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作者自杀未遂,收起你的蜡烛,给身边人一个拥抱
2016/6/10 Vista看天下
今天凌晨,端午的节日气氛还没有退去,一个患有抑郁的写作者“普二丁”企图自杀的消息在微博上扩散开来。

“郭斯特”等大V深夜转发微博接力救人,网友也帮忙扩散消息,祈祷普二丁没事。

最终普二丁被成功救下,早晨她和郭斯特的相关微博也已经删除。同时普二丁患抑郁症自杀的事件引发网友热议。不少人联想起4年前同样因抑郁症自杀不幸生亡的微博网友“走饭”,希望通过发微博@普二丁的方式,鼓励她拥抱生活,走出抑郁症的阴霾。

“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没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拜拜啦。”这是走饭的最后一条微博,发布在2012年3月18日。之后这个不再更新的微博底下,每天都有源源不断的新留言。人们扼腕于这条有才气的年轻生命,也把她的微博当做倾诉自己郁结的树洞。

但是也有人发现,同样是因患抑郁症产生轻生的想法,走饭的微博有比较明显的厌世意味——
“早点睡好好上班”每个字都戳中我的抓狂点
不管谁对我说重话我都无所谓不过十分钟后我会躲到厕所里哭
我发现我所有的焦虑都源于害怕被别人发现我是个傻逼还口口相传
真爱都是手能碰到的东西,床,鼠标,和床,等等
“我没结婚呢,我还每四个小时删除一次网页浏览记录,就怕万一我死了我妈过来收东西看到”
而普二丁在昨夜发微博称自己患病5年想要自杀之前,都在积极地写一些暖心、治愈的睡前童话,也是知乎和豆瓣上的活跃用户,给人以“努力写作和生活”的印象——



这样的普二丁怎么会患有严重的抑郁症?为什么她会在旁人看来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想要自杀?
有阴谋论者怀疑这是普二丁为推新书进行的炒作,但鉴于普二丁和郭斯特都删除了微博,普二丁前几年的微博也曾出现过比较悲观的内容,这种怀疑明显站不脚。



