想法,来源于他的亲身经历

    

     家族里的一部分亲属,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被屠杀了。

     这件事在他们家庭内部经常被提及。

     在他小时候,就有“过去发生过灾难”这种印象。

    

     毕业后,他就成为了匈牙利著名导演贝拉·塔尔的助手。

    

     如果觉得《索尔之子》压抑缓慢的鱼友,鱼叔推荐你去看贝拉·塔尔的《都灵之马》

    

     在协助贝导拍摄《来自伦敦的人》时,偶然间他发现一本犹太人大屠杀的当事人回忆录。

     作者是当年集中营里负责处理死囚尸体的特遣队员。

    

     书中主要内容是记录集中营里特遣队员每天的日常工作、描述如何管理犹太人集中营、当时集中营里的规章制度,以及他们如何聚集在一起反抗的内容。

     这让拉斯洛·杰莱斯有了改成电影的欲望。

     《索尔之子》耗费5年

     兜兜转转。

     最终大获成功。

     其实,电影中那个小男孩到底是不是男主角的亲生儿子,拉斯洛·杰莱斯到最后也没有讲明。

     在奥斯维辛,你只能被焚烧,却不能被安葬。

     不忘记,就是对历史的尊重。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独立鱼电影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