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从挚友到绝交:记丁玲和沈从文
2016/6/12 读者


丁玲、沈从文
从挚友到绝交:记丁玲和沈从文文|行走的肉片
丁玲和沈从文是同一时代的两位文学名家,他们的文学道路非常不同,丁玲选择了为革命和人民发声,她是第一个从东部大城市来到延安的女作家,在当时非常受重视。毛主席曾亲自写诗词夸奖过她。而沈从文无论生活在哪里,心里却始终住在他的湘西老家,他不愿意与政治沾边,在那些战乱的年月,他用文字构建着宁静的水乡生活。
虽然思想和写作风格不同,但丁玲和沈从文既是老乡,又是挚友,但最后却成了仇人。
是老乡,也是笔友
丁玲和沈从文是1925年在北京认识的,这还要从胡也频说起。当时是《京报》编辑的胡也频先后认识了在北平读书的女学生丁玲和青年作家沈从文。一次,胡也频带着丁玲拜访沈从文,两人一见相谈甚欢。沈从文惊喜地得知,丁玲也是湖南人(从丁玲的老家临澧到沈从文的老家凤凰,坐车只要四个小时左右),他对丁玲倍感亲切。后来沈从文这样描述丁玲:
在做人方面,她不大像个女人,没有年轻女人的做作,也缺少年轻女人的风情。她同人熟时,常常会使那相熟的人忘记她是个姑娘,她自己仿佛也就愿意这样。她藉要人家待她如待一个男子,她明白两个男子相处的种种方便处,故她希望在朋友方面,全把她自己女性气质收拾起来。
不久,在胡也频真挚而热烈的追求下,丁玲和他同居了。他们常常邀请沈从文来家中吃饭,三人畅所欲言。在胡也频和沈从文的鼓励下,1927年,丁玲在《小说月报》上发表自己第一个中篇小说《楚珂》。丁玲从此正式登上文坛,与沈从文不仅是老乡,还是笔友。

丁玲与胡也频
是同事,更是出生入死的至交
丁玲和胡也频的同居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1927年,丁玲想留学日本,朋友为她请来了日语教师冯雪峰,作为日后重要的无产阶级作家,当时冯雪峰一面在北大旁听,一面自学马克思主义,还加入了共产党。
彼时,丁玲就像她笔下的“莎菲女士”一样苦闷、彷徨,找不到生活的方向,冯雪峰为她找到了方向,促使丁玲向左翼文学转变。见面之前,丁玲并不了解冯雪峰,后来她才知道冯雪峰是一个多么优秀的人。她被冯雪峰的学识和思想所打动,冯可以算做她第二个爱人,不过他当时已经结婚了。当冯雪峰离开北京去上海时,丁玲也忍不住跟了过去。不久,胡也频和沈从文也来到上海。
1929年初,三位好友出于兴趣,也出于经济上的需要,一起创办了《红黑》杂志。此时,丁玲与沈从文从笔友更进一步,变为了同事。不过《红黑》杂志只有八期就停刊了,这有经营方面的原因,也有政治方面的原因。在第八期组稿时,一篇反映社会现实的文章引起了这三位的争执,丁、胡认为应该发表,沈却却不想参与和政治相关的话题。一言不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三人分开后,丁玲和胡也频坚定地走上了左翼文学的道路,而沈从文也始终坚持着自己既不左倾、也不右翼的文学主张。
思想上的分歧并没有改变丁、沈的友谊,胡也频的失踪验证了他们之间的“患难见真情”。
1931年初,胡也频突然失踪了,情急之下,丁玲找沈从文求助。与此同时,沈从文收到了一张胡也频的字条。原来,由于叛徒的告密,胡也频因为参加党的秘密会议被捕了,同时被捕的还有柔石等人。丁玲焦急万分,沈从文也为了营救胡也频东奔西走。不幸的是,胡也频还是被秘密枪决了(同时被枪决的还有柔石、殷夫、李伟森、冯铿,他们五人就是著名的“左联五烈士”)。
胡也频去世后,丁玲失魂落魄。远在老家不明情况的丁玲母亲急切地想知道胡也频的情况。无奈之下,沈从文以胡也频的名义给丁母写了报平安的信。还将丁玲从上海送回老家。后来,沈从文还写了一篇怀念友人的散文《记胡也频》。在丁玲最困难的时候,沈从文不遗余力地帮助她。凡此种种,都是他们友谊的佐证。
同年,沈从文赴青岛大学任教。丁玲返回上海,出任左翼文学月刊《北斗》的主编。她向沈从文约稿,从文将自己的《黔小景》寄去,发表在《北斗》第一卷第三期上。1932年夏天,沈从文还去上海看望丁玲。
1931年是丁玲和沈从文的友情年表中重要的一页。

