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武林高手的成长看中医成才之路
2015/10/18 中医书友会

中医书友会第763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作者/院立新
编辑/瓦力⊙校对/徐靖婷、小熊、居业
I导读:在武侠小说中,曾描述有飞花夺命的侠客,不再披坚执锐。在中医医案中,也有用辣椒红糖醋治疗胆道蛔虫病的高人,取意乌梅丸,以信手拈来的食物祛病。二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在羡慕之余,你可愿意踏上征途,历尽坎坷,终为大医,做“杏林”中的大侠?

从武侠到中医
平时喜欢看武侠小说,尤其是金庸“射雕三部曲”(《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和《笑傲江湖》。
前段时间再看《神雕侠侣》,猛然发现杨过的成长经历不就是一个中医的成才之路吗?再联想郭靖、张无忌和令狐冲,哪一个不是顺着这条路走过来的呢?除感叹金大侠的才华见识外,也更加印证了自己对于中医之路和中医境界的感悟,不由得想把这些东西写出来。
杨过是我非常喜欢的武侠人物,他幼失怙恃,巧遇西毒欧阳锋传授蛤蟆功以祛冰魄银针之毒,后在桃花岛随黄蓉只学了文字,后因受欺凌而被郭靖送往全真教,却只学得全真派内功口诀。幸而跟随小龙女学习古墓派武功,奠定了其武学根基。下山后偶遇洪七公传授打狗棒法、黄药师传授弹指神通,武艺大增。惜因情仇爱恨而被斩右臂,得与神雕为伍,以独孤求败遗留的玄铁重剑,于山洪与大海中苦练数年,思悟同修,创黯然销魂掌,行侠仗义而独步武林,终而赢得“西狂”美称。
研究下那些有成就的中医大师,看看他们的成才之路,以及我们现在的教育,不也与此雷同吗?
杨过背会的全真教内功口诀,即是我们所学的中基、中诊、中药、方剂,或是老先生们的药性赋汤头歌,背的熟但不会用啊。“蛤蟆功”“打狗棒”“弹指神通”这些临阵御敌的功夫,每位武功名家各有专长,全部学会固然很好,但有时却也繁杂难以取舍。就像金轮法王说杨过学过那么多功夫,却没有什么是自己最精通的,不知道如何取用。这些功夫相当于我们的内外妇儿各临床课程,用不同的辨证方法和方剂应对不同的疾病,看似条理分明,但是学用不精,疗效也不稳定。
等到时来运转,杨过遇到神雕和独孤求败遗物,受到点化,数日之间,功力大增,甚至由此开悟,境界提升;而后多年沿着这个思路精勤研习,乃渐入武林高手之列。我们医生更是这样,发现既往所学力不从心时,往往去钻研某一经典或某一学术思想,时而明白时而疑惑,在徘徊中进步。哪一天有幸得到一位明师指点,即使是寥寥数语,也会像戳破窗户纸那样,登时开悟而疗效大增,以后便沿着自己认定的思想去临证去感悟,数年之后而成良医。
再来看看郭靖、张无忌、令狐冲这些侠客,哪一个不是这样成为武林高手的呢?
郭靖幼随江南七怪学艺,后得马钰指导,有了一定内功基础,但武艺平平。巧遇洪七公,在黄蓉帮助下,数月之间便练得“降龙十八掌”中的十五掌,更有幸学得上乘武学《九阴真经》,其后勤奋习练而成就盖世武功。
张无忌幼年受玄冥神掌所伤,虽张三丰以武当神功治之却不能愈,后机缘巧合得到《九阳真经》,祛尽病痛同时练就深厚内功。后于光明顶一日即练成“乾坤大挪移”,一人力敌六大门派而名震武林。
令狐冲经历也很具有代表性,他自小习练华山剑法,武林中虽有侠名,但剑术仅为二流。在华山思过崖中看到魔教长老破解五岳剑派石刻,剑术陡增,却仍败于田伯光快刀之下。幸得华山剑宗宗师风清扬指点,不仅一夜之间打败田伯光,并且习得独孤九剑,明白了“无招胜有招”的武学境界。其后所学的易筋经、吸星大法不过是锦上添花罢了。
金庸笔下数位武林大侠的成长经历如此相似,我所了解的很多名医之路不也如此吗?或先杂学数家,或先研习一论,虽有数年之力,但临床或效或无,难以达到自己满意。可能哪一天,得到明师指点心有所悟,而后刻苦钻研,精勤不倦,疗效大增;或困或进,攀爬数年终成医林圣手。明白了这个,我们知道了自己的位置,也就不用急不用躁,一步步修炼吧。
几十年的中医路,医技在不断地提高,但总以境界的提升为先导。没有认识的提高,精神境界的升级,临床不可能有质的飞跃。所以我们要不断参悟和提升自己的中医境界和人生境界。
《神雕》中剑魔独孤求败的剑冢,体现了一代大师的剑术及人生境界,或许有所启发。
