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问真答:为什么同寝室女生月经周期会趋同|大象公会
2016/4/21 大象公会

这其实只是一种错觉,而且这种错觉的发生对象不限于同寝室友,密友、母女、姐妹甚至工作和学习伙伴都被“发现”过月经趋同的情况。
女性的月经并不会因为朝夕相处就变得同步,但日常生活中人们觉察到“同步”现象却并不稀奇。假定有两个月经周期均为 28 天的女人,那么她们月经间隔时间最长为 14 天,平均而言,则只有 7 天之差,再考虑到女性个体的平均月经持续时间是 4~7 天,两人会非常容易出现月经日期的重叠。
若相互交流此事的女伴增加,这种“你来例假时我也来了”的情况更会频繁出现,于是形成“关系亲密的人月经趋同”的错觉。
但这种说法如此流行,并不全是女生们交流闺密话题的功劳。实际上,科学界也曾长期把它当做事实,并给出了看上去十分奇妙的解释。科学家犯错,源自 1971 年美国人玛莎?麦克林托克做过的一个著名实验。

玛莎?麦克林托克(右)
当时,麦克林托克在威尔斯科学院读心理学研究生,同时兼做女学生的游泳教练,为了方便安排学生下水练习,她对住在宿舍中女生的月经时间做了详细的记录。没想到,在整理了三、四个月的记录以后,她发现最初女同学们的月经时间是不规则、随机的,但在共同住了一、二个月以后,她们的月经时间有一个同步的现象。
于是,麦克林托克设计了一个为期六个月的实验,她募集了 135 名 17~22 岁女生做实验志愿者,再次观察到她们月经周期出现趋同的现象,不仅仅表现在同宿舍室友的趋同,也包括了亲密朋友间的趋同。
麦克林托克认为这些趋同还向着一个主导者靠近,于是她进行了下一步的实验:将主导者的腋下汗水搜集起来,涂抹在实验组女生的嘴唇上,而对照组则涂上医用酒精。四个月后,实验组女生出现月经趋同现象,对照组则几乎没有影响。
她将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并指出影响女性生理周期的物质是信息素。自此以后,女性生理同步的现象就被科学家们称为“麦克林托克效应”。
麦克林托克论文里所说的信息素,又叫费洛蒙,是 1959 年加利福尼亚大学的 Karlson 和 Luscher 发现的一种人体可以释放到环境中的物质。该物质被另一同种个体接受后,可引起特定的行为、发育和内分泌反应。麦克林托克会想到收集主导者腋下汗水,就是因为信息素主要由位于腋窝的顶浆腺分泌产生。
她的论文发表后,科学家对信息素的研究进一步深化。通过基因遗传学的实验,他们在人鼻中隔内检测到一个独立于嗅觉系统的犁鼻器系统,当有信息素刺激该系统时,它会将信号投向下丘脑,进而调节内分泌功能。

犁鼻器(Vomeronasal organ VNO)是一个位于鼻中隔,独立于嗅觉系统,具有信息素受体神经元,当信息素刺激它时,受体神经元的传入纤维通过副嗅球(AOB)再向上投向下丘脑,起到神经一体液调节内分泌的功能
根据这一发现,有科学家提出,女性在生理周期的不同阶段会释放不同作用的信息素。若在月经的卵泡期放出,则会缩短月经周期;而在排卵期,又会延长月经周期,如此一来,使得月经趋向某一个固定时间。
但进一步的发现却给这种解释泼了冷水:犁鼻器在人体早期胚胎发育中已经退化,成年个体拥有犁鼻器系统的比例很低。因此,通过犁鼻器接受信息素,调节女性月经周期使之趋同的观点根本站不住脚。

许多动物的犁鼻器功能要比人类强大得多,它们会掀起上唇(裂唇嗅),让犁鼻器更易接收气息
从 90 年代开始,学界的观点逐渐开始逆转。2006 年,有科学家总结了过去 15 年的研究,发现它们都表明女性月经周期并不趋同。那“麦克林托克效应”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经过更严密的考察,有人指出了麦氏研究中严重的方法论错误:
她在选择样本时,着重挑选了最开始月经周期不趋同的个体,即统计学上的偏态分布;随着观察持续,她收集到的数据增多,偏态分布会自动趋向正态分布,也就让她得出了月经周期同步的结论。另外,麦氏的分组也存在问题,以至于后人以实验验证时并不能观察到她所记录的现象。
到 2013 年,因为众多实验都无法验证“麦克林托克效应”,一篇科学评论性文章总结称,所谓月经同步不过是一个错误说法。至此,可以认为科学界主流已经否认了“月经周期趋同”的存在。



▼ 点击阅读原文,向大象公会提问。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大象公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