而也有网友认为其实普二丁近几年在写的有关动物、妖魔的童话故事,既是一种避世(不想做人),也是一种自我治愈和鼓励,还有可能是在向外传达求救信号。

或许,在网络世界受人喜爱、幽默暖心的普二丁,在现实生活里,依旧承受着不为人知的孤独和冷漠。
本刊曾多次针对抑郁症做过系统的报道,《一位新闻人的非典型抗抑郁之旅》(作者:胡雅君)便是其中之一,此篇文章中的介绍的一些关抑郁症的知识,是被许多抑郁症患者及其亲友所忽略的,下面笔者便将其摘录出来。
看过后你或许会发现,对于抑郁症患者,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依旧无知和冷漠得可怕。
1
抑郁症不是“情绪病”,它是真实的疾病
很多人会把抑郁症和“小心眼”、“想不开”、“心理脆弱” 划上等号,觉得抑郁症就是一种“情绪病”,而不以之为病。不少抑郁症者都收到过这样的“安慰”:“你抑郁了?开心开心就好了,别矫情了。”
抑郁症就是一种疾病,不仅仅是心理疾病,更是一种功能性疾病。它有着深刻的生理与生物学根源,有明确的症状、诊断、治疗手段和药物。抑郁症患者因其大脑内部化学元素失衡,发生功能性病变或器质性病变,肉体和精神遭受个人意志无法控制的双重重创。抑郁症绝不是思想痛苦导致的情绪低落或者自暴自弃,它与其他疾病一样真实。
2
任何人在任何阶段都有可能患上抑郁症
有人认为抑郁症是城里人才得的“富贵病”,知识分子才有的“心理病”,实际上中国抑郁症的最大人群,是穷人,在农村。在接受社会救济的人群中,抑郁症比例是总人口患病率的三倍。
抑郁症和心胸狭窄或意志薄弱没有直接关系。从美国总统林肯到英国首相丘吉尔再到硬汉作家海明威……罹患抑郁症而性格坚韧的伟人不在少数。任何人都有可能在其一生中的某个阶段患上抑郁症,甚至可能没有什么特殊原因,就像“闹钟到了一定时间就响了”,没有谁是对抑郁症完全免疫的。
3
误解和误诊会导致抑郁症治愈率极低
中国抑郁症患者中就医的只有10%,这10%中又只有20%曾接受系统治疗。数据显示,接受治疗后,单相抑郁症的治愈概率在70%,而双相抑郁者(又称躁狂抑郁症,患者的心情可能会由极度亢奋突然转变为极度忧伤抑郁,即在心情的两极间波动)的治愈概率更低,大概在50%左右。做个简单的乘法算术题,你就会发现,一位双相抑郁者在中国能得到治疗并痊愈的概率只有1%。
而之所以幸运者如此少,是因为抑郁症患者中有些人担心被当成“神经病”而不愿就医,有些人虽然就医却不断被误诊;还有人即使开始治疗,找到好医生,诊断准确,能扛住副作用坚持吃药的患者也不多。
4
患者必须坚持吃药、坚持治疗
抑郁症根据不同的轻重程度有不同的应对办法。轻度抑郁症可以不吃药,通过心理治疗及自我调节得到缓解(心理治疗应该限时,如治疗6周抑郁症状无改善时,则需考虑采取药物治疗);中度抑郁症患者可以用药,也可以不用;重度抑郁症患者必须用药。对于重度抑郁症患者来说,药物是根本,心理治疗是辅助。
在抑郁症治疗中,因对抗抑郁药持怀疑态度而放弃治疗者为数众多。这是由于抗抑郁药起效慢,要实现改善大脑神经递质的功能,既需要足够的药量,也需要足够的时间,平均起效期二至四周,且副作用大,在起效前甚至会加重自杀倾向。因此,病人即使在医生指导对症下药,效果也至少在2-3周之后开始出现。患者要在家人支持下及时寻求精神科医生的帮助,有充分的耐心,坚持服药。
5
防止患者自杀需要亲友干预
抑郁症药物治疗的特点是,先改善患者的动力,后改善患者的情绪。自杀要具备两个条件,即自杀的意愿和执行的动力。重度患者往往大脑一片空白、体力不支,不具备自杀能力;而药物一旦起效,患者大脑的抑制先得以解除(有了动力),可是情绪的好转要落后一周(自杀意念还在),自杀往往在这一阶段发生。
所以实际上真正的重度患者不会自杀。抑郁症患者自杀,往往发生在从轻度向中度恶化,以及从重度向中度好转的阶段。
亲友干预患者自杀,就要学会识别患者从轻度向中度恶化,尤其是从重度向中度好转的关口,“在这两个时段,要把病人看好,最好寸步不离。”
6
陪伴和理解比追根究底更重要
追问患者患病的原因不是一件你该做的事。你没有这个权力,而且你刨根问底也难有正确的结论。更重要的是,如此追问,事实上构成了对抑郁症患者的道德审判,会让患者自卑、自责、自外于人群。这是对患者的又一重伤害!
比如,不要对中度和重度抑郁的患者进行说教,切忌喋喋不休劝他“想开点”、“不要死”。你去陪伴他就好了,让他知道,他需要时,有人在;不需要时,可以安静呆着。
普二丁,很有可能是一位已经患病多年的中重度抑郁症患者,或者双相抑郁症患者。她或许曾经借助药物治疗然而中途放弃,也可能仅仅依靠自我调节举步维艰地和抑郁症抗衡着。她必定走得异常艰难和孤独,才会在端午节隔夜凌晨萌生离开这个世界的念头。
但在对抗抑郁症的同时,因为那些温暖的童话故事,却被粉丝误解为是生活积极而幸福的人。
“笑,人人陪笑;哭,独自垂泪。”她的孤独和现实世界对抑郁症的冷漠不无关联。
在普二丁相关话题中,说的最好的是这条微博:

网络世界的理解包容,有时并不能转变到现实世界中去。这或许是因为人们通过旁观别人的故事治愈自己生活的同时,也用一个标签把抑郁症患者隔离到自己的世界之外。而当身边人出现抑郁的症状时,依然不愿正视他人的痛苦,无法忽视世俗的眼光而摘下有色眼镜。尽管他们知道那是不对的。
而我们不应该忘记,当一个人悬在崖边的时候,你没有拉他一把,其实跟推他下悬崖没有什么区别。更何况,谁都不能保证,自己没有站上悬崖的一天。
《Vista看天下》团队出品
做最好看的新闻故事
微信公众号搜索“看天下”添加关注
商务合作请联系QQ:3310806586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Vista看天下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