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大型策划 | 有这样一群人,一生只在做一件事——致敬大工匠
2016/6/3 半岛晨报

一块手表分秒不差地转动,
一支钢笔不断地划过纸张,
一把吉他丝毫不差地奏响每一个音符,
它们一定都有着一枚坚毅而专注的灵魂!
正如这灵魂背后那双温柔、
坚定却有些粗糙的双手
……

前度时间,小编朋友圈流传着德国工匠“一个人身上只做一次生意”这么一个故事。
在德国的锅具专卖店里,一个外国顾客问:“你们德国人造的锅可以用上100年,因此每卖出一口,实际上也就丢失了一位顾客,以后人家不用找你了。如果造一口锅,5年就到头了,顾客每5年就得再找你一次。仔细想一想,划得来吗?你们为什么要把东西搞得那么结实呢?把它的使用期搞短一点,你们不是可以赚更多的钱吗?” 德国人的回答是:“所有买了我们锅的人都不用再买第二次,这就会有口皆碑,就会招来更多的人来买我们的锅,我们现在忙都忙不过来呢!我们一家厨具厂,是二战后从过去的兵工厂转产过来的,前后也不过几十年时间,就卖出1亿多口锅了,你知道这个世界有多少人口吗?快80亿了,还有70多亿人口的大市场在等着我们呢!”这位顾客听得目瞪口呆!

德国人一笔生意,在你身上一辈子就做一次,让你说他的东西好,这就会感染到另外一个人,这个人再去做他的顾客,然后再感染第三个人。德国现在还有很多家族企业,他们几十年、几百年专注于一项产品领域,力图做到最强,也做到了最强!
而在我们的邻国日本,如果你被称为工匠,这意味着你受到了极大的尊重。只有一个行业内非常专注、做得出类拔萃的人,才能被称为工匠。
有媒体统计,截至2012年,全球超过200年历史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
这些“长寿企业”为什么能存在?因为他们都在传承着匠人精神。

多少人跑到日本狂购物,买的,就是区区一个马桶盖!
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关于工匠的故事……

生活在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地区的Frank Catalfumo,是一位近九十岁高龄的鞋匠。他做了将近 70 年鞋子,现在仍保持每周工作五天,制鞋或者修鞋,手不停歇。对于他来说,这早已不再是一份工作,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专注一件事直至极致的态度。




在欧洲,也有着这样的一个工坊,名字叫做 Francesco Maglia ,始创于1853年。目前工坊内只有7个人分别负责不同的工序,从选布到裁剪,从制作伞骨到伞布缝纫都有专人负责。每位师傅在Maglia的工作时间都已超过三十年。Maglia一家人和其他伞匠重复着最简单的生活,他们耐住了寂寞,一生只献给一件事。

欧洲大部分精品店里都会有几把Francesco Maglia的手工雨伞。它们精致无比,伞架不会轻易被强风撼动,所有易磨处都以伞布面料包裹,所有竹质手柄都以丝绳系住两端。没有人能想到这些大小款式样式不尽相同的伞全部出自一个毫不起眼的米兰的小工坊。


在这个浮华的时代,还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愿意一辈子只做一件事。许多年后,这些器物的灵魂依旧会被传承下去。透过它们,我们仍会想到创造并塑造了他们的人……
致敬大连大工匠
大连是东北老工业基地重镇,这里曾涌现过很多家喻户晓的风云人物。

他们在各行各业中诠释“工匠精神”:

新中国第一位女火车司机田桂英;

被誉为“爆破大王”的陈火金两获全国劳模;

“共和国潜水王”王天勇为尼克松访华的破冰之旅,寒冬深潜采捕鲍鱼;


就在不久前,《新闻联播》用时近4分钟报道中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厂的高级技师毛正石,向全国人民展示了当代大连大工匠的风采…

5月13日,《半岛晨报》推出大型策划《振兴东北匠心筑梦》为东北大振兴挖掘值得骄傲的工匠精神,让我们一起看看他们的风采。
童松年——
35年匠心坚守划线功夫征服国内外标准
从19岁进厂那一刻,童松年就不断感受到精湛的技术带来的无上荣耀。 35年来,童松年守着划线平台,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征服了一项又一项国内外技术标准。

