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下好莱坞,就是攻下全世界!
2016/6/29 独立鱼电影
七月将至,风风火火恍恍惚惚的「国产保护月」
也再一次死皮赖脸地如期而至。
一般来说。
在国产保护月之前的6月,往往好莱坞大片扎堆。
去年6月上映的《侏罗纪世界》。
在中国影迷的大力支持下,创造了13天10亿美元全球票房的新纪录。

毫无疑问。
中国已经成为继北美之外的全球第二大票仓。
并且两者的差距再继续快速缩小。
今年6月更加明显。
算得上「商业大片」的有:
《X战警:天启》、《魔兽》、《独立日2》、《惊天魔盗团2》

除了《天启》,另外三部都相当之「热情奔放」地表达了对中国的爱意。

这年头,已经没有哪一部好莱坞商业巨制,能够忽视中国。
为了迎合中国电影的观众和市场,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开始出现在好莱坞电影中。
于是。
让鱼叔很哭笑不得地是,明明还没到国产保护月,举目望去却全是中国元素的影子。
中国电影人,正扛着成吨的资金,昂首阔步向好莱坞进发。
我们的目标是:
攻占好莱坞!
资金入驻
对于不缺钱的人民币玩家来说,攻占好莱坞最霸道总裁的方式就是:
砸钱。
大把大把地砸钱。

在这一点上,万达做得很彻底。

当别人还在玩合资入股的时候;
万达已经以约230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了美国传奇影业。

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在海外最大的一桩文化并购。
之所以说到它,就要回到前段时间疯狂刷屏的《魔兽》上。

这部卖情怀的超级IP巨制,就是由美国传奇影业和暴雪娱乐联合出品的。
虽然从内容上看不出任何「中国元素」。
然而。
这片子背后流动的血液,跳动的心脏,早已经是中国的了。
而频频刷新的票房数据,也让万达赚的是钵满瓢满。
除了《魔兽》,传奇影业也手握相当多的资源。

比如已经发行的电影:
诺兰版本的《蝙蝠侠》三部曲、《宿醉》系列、《侏罗纪世界》、《哥斯拉》、《环太平洋》……

一众的好莱坞商业大片,且大多为中国内地影迷所熟知。
《哥斯拉2》、《环太平洋2》都已经被提上了日程。
而万达也正是看中了传奇影业的这些背后的资源和人脉,以并购的方式打入好莱坞内部,去深入了解其中的运作流程。
说白了,咱花钱学的就是个套路。

演员入伍
当然。
光砸钱还是不够的。
幕后工作做得再好,也还是需要台上的表现。
于是。
中国演员开始在好莱坞开启了疯狂刷脸模式。
比如《X战警:逆转未来》和《钢铁侠3》中的某ice

快点还钱!
不过以往中国演员都只是打个酱油的身份;
但今年却是给足了镜头。
《魔兽》中的吴(鱼)彦祖。

虽然完全认不出脸,但是作为主角之一,戏份相当之重。
在这么一部人物形象平面、叙事节奏略混乱的一部片子里,彦祖的形象反而算得上是比较丰满生动的了。
而且续集已经妥妥的了。

《独立日2》中的Angela宝贝儿。

原本鱼叔以为会只是个安安静静保持微笑的酱油妹,没想到却是作为主战斗人员之一。
以中国战斗飞行员代表的身份出场,在大总攻时也是奔赴前线。
而且作为太空防御总署「一枝花」,还生出了感情支线。
虽然是一笔带过的那种,但终究已经和「酱油」二字,有了本质的区别。

只是。
戏份上去了,但是Angela宝贝儿的演技依然僵硬地令人尴尬。
尤其是放在一票气场十足的欧美人中间,她的邻家小女生气质更加明显。
实在是没有一丝丝战斗人员的感觉。

