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肝三十法》(只有几百字的干货,必须收藏)
2014/12/24 中医书友会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这是中医最多的微信平台——中医书友会第481期内容。新书友可点击上方蓝色小字快速关注。

     作者/王旭高、程门雪等⊙ 编辑/闫立彬

     导读:·王旭高所著《西溪书屋夜话录》又名《治肝三十法》,全书不过几百字而已,却对中医肝病理论影响深远。程门雪先生为之编纂了歌诀,刘保和稍作修改,今编者将原文和修改过的歌诀对照排列,便于大家理解记忆。假使各位能牢记于心,则临床水平必将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西溪书屋夜话录》歌诀与原文

     总纲

     肝气肝风与肝火,三者同出而异名,冲心犯肺乘脾胃,夹寒夹痰多异形,本虚标实为不同,病杂治繁宜细究。气有多余便是火,内风多从火发生,阳亢上冒巅顶甚,血虚旁走四肢病。

     各论

     1.一法曰:疏肝理气。如肝气自郁于本经,两胁气胀或痛者,宜疏肝,香附,郁金,苏梗,青皮,橘叶之属。兼寒,加吴萸;兼热,加丹皮、山栀;兼痰,加半夏、茯苓。

     肝气自郁于本经,

     两胁气胀或疼痛,

     疏肝理气香附郁,

     苏梗青皮橘叶属,

     兼寒吴萸热丹栀,

     兼痰半夏与茯苓。

     2.一法曰:疏肝通络,如疏肝不应,营气痹窒,络脉瘀阻,宜兼通血络,如旋覆、新绛、归须、桃仁、泽兰叶等。

     疏肝不应宜通络,

     营气窒痹辛润行,

     络脉瘀阻归须桃,

     旋覆泽兰新绛增。

     3.一法曰:柔肝。如肝气胀甚,疏之更甚者,当柔肝,当归、杞子、柏子仁、牛膝。兼热,加天冬、生地;兼寒,加苁蓉、肉桂。

     肝气胀而疏更甚,

     归杞膝柏柔肝任,

     兼寒肉桂与苁蓉,

     兼热天冬生地从。

     4.一法曰:缓肝。如肝气甚而中气虚者,当缓肝,炙甘草、白芍、大枣、橘饼、淮小麦。

     缓肝之急经方好,

     白芍橘饼甘麦枣,

     肝气甚而中气虚,

     此方变化无穷奥。

     5.一法曰:培土泄木。肝气乘脾,脘腹胀痛,六君子汤加吴茱萸、白芍药、木香。即培土泄木之法也。温中疏木也。黄玉楸惯用此法。

     培土泄木用六君,

     吴萸白芍木香临,

     脘腹胀痛肝乘脾,

     温中疏木法意深。

     6.一法曰:泄肝和胃。肝气乘胃,即肝木乘土 脘痛呕酸,二陈加左金丸,或白蔻、金铃子。即泄肝和胃之法也。

     脘痛呕酸肝乘胃,

     泄肝和胃法亦贵,

     二陈汤和左金丸,

     金铃白蔻随机兑。

     7.一法曰:泄肝。如肝气上冲于心,热厥心痛,宜泄肝,金铃、延胡、吴萸、川连。兼寒,去川连,加椒、桂;寒热俱有者,仍入川连,或再加白芍。盖苦、辛、酸三者,为泄肝之主法也。

     泄肝肝气上冲心,热厥心痛用左金,金铃子散寒椒桂,寒热俱有连芍寻。

     泄肝主法苦辛酸,三者错综随证斟。

     8.一法曰:抑肝。肝气上冲与肺,猝得胁痛,暴上气而喘,宜抑肝,如吴萸汁炒桑皮、苏梗、杏仁、橘红之属。

     肝气冲肺抑肝立,

     猝得胁痛暴上气,

     喘主吴萸炒桑皮,

     苏梗杏仁橘红宜。

     9.一法曰:熄风和阳。如肝风初起,头目昏眩,用熄风和阳法,羚羊、丹皮、甘菊、钩钩、决明、白蒺藜。即凉肝是也。

     肝风初起头目眩,

     熄风和阳即凉肝,

     羚羊钩藤白蒺藜,

     决明甘菊丹皮赞。

     10.一法曰:熄风潜阳。如熄风和阳不效,当以熄风潜阳,如牡蛎、生地、女贞子、玄参、白芍、菊花、阿胶。即滋肝是也。

     熄风和阳而不效,

     潜阳便将滋肝招,

     牡蛎生地女贞子,

     菊花玄参胶白芍。

     11.一法曰:培土宁风。肝风上拟,中虚纳少,宜滋阳明,泄厥阴,如人参、甘草、麦冬、白芍、甘菊、玉竹。及培土宁风法,亦即缓肝法也。

     培土宁风缓肝遵,

     宜滋阳明泄厥阴,

     中虚纳少肝风逆,

     玉竹芍草麦菊参。

     12.一法曰:养肝。如肝风走于四肢,经络牵掣或麻者,宜养血熄风,生地、归身、杞子、牛膝、天麻、制首乌、三角胡麻。即养肝也。

     养血熄风养肝法,

     肝风旁走四肢夸,

     经络牵掣或麻者,

     地归杞膝首蔚麻。

     13.一法曰:暖土以御寒风,如《金匮》近效白术附子汤,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是暖土以御寒风之法。此非治肝,实补中也。