【人物简介】
●年龄:53岁
●简介:大连华锐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装卸机械制造事业部加工车间划线班班长、高级技师
●荣誉:1994年至2002年期间,多次荣获省市劳动模范。2014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创新情况:推焦杆立式内侧划线、斗轮机门座架销孔定位样板、斗轮体同心划线工装、垂直吊线空间多点划线法。
孙军——
研发出五轴数控机床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在今年4月份的上海CCMT中国数控机床展上,几台精美的五轴数控机床被外国参展商们围观称赞。而带队研发出这些高端机床的,是一个一线工人出身,出差始终习惯带着工作服的孙军。

【人物简介】
●年龄:57岁
●简介:1982年,孙军从部队汽车修理班退伍,进入了大连机床厂组合机床装配车间;2012年进入大连三垒当项目负责人研发机床,现任大连三垒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机床制造部总经理。
●荣誉:孙军的团队已经完成了三个系列五个机型的研发工作,拥有大量的专有技术和国家专利,其中一些等核心部件填补了国内机床制造行业的空白。
●创新情况:完成三个系列五个机型高端五轴数控机床的研发工作,其中,增减材复合五轴机床还可以实现3D打印与机床加工一体化。
孙同峰——
创“孙同峰平衡作业法”打破世界矿石卸船纪录
27年前,一个来自山东龙口的小伙儿走进大连港码头,他内心狂喜:正是自己喜欢的。凭着这股27年来从未走样儿的热爱,他挑战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他让所从事的领域领跑全国。

【人物简介】
●年龄:46岁
●简介:1989年毕业于大连水运技工学校。现为大连港矿石码头机械队队长,矿石码头技术创新工作室主任。
●荣誉:曾获评大连市劳动模范、辽宁五一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创新情况:“孙同峰平衡作业法”打破矿石卸船的世界纪录;革新性提出并完成卸船机大机运行数据取数及远程故障诊断监控系统。
王鹏——
与毫米打交道造超大油轮首创建造法全国无人能及
从拼接一张张钢板到300米长的船体对接,23个春秋寒暑,王鹏造出100多艘巨轮,他开创的超大型油轮大段合拢对接建造法,全国同行至今仍难望其项背。

【人物简介】
●年龄:43岁
●简介:毕业于大连船舶技术学校,1993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船坞二部船体车间找线班班长,船体装配工,高级技师。
●荣誉:2010年大连市首届 “工人技术创新奖”;2012年大连市“青年五四奖章”;2012-2014年度大连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创新情况:“王鹏工法创新”首创分别建造船只的首艉半段然后再实行对接合拢的两大段对接建造法。改变待主船体成型后再下水的传统干法,创新超大型油轮两大段坞内对接合拢防变形、合拢口对位精确技术,三维全站仪软件应用,推行总段巨型化等多项技术创新点。
孙培桢——
总理视察的船用曲轴就是他做的
他连手机短信都很少接发,更别提刷微信朋友圈了。就是这样一个手机玩得不太灵光的“70后”,却用短短的时间完成了靠手动打磨的传统机床加工到用“数据说话”的数控机床编程、操作的华丽转身。

【人物简介】
●年龄:70后
●简介:大连重工曲轴公司制造部卧车班3#曲轴车床主机长。
●荣誉:让中国船用曲轴依赖进口成为历史,创造了曲轴研制上一个个“中国第一”。去年夏季达沃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大连重工视察时,测量的超大船用曲轴就是孙培桢在3#曲轴车床上加工的。
●创新情况:将整体配重改为分体配重,提高配重装卸作业效率;改变主辆颈R根加工工序,改进刀具,缩短加工时间,节省人力物力;中心支架均布支撑,确保大偏心力矩曲轴单根加工质量。


大连的“大工匠”们见证了一个个火热的年代,诠释了开拓进取的城市精神,是大连的骄傲。

在我们的身边也许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坚持在一线岗位,身怀绝技又不断进取,在他们身上,不但能看到个人的自我追求,又能找到时代发展律动。

在此,半岛晨报向广大市民发起征集,寻找身边的大连大工匠和工匠精神。请致电半岛晨报新闻报料热线82488888,或留言和小编联系吧!
部分内容来源:西安理工大学学生会
编辑:王鸥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大连大工匠故事……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半岛晨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