面对满屏幕的尴尬,鱼叔当时内心在呐喊:
请你不要念台词,不要和别人对戏!你还是美美哒做个花瓶吧。

《惊天魔盗团2》中的周杰伦。

《惊天魔盗团1》当时在国内上映的时候口碑还不错,因此第二部的上映原本就很受期待。
又加上周杰伦的加盟,一度被宣传地很热。
不过很多人质疑我们的杰伦小公举只是个打酱油的角色,宣传过于夸大了他的角色。

此时鱼叔要说句公道话,小公举的戏份虽然算不上很多,但也不算少。
至少肯定是算不上酱油的。
相比以往在结尾强行插入中国面孔走过场,小公举的角色、出场、台词真算得上是非常没有违和感的一个了。

本身故事的发生地在澳门,杰伦也是中文英文配合,加上他贱贱地耍几个小魔术,整体都比较和谐流畅。
说杰伦小公举是酱油,鱼叔表示不服。

品牌植入
最快捷方便,入门门槛最低的当属品牌植入这一招。
事实上。
品牌植入本身就是电影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
在好莱坞的电影收入中,票房占20%,其它收入占80%,后者有 20%的收入来自植入和捆绑营销。
不差钱的中国壕们自然成了好莱坞的座上宾。
在现在几乎所有的好莱坞电影中,都能找到一两个中国品牌的植入广告。
而丧心病狂如「爆炸贝」的《变形金刚》,更是有包括周黑鸭在内的几十个品牌轮番轰炸。

你们真的不是在拍广告的时候,顺便植入一下大黄蜂擎天柱?
港真。
其实广告植入倒也没关系,最要命的是植入太生硬。
反面案例请参见绝大多数国产电影。
以及堪比车祸现场的《变形金刚4》。

相比之下,这次的《独立日2》反而能算作正面教材。
导演罗兰·艾默里奇在采访时,特别强调了应该在片中加入中国品牌。
锤弟和好基友午饭时,从自动贩卖机里拿出了Mengniu Moon Milk(蒙牛月球牛奶)。

太空工作人员从自动贩卖机拿牛奶+面包简餐,类似镜头在很多好莱坞电影中都有过出现,只是把牛奶的品牌换成了植入的蒙牛牛奶。

因为中国人参与了太空基地的建设,电影里面也有很多中国人,所以出现中国品牌也显得合乎情理。
也没有刻意制造剧情给蒙牛加戏。
不过,蒙牛倒是抓住时机,制作了一条《独立日2》的番外篇,可谓抢足了风头。
与其破坏剧情加戏,倒不如这样一个彩蛋有意思。
另外一个植入是QQ。以往好莱坞电影里植入的通讯工具以Skype或者FaceTime为主。

「中国元素」大面积入侵好莱坞,是大势所趋。
虽然这些酱油和广告现在很多时候还是被当成「槽点」来议论;
但是随着植入水平的提高,这些都将慢慢隐入影片的内容中,以自然无痕的状态表现出来。上述蒙牛的植入算作一个很好的例子。
知乎上有个问题:

所有答案惊人的一致。
只因挣钱。
「中国人钱多人傻」的答案,也充满了讽刺。
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
好莱坞大片为了取悦中国观众,必然描绘的是中国的正面形象。
比如在《独立日2》中,月球基地的最高指挥官就是中国人。

这样看上去,整部电影不就是在为中国做广告宣传嘛。
看过《007:幽灵党》的鱼友,应该对开头那段发生在墨西哥的长镜头,记忆犹新。

殊不知,墨西哥政府为了让《007:幽灵党》塑造墨西哥的正面形象,支付给索尼影业和米高梅影业高达2000万美元的赞助。
所以。
看似好莱坞片商打为了取悦中国观众,而打的大算盘;
实际上,给中国省了一笔巨额的国际宣传费啊。
攻下好莱坞,就是攻下全世界。
当然。
鱼叔更希望是,有一天不再只是以「中国元素」刷存在感,而是以「中国电影」让世界瞩目。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独立鱼电影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