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 亲子沟通中孩子最在乎这5点! 资深心理师教你如何让孩子不再跟你对着干(很深刻)
2016/5/30 父母课堂

    

    

     育儿道路上,很多家庭会上演这样的场景:

     妈妈用命令的口吻对儿子说:“这都几点了!?快别看电视了,赶紧睡觉去!”于是,孩子便非常不情愿地赖在电视机前面,为多看两眼而开始狡辩;

     “女儿,多吃点菜,对身体好。”可是孩子依然想多吃两块肉,父母的苦口婆心换来的只有孩子的不耐烦。

     诸如此类…

    

     珍惜和孩子相处的每一刻,家长应全身心的投入陪伴之中。这听上去有点陈词滥调,但是能真正做到“用心陪伴”的家长并不多——一边陪孩子逛公园一边看手机,一边想着工作的事一边陪孩子搭积木,这样心不在焉的瞬间多得有点过份。当然,父母在孩子身边总比不在强,但是不投入的陪伴,就很难让孩子与你产生心的沟通与交流。

     在我的心理咨询师生涯中,曾经手过这样一个案例:妈妈声称自己在养育上非常用心,严格遵循某种著名育儿理论,而孩子却频频出现问题。无力挽回之余,妈妈只好来求助于心理咨询师。经过多次询问,都找不到症结所在。后来方才想到,有一个问题一直没问,主要是因为太简单。当和这位妈妈闲聊时,终于不小心吐露了出来“你抱你的孩子吗?”没想到,这位妈妈的回答竟然是没有过。一切昭然若揭,原来你所谓的“用心”连拥抱都没有。遍读育儿宝典,真真不如多给孩子一些拥抱与亲昵来得有用。

     要知道,和孩子在一起,不一定就会有“情绪共鸣”。在心理学范畴里,有“原始母爱”的说法,在台湾被翻译成“心中有孩子”。可见,眼睛看见和心里看见是两回事,能不能共鸣又是另一码事。真正能敏感的感应到孩子的需求,理解孩子,乃至正确的回应孩子(下节会讲到),才叫和孩子有心灵感应。没错,我们要做的,就应该是孩子“肚子里的蛔虫~”

     在日常养育生活中,我们会在每一阶段、每一天面临各种挑战与问题,小挑战包括打碎东西、磨蹭、不断哭闹等,大挑战包括父母离异、有家人生病住院等等……事实上,每一次挑战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当遇到这些事,我们可以试着摘下“好事”与“坏事”的标签,减少焦虑与困扰,摆脱惯性思维,就能举一反三,认识到“硬币另一面”。比如:

     孩子不小心摔碎碗——可以教会他打扫技能,传递一种遇到问题积极回应的态度;

     生病住院——在一个陌生地方,能够克服疼痛。让孩子自己感觉一点点好起来。于是住院经历本身便成为孩子一种积极而难得的体验。

     遇到堵车——和孩子做个游戏、唱支歌吧,便会将无聊转化为一段放松的亲子时光……

     生活中每一天都会存在着大量这样的瞬间,在我们做到“心中有孩子”的基础上,我们完全有机会将各种不完美变成改善的利器,将问题本身转换成孩子以及我们自身成长的资源。

     事实上,这只是其一。由于很多妈妈小时和自己的父母没有亲密沟通的经历,除了要与孩子产生妙不可言的沟通关系,更需重视的应该是你与配偶的关系。没错,家庭中居第一位的,不应是亲子关系,而是夫妻关系。对于我们的文化而言,这也许是个挑战,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于将孩子置于家庭中的核心位置。但从心理学以及孩子发展角度看,这并不合适。著名心理学家海灵格将孩子称为“家庭中的救世主”,因为孩子天生就有一种倾向,要牺牲自己,来平衡父母的关系。如果父母的关系达到了和谐 ,同时又爱孩子,那么孩子自然而然会成为健康的孩子,爱父母且以父母为傲。如果父母的关系是倾斜的,那么孩子就会做出种种匪夷所思的事情以平衡这个关系,从而制造出很多家庭的迷雾。

    

    

     闪团会捉迷藏的图画故事(6册套装)

     定价:78元 闪团价30元

    

     鲜明的益智特色,精彩的闯关游戏

     通过六个发生在不同场景下的不同类型的故事,

     巧妙地设计各类视觉游戏,配以可爱有趣的图画,

     让孩子在快乐阅读中进行视觉开发和思维训练,

     既符合孩子的认知特点,又满足了孩子的智力发展需求。

     ↓↓↓ 点击"阅读原文" 【5元一本包邮到家】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父母课堂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