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全世界颜值最高的导演,毁了今年的戛纳电影节?
2016/5/23 独立鱼电影

     昨晚,第69届戛纳电影节正式落下帷幕。

     本该是一件好事。

     却因为大范围爆冷,让鱼叔见证了一场权威对权威的撕逼

    

     先前被认为最有希望获奖的《玛·鲁特》、《帕特森》,最后颗粒无收。

     反倒是媒体人眼中的「平庸之作」《我是布莱克》一举拿下金棕榈奖。

    

     导演肯·洛奇

     更加让人诧异的是。

     多兰的《只是世界尽头》之前场刊评分只是1.4。

     惨不忍睹的分数。

    

     最后却拿下了评审团大奖

    

     一老一少的冷门组合,让媒体和很多观众无法接受。

     法国高逼格代表《电影手册》在推特上光明正大的吐槽:

     一届相当不错的戛纳主竞赛被一群眼瞎的评委毁了。

    

     而其它大部分的炮火,都集中在了多兰身上。

     他的新片《只是世界尽头》遭到了媒体一致的差评

    

     《London’s Evening Standard》 表示:

     电影无非就是在展现一个家庭成员,不停相互恶意攻击的家庭的日常。

     《Time Out》称:

     这部电影浪费了它绝佳的卡司。

    

     《好莱坞报道者》更直接,认为这是多兰前所未有的一次滑铁卢

    

     尽管唏嘘声一片,但戛纳还是任性的给了多兰评审团大奖

     因为这个举动,多兰也被网友吐槽为——

     真·戛纳亲儿子

    

     推特网友更把多兰获奖时的心情,形容为:

     当你以为你挂科,却没想到了C+一样的开心

     虽然不少人认为这是多兰目前为止最失败的一部作品

     但他本人却十分喜欢。

     并毫不掩饰的称《只是世界尽头》是他个人最喜欢的一部。

    

     早在多兰完成《妈咪》(2014)后,就开始着手准备这部电影了。

     剧本改编自20世纪末法国知名剧作家让-吕克·拉加斯的戏剧。

     这是一部加拿大与法国的合拍片。

     不止语言上选择了法语。

     就连主演都是法国的一线大佬。

     堪称戛纳订制。

     男主角由加斯帕德·尤利尔饰演。

    

     早在2004年,加斯帕德就凭借《漫长的婚约》而获得凯撒奖“最有希望演员”

    

     2014年由他主演的电影《圣罗兰传》,获得了第67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以及87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提名。

    

     不过。

     中国影迷更熟悉的,可能是他和巩俐主演的《少年汉尼拔》

    

     男二号由文森特·卡索饰演。

    

     再熟悉不过。(女神莫妮卡·贝鲁奇的前夫)

    

     女主演则集齐了近两年的戛纳实力派——

     玛丽昂·歌迪亚(《两天一夜》、《玫瑰人生》、《麦克白》)

    

     和蕾雅·赛杜(《阿黛尔的生活》)

    

     当然,还不能忘了纳塔莉·贝伊

    

     作为曾四次获得法国最高荣誉凯撒奖的老戏骨,她的出现让人惊喜。

     这五位演员组成了一个家庭。

    

     故事就从这个家庭中小儿子加斯帕德·尤利尔的境况展开。

     他是一个同性恋,长大后成为了一个著名作家。

    

     但他整整12年,没有回过一次家。

     在得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后,他终于决定回去与家人重逢。

    

     纳塔莉·贝伊饰演的母亲,是一个神神叨叨的人。

     脾性让人捉摸不透。

     但她又喜欢营造一种和谐的家庭氛围。

    

     文森特饰演的大儿子,不喜欢这个弟弟。

     甚至是厌恶。

     而蕾雅·赛杜饰演的妹妹,整天与文森特因为毒品问题而吵架。

    

     反而。

     大儿子文森特的妻子(玛丽昂·歌迪亚)与小儿子相处最融洽。

    

     虚伪的平静下面有着汹涌的漩涡,家庭内部矛盾重重,争吵时刻在进行。

     这样的设定,不免让鱼叔想起小津的《东京物语》

     只有守寡的儿媳,对老人很是孝顺。

    

     有着血缘关系的一家人,不被理解;

     游离在血缘之外的亲情,却弥足珍贵。

     但与小津的平静不同,多兰的电影尽是张扬

     整部影片被媒体诟病最多的即是——

     无休止的争吵争吵争吵

    

     没有合理的情节推动,台词粗糙。

     据说,还有满屏的人物特写。

     而配乐的滥用,使得整部影片有了MV的感觉。

     看上去就像是法语版《小时代》

    

     如果说之前的描述还比较抽象的话,拿《小时代》一类比,就知道《只是世界尽头》在影评人心中,已经烂到了什么程度。

     与小四不同,多兰对细腻的感情处理,有着和他年龄不符的老道

     17岁自导自演的处女作《我杀了我妈妈》,就围绕着叛逆少年和母亲之间的故事展开。

    

     剧本张力十足,剧情推动多依靠台词。

     多兰喜欢将人物置于一个平面,形成一个平衡构图。

    

     比如男主角和母亲多次对话。

    

     就连三个人的对话,都在一个平面。

    

     任何情感都应附着于电影的表达形式上,才能完整的、正确的传达给观众。

     在多兰的片子中,他尤为喜欢运用非常规的表现方式。

     慢镜头,单帧剪切,且都用于隐喻。

     当男主角的父母联合起来要将他送往寄宿学校时,多兰在这里用了一个慢镜头来展示玻璃碎裂。

    

     既象征着男主角的愤怒伤心,同时又在隐喻亲子关系的彻底破裂

     北野武的《花火》,也有类似的表达手法。

     不可否认,《我杀了我妈妈》是一部灵气十足的处女作。

     虽称不上经典,但足够多兰扬名。

    

     身在表演世家,耳濡目染之下,自然会比其他导演的起点要高一些。

     戛纳也颇为关注这位新人导演,纵观多兰的作品,无一例外都在戛纳电影节上大放异彩。

    

    

     这一次,多兰之所以被千夫指,是因为媒体认为这部作品的质量和奖项不匹配

     不过一片骂声中,也有不同的见解。

     《Variety》的记者认为,虽然影片的前九十分钟难以忍受,但多兰懂得「笼中鸟为何歌唱」。

    

     或许多兰的形式不讨喜,让大众反感。

     但他对情绪的处理,仍是一大看点。

     话说回来。

     场刊评分也只代表了一部分人的意见

     评委也只不过是他们的个人喜好。

     每个人的品味都会有天壤之别。

    

     除此之外。

     每一个电影节的评委,还会兼顾平衡,会有许多因素来影响他们的决定。

     一致烂俗的片子,不一定毫无亮点。

     同样。

     一致好评的片子,不一定你会百分百喜欢。

     每一届的电影节,都会引起许多人的不满。

     但别人的影评只是一个向导,只有自己的感受才最真实

     最终能决定我们对多兰这部影片看法的,永远都是自己。

     与其跟风吐槽,不如默默的等片子吧。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独立鱼电影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