冯雪峰
从挚友,到绝交
1933年5月,北京、上海等地谣言四起:丁玲失踪了!联想到两年前胡也频失踪,沈从文猜测丁玲也遭受了同样的命运。果然,丁玲由于坚持左翼,被人出卖,被国民党囚禁。
丁玲被捕后,沈从文等人在上海发起了救援行动,从文写了《记丁玲女士被捕》和《丁玲女士失踪》两篇文章谴责当局的行为。后来沈从文一度以为丁玲也牺牲了。
直到1936年初,从文从杂志上读到丁玲的小说《松子》才惊喜地得知,丁玲还活着!他立刻去看望她。同年,丁玲去了延安,两人又渐渐断了联系。
解放之后,沈从文那“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遭到了坚持“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作家和左翼文人的猛烈批判。从文感到非常痛苦,自己一辈子远离政治,如今政治却找上门来。巨大的精神压力迫使他选择自杀,万幸的是,被人救过来了。丁玲问讯立刻来看望从文,并资助他200万元(相当于现在的200元,不过在当时已经是笔大钱)。
老友的关心和帮助使从文非常感动,至此,丁玲与沈从文已经相识近三十年。

老年丁玲
他们这次会面之后,直到1979年,两人始终没有联系,这二十几年中,这两位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故,他们的命运是那个时代千万文人命运的缩影。
1979年,日本汉学家中岛碧采访丁玲,送给丁玲两本书《记丁玲》与《记丁玲续集》。没想到,这两本沈从文四十年前写的书,却导致了两人的决裂。
原来,1933年,丁玲被捕时,谣言四起,说她已经被秘密枪决,沈从文信以为真,为了纪念丁玲,他写了长篇传记《记丁玲》和《记丁玲续集》,第二年结集出版。沈从文写这两本传记,完全是出于好意。
令人意外的是,直到中岛碧送给丁玲这两本书时,丁玲才知道它们的存在。“老朋友是怎么写我的?”丁玲认真读了这两本书,在上面做的笔记多达128处,看完书后,丁玲对书中的描述非常不满,第二年三月,丁玲发表了《也频和革命》,在文中指责《记丁玲》是一部编得很拙劣的“小说”,书中歪曲事实、贬损丁玲的形象,是作者对“革命的无知、无情”,“对革命者的歪曲和嘲弄”。
书中,丁玲的最不满的地方在于沈从文按照自己的“低级趣味”,有意无意地在她的私生活上面蒙上一层粉红颜色。同时,将胡也频描写成一个文学才能和政治才识皆无的庸才,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如——
她(丁玲)的年岁已经需要一张男性的嘴唇同两条臂膀了。……倘若来了那么一个男子,这生活即刻就可以使她十分快乐。
海军学生(胡也频)能供给她的只是一个年青人的身体,却不能在此外还给他什么好处。
譬如两人的书想卖时,必署丁玲的名,方能卖出,两人把文章送去同一地方发表时,海军学生(胡也频)的则常被退还。
诸如此类,都让丁玲无法忍受。

老年沈从文
沈从文对这些指责的回应是,在编定十二卷本《沈从文文集》时,断然抽出了《记丁玲》、《记丁玲续集》两书。后来沈从文在接受采访时说,《记丁玲》都是“真人真事”。
两人此后再也没有往来,这一段持续了五十多年、经历了大风大浪的友情走到了尽头。
沈从文一生远离政治,却在丁玲被当局逮捕时为她发声,《记丁玲》出版后曾经遭到国民党的严重删改。可见当时丁玲在他心中的分量,和他为了友人与当局对抗的勇气。而这样一本拼命写出的书,却被书中的主角踩在脚下,还导致了两人的绝交。试想,如果从文当时一言不发,说不定两人还能做一辈子的好朋友。也许这就是天意吧。
作者:行走的肉片,读者微信公众号专栏作者,爱打篮球的中文系普通青年。
本文系《读者》微信公众号独家稿件,如需转载,务必在文首注明:“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读者”(ID:duzheweixin),作者 行走的肉片。白名单开放请联系“读者”微信后台。
编辑:乔木
丨读者·书房推荐:
《读者》儿童教育经典图书礼盒:让孩子的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购买《读者》儿童教育经典图书礼盒,附赠价值72元的《读者》杂志全年电子刊。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读者·书房”购买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读者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