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动态 | 张强:挂号网路径温柔,理念却极富颠覆性
2015/7/1 微医集团

“我原以为,挂号网做的就是挂号的事,但实际上挂号只是一个入口,通过挂号形式连接了医生团队和病人。”2015年6月27日,在贝壳社举办的2015第四届Bio4P国际高峰论坛上,张强医生集团创始人、著名血管外科专家张强,在谈及互联网医疗的创新价值时表示,挂号网的路径看起来很柔和,但理念却极富颠覆性。“我认为,挂号网有可能颠覆医疗体制。”
是什么让张强发出如此感慨?一起来分享下,互联网医疗的变革者——挂号网创始人廖杰远对互联网医疗脉搏的感知和前瞻解读吧!

▌ 互联网医疗的连接能量:1年节省2000万个工作日
最初,我们专注于干一件事:将医院窗口前移,实现连接的一个动作“信息对称”。
我们在中国870多家大医院安装前置服务器、为每位医生开发APP工作台“微医生”、为每位用户开发移动版“微医”,让三者之间形成数据的初步连接。
这一连接能做什么?分诊导诊、预约挂号、院外候诊、处方推送、处方查询,到最后的一站式结算。此外,还能实现诊后随访、在线复诊和远程医疗。
去年,这一连接在全国服务了超过1.6亿人次。1.6亿人次是个什么概念?按每位患者节省1~1.5小时排队时间计,1年就节省了大约2000万个工作日。
▌患者看病如求神拜佛,哪个专家名头最大,就看哪个
但这只是最简单的改进,并没有改变中国医疗体制最根本的缺陷。这一缺陷是什么?
不是医疗资源不足,而是医疗资源的运用不均。医疗资源就是医生的时间,也就是,医生时间运用不均。三甲医院的医生仅占全国医生总资源的10%,但在去年,却承担了全国门诊量的40%多。
那么,中国其他80%~90%的非三甲医院的医生,是否就真的看不了病人?并不是。国家卫计委的一位领导曾打了这么一个比方,不少患者看病如求神拜佛,哪个专家名头最大,就看哪个。
这导致了一个现象:专家抱怨,今天看了20位病人,有的连基本检查检验都没做,还有的走错了门;病人的体验同样糟糕,好不容易挂到专家号,结果却被告知,不应该找我,或是开了一张检查单,可等检查结果出来时,专家已下班。
▌互联网医疗不破解医生时间不均,所谓的改造重构都只是隔靴搔痒
如果不解决医生时间的运用不均,医改就落不了地。如果所有互联网医疗从业者对这个问题不能有所促进,所谓互联网医疗行业的改造、重构、颠覆,也只是说给自己听的。
我们就在做分级诊疗的探索,重组医生时间。目前,包括北京、上海和江苏在内的全国十余个省市的分级诊疗运营体系,都是我们建设和运营。事实上,国家层面也在力推。今年4月1日,促进医疗资源的均衡运用、实施分级诊疗,也被写到了习大大的报告里。这是前所未有的。
在实践探索中,我们主要做了两大措施。第一,把顶尖三甲医院5%~10%的号源独享出来,放到基层卫生中心。基层卫生中心相当于转诊的绿色通道,吸纳首诊病人。
在欧美,85%~90%的首诊由家庭医生完成。如果去专科医院,必须凭家庭医生的转诊单,精准地转诊。但我们没有家庭医生。首诊这一环节的缺失,是目前导致看病难的第一个结症。
第二,支付杠杆。如果首诊到基层医疗,医保100%的报销,否则只报销60%。
这两大措施有一定效果,但还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如何让患者对一线基层医生的专业水平和信任度得到显著提升?如果这一问题不解决,分级诊疗实质上很难实施。
▌专家团队模式重组医生时间,无缝连接医患间的分诊转诊会诊
因此,今年年初,我们又推出了专家团队模式。团队首席专家必须满足这样的条件,全国学科带头人、或是省学科带头人、或是三甲医院里的重点学科带头人。而团队的其他成员,可以跨医院、跨区域。
这一模式下的看病是怎样的?专家和他的团队之间有一个协同工作平台。团队成员之间的分诊、会诊、转诊变得非常简单。
当患者挂完某一团队的号后,需求传送至后台,由专业的分级人员(每一专家团队至少有3位专业的分诊人员)进行分诊,根据病情精确匹配专家。如果病情连基本检查都还没有做,团队中的普通医生开检查单就可以了。如果病情复杂,就转诊到上一级的专家。这一转诊是绿色通道,团队助理(一般由首席专家的护士长担任)很便捷地就能完成。
同时,病人的电子病例、各种检查报告等会传送至后台。团队助理将全程管理病人病例,让医生更好地了解病人。到今年年底,我们会有超过5000万份电子病例的积累。
有了这一团队后,医生的接诊能力大幅度提升。从以前一个专家一天只能看几十个病人到现在一个团队一天能看一两千病人。而首席专家主攻对症疑难杂症,其他时间可释放出来建设学科、辅导团队,带领整个团队学术水平的提升。
到目前为止,微医团队已覆盖28个遗传学科。今年年内,预计至少有5000个专家团队上线。每位专家会带来几十位医生,一共就有超30万医生。

| - 看专家,用微医 - |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微医,开启全新的健康之旅!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微医集团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