剑冢四剑第一柄是无名利剑,遗言“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可见独孤求败早年使用利剑,此时他武艺虽高,尚需借助利剑锋利刚劲的威力来制敌取胜。
第二柄剑为紫薇软剑,但因“误伤义士不祥,乃弃之深谷”而未埋入剑冢。软剑比利剑有更大的灵活性,使用起来变化无常,威力更强,随着独孤求败剑术和内功增强,他渐而选用更难驾驭的软剑并借其发挥更大的威力。
第三柄是玄铁重剑,遗言“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之前恃之横行天下。”此时独孤求败内功剑术已到很高境界,却突然反转,专注内修自身,抱朴守拙,虽用剑但也不需再借助兵器之锋利与灵巧取胜。
第四柄是已腐朽的木剑,遗言写到“四十岁后,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自此精修,渐进于无剑胜有剑之境。”可见独孤求败在不惑之年以后,已达到武学修为的最高境界,万物皆可为兵器,不拘于兵器之利钝巧拙轻重,甚至不拘于兵器之有无。心中无剑,随心所欲以对敌即可立于不败之境。
故而有人将独孤求败的一生分为“利剑”“软剑”“重剑”“木剑”“无剑”五层,我认为中医的境界亦可照此分为五种境界。
从医之初,理论不深经验较少,据己所学,分病论治。或是治外感用卫气营血理论,治脾胃而用东垣学说,依病而选取自认为最有疗效的思路和方剂,甚至是更加寄希望于秘方、特效方这些“利剑”来提高疗效。此为“利剑”级别。
临证日久,发现这些并不可靠,转而集中于自己最习惯的某一学术思路,选用数个方剂加减来应对各种疾病,此时即类似于独孤软剑级灵活无常境界,中医在此境界者众多。
再后来,随着临床加深与自身感悟,会发现这种思路和处方可能仅达到中工水平。少部分中医此时会反转过来,去追求经典,如《伤寒论》,寻求在经方世界里强大自己。经方大都药味不多,药量不重,多为常见常用药,没有动辄几百克那样令人咂舌,也没有动辄人参鹿茸那样贵重奢华,处方用药平淡无奇,但疗效稳定,甚至效如桴鼓,这即是“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的重剑境界。我认为中医能修炼到这个境界就已是很了不起的上工了。
之后若达木剑境界,则必是明晓人体生理病理,了然世界万物大道,故能随手拈物即可愈病。医案中曾看到有人用辣椒红糖醋治疗胆道蛔虫病,其方义虽来源于乌梅丸,但却随手拈取常见食物以祛病,当是已达木剑之境。此层境界者已寥寥。
若是达到“无剑胜有剑”之境,恐怕即是摒除药石愈疾了,目力所及除佛道之学有此特效外,世俗之中恐怕只有王凤仪善人所传“性理疗病”可达到借言语而非药物以祛疾的无剑级境界。
需要明白的是,五种境界虽以中医来论,但同时也是人生的五种不同境界,这个分说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了。
然而独孤求败虽达到“无剑”境界,但终究也未跳出输赢名利的枷锁,“但求一败”又何必呢?少林觉远大师,虽习得《九阳真经》内功天下无双,却不谙临阵斗敌之术,以修心开悟为本,或许是超脱于名利色身之外的又一层人生境界吧。中医常讲的“医不自治”,是能为别人疗疾去苦,自己患病却常束手无策。看来我们一是要提升医技,治人同时救己;二是要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保身长全;三是要彻悟天地之道,甚至是修炼到超脱色身的境界。
习医临证同时思悟医道,感悟经方提升人生境界。侠客之路,同感于医,述下二句以自勉:
中医之路,由博而简,由杂而精,由繁而专,勤于一艺,临床参悟,积数年可达于上工圣手。
中医境界,疗疾归于保身,治身归于调心,绚烂归于平淡,思悟合一,常精进亦可至于上古真人。【中医书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编校发表】
I版权声明:本文为作者投稿。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平台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I 投稿:tg@linglanshuyuan.com
(欢迎广大书友进行原创投稿)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医书友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