     暖土以御寒风方,

     近效白术附子汤,

     风虚头重眩苦极,

     不知食味服之康。

     14.一法曰:清肝。如羚羊、丹皮、黑栀、黄芩、竹叶、连翘、夏枯草。

     肝火游行于三焦,

     上下内外无不到,

     清肝羚羊丹栀芩,

     竹叶连翘夏枯草。

     15.一法曰:泻肝。如龙胆泻肝汤、泻青丸、当归龙荟丸之类。

     泻肝龙胆泻肝汤,

     当归龙荟泻青丸。

     16.一法曰:清金制木。肝火上炎,清之不已,当制肝,乃清金以制木火之亢逆也,如沙参、麦冬、石斛、枇杷叶、天冬、玉竹、石决明。

     清之不已肝火炎,

     清金制木即制肝,

     沙参石斛天麦冬,

     玉竹杷叶石决全。

     17.一法曰:泻子。如肝火实者,兼泻心,如甘草、黄连。乃“实则泻其子”也。

     肝火实者兼泻心,

     泻子甘草黄连存。

     18.一法曰:补母。如水亏而肝火盛,清之不应,当益肾水,乃“虚则补母”之法,如六味丸、大补阴丸之类。亦乙癸同源之义也。

     肾水亏而肝火盛,

     清之不应补母用,

     乙癸同源益肾水,

     大补阴与六味呈。

     19.一法曰:化肝。景岳治郁怒伤肝,气逆动火,烦热胁痛,胀满动血等证,用青皮、陈皮、丹皮、山栀、芍药、泽泻、贝母,方名化肝煎。是清化肝经之郁火也。

     郁怒伤肝用化肝,

     气逆动火生热烦,

     青陈丹栀芍泽贝,

     胁痛胀满动血尝。

     20.一法曰:温肝。如肝有寒,呕酸上气,宜温肝,肉桂、吴萸、蜀椒。如兼中虚胃寒,加人参、干姜,即大建中汤法也。

     呕酸上气肝有寒,

     肉桂萸椒谓温肝,

     中虚胃寒加参姜,

     大建中法尤为善。

     21.一法曰:补肝。如制首乌、菟丝子、杞子、枣仁、萸肉、脂麻、沙苑蒺藜。

     补肝沙苑菟丝杞,

     脂麻枣仁萸首乌。

     22.一法曰:镇肝。如石决明、牡蛎、龙骨、龙齿、金箔、青铅、代赭石、磁石之类。

     镇肝金箔赭磁牡,

     青铅石决龙齿骨。

     23.一法曰:敛肝。如乌梅、白芍、木瓜。 此三法,无论肝气、肝风、肝火,相其机宜,皆可用之。

     敛肝乌梅木瓜芍,

     肝气风火相机入。

     24.一法曰:平肝。金铃、蒺藜、钩钩、橘叶

     平肝蒺铃橘叶钩。

     25.一法曰:散肝。“木郁则达之”,逍遥散是也。“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即散肝是也。

     散肝达郁逍遥优。

     26.一法曰:搜肝。外此有搜风一法。凡人必先有内风而后外风,亦有外风引动内风者,故肝风门中,每多夹杂,则搜风之药,亦当引用也,如天麻、羌活、独活、薄荷、蔓荆子、防风、荆芥、僵蚕、蚕蜕、白附子。

     外风引动内风病,

     搜肝便有搜风用,

     二活蔓荆薄天麻,

     蝉蜕白附防荆蚕。

     27.一法曰:补肝阴。地黄、白芍、乌梅。

     肝阴地黄芍乌梅

     28.一法曰:补肝阳。肉桂、川椒、苁蓉。

     肝阳肉桂椒苁蓉。

     29.一法曰:补肝血。当归、川断、牛膝、川芎。

     肝血归芎膝断汇。

     30.一法曰:补肝气。天麻、白术、菊花、生姜、细辛、杜仲、羊肝。

     肝气天麻术辛菊,

     生姜杜仲羊肝随。

     【本文摘自《西溪书屋夜话录》(又名《治肝三十法》)、《刘保和〈西溪书屋夜话录〉讲用与发挥》,由中医书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编校发表,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投稿邮箱:tg@linglanshuyuan.com】

     点击阅读原文快速关注中医书友会

     ▼▼▼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医书友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