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没有海,但牡蛎带来了海
2016/7/15 果壳网

    

     1954年,生物学家F.A.Brown从康奈提格的海边挖下来了一批牡蛎(Ostrea virginica),放进了千里之外芝加哥一个地下室里的水族箱。他是一个生物节律研究者,他知道牡蛎会随着潮水的涨落而起居。

     搬入新居的头两个星期,什么都没有改变。牡蛎们依然按照它们正常的规律生活:它们时而缩回去,时而张开壳,捕捉海水里的浮游生物,喂养自己,一切遵循着遥远的康奈提格海岸的潮起潮落。

     但是接下来的两星期里,发生了一件难以解释的事情。它们依然像潮水一样起伏,但是它们的高潮期行为却不再和康奈提格的潮水吻合了。不是佛罗里达,不是加利福尼亚,不是多佛,不符合科学所知的任何一张潮汐表。

     经过反复计算,Brown意识到一点:这是芝加哥的涨潮时间。

     但是芝加哥没有海。

     这些牡蛎生活在钢筋混凝土的地下室里,生活在玻璃箱的人造海水中。但它们知道海的存在,它们的祖先已经在海边生活了几亿年;它们可以离开海,海却不会离开它们。Brown猜测,也许牡蛎是感知到了气压的变化,从中反推出了潮汐应来的时间、自己应有的节律。没有任何一只牡蛎是有意识地在做这一切——但在某种深层的意义上,它们正想象着这样的一片海,一片不存在于地球上任何角落的海,在那里会有潮起潮落,而它们会随着海的节律而开合。

     芝加哥没有海,但牡蛎带来了海。

    

     1,参考文献:F. A. Brown, Jr., Persistent activity rhythms in the oyster.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1954.

     2,作者Ent答疑,见【阅读原文】

     3,顺便说,Ent想要一个实习生:我们又要招一名实习编辑了,请听题

     4,本文来自ImagineNature

     ImagineNature是一个写作训练:

     为现实中的自然故事赋予抒情性。

     我们认为,科学不仅是严密与准确的,也富于美感。

     我们能体验,我们要讲述。

     这是科学,也是诗。

    

     本文来自果壳网,谢绝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果壳网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