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详解|华西医院:如何以“团队医疗”走出医改寒冬?
2015/7/14 微医集团
导读:
“医院管理进入冬天了,如果管理的观念不改变,医院发展就彻底进入严冬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副院长张伟对当下面临重重困境下的医疗行业,强调了“观念创新”对当下医院管理的重要性。在“团队协作”、“互联网+”等新理念指引下,华西医院在医疗管理上对管理瓶颈不断突破。

“很多人医院管理很麻烦,我认为十个字就能搞定。”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副院长张伟所指的十个字便是:质量、安全、服务、效率,在此基础上,辅之以“创新”。
2015年7月11日,以“跨界·融合·创新”为主题的2015中美医疗峰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医院和互联网医疗企业、基因检测公司等行业机构的负责人就相关话题开展了分享和讨论。
在“医疗的未来”为主题的分论坛上,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副院长张伟、挂号网联合创始人张晓春、深圳华大基因医学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尹烨等人就医疗的未来进行了讨论。而在张伟和张晓春两位演讲嘉宾的分享中,医疗的未来不谋而合聚焦在“团队协作”等为主要抓手的新医疗模式的建立,无论对医疗本身,还是对医疗管理,新模式都将在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期的医疗产生深刻影响。

△ 挂号网联合创始人张晓春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副院长张伟
以下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副院长张伟的演讲精编。探讨在新医改模式下,以互联网医疗为主的新兴产业对传统医疗模式和管理产生的影响,医院该如何应对当下的挑战并把握好变革期的机遇。
医院的困境
当下的医院面临四方面的困境。第一,医疗体制变革,所有的医院都面临着巨大的外部环境变化;第二,支付方式的改变,无论是社保还是医保的变化,这些都是医院必须要思考的问题;第三,物价定价变革(药品、材料及医疗服务)。重庆试探性的一试仅维持了一个星期便失败了;第四,人事薪酬制度的改革。
“医院管理进入冬天了,如果管理的观念不改变,医院发展就彻底进入严冬了。”张伟指出,很多人医院管理很麻烦,他认为就十个字搞定。:质量、安全、服务、效率,在这八个字的基础上,辅之以“创新”。
具体来说,中国的医院面临什么环境?
第一,供应商的议价能力问题。医药材料、医疗仪器也好,这些东西的议价能力到底怎么样?这些变化使得医院经营起来比较难。
第二,购买者议价能力。患者参了医保,就有了医疗保险的企业。我们的患者又买了商业保险,商业保险公司又跟医院议价,最后政府又站在后面,所以医院成为了弱者。
第三,民营医院的进入,财团的进入成为公立医院潜在的威胁,这些服务进入之后,对旧有的公立医院的威胁很大。
第四,替代品的挑战。当前政府倡导的“互联网+医疗”很火热,很多人说今后医院可能没有了。“我个人的理解,不要听别人一说大家这么矫情,互联网+医疗也是能做的。”张伟认为,对互联网而言,健康、疾病的管理、健康知识和在线教育都可以在“互联网+”上认真思考。“互联网+来临,我主动来做互联网+医疗,欢迎他们来投资。”张伟表态说。
第五、同业竞争,作为医疗管理者要不断思考技术和创新,这是每家医院必须反思的。还有医院的价格和成本的核算是不是做好了?很多人不愿意说广告,为什么不做广告呢?每家医院都在做。华西从来不做广告,但是天天都有新闻,新闻是更好的广告形式。
所以,张伟认为,医院管理者不能天天在医院治病,管理者要着眼现在展望未来。只要医院把预防和康复做好,医疗这一块就越来越轻松。医院管理者现在要做的就是适应和变革。

变革路径何在?
第一,战略思考。医院是为现有产品开发新市场?还是为现有的市场发展若干潜在力的新产品?如何利用自己的产品技术市场方面的优势采用新的管理方式和一体化的战略?
第二,支付方式变革后,支付方式和医疗资源使用效率是什么关系?生产效率、医疗效率、健康效率,不同的效率关注不一样。比如按人头付费模式应该是政府做的,但是医院主动做好了政府却又不给钱,这让医院很困惑。
第三,药物使用系统思考。2017年,全国所有医院的药品都实行零加成。这个时候公立医院如何结合国家新要求做好本院的事情,可大有作为。
第四,医疗质量和安全的再思考。在这个思考中,我们要提互联网、信息化,最核心的就是信息化的病种实验控制和患者的知识关系,以及病种的知识管理、医疗服务的知识管理。今后拼的是医院谁更强,谁治疗的效果更好,最终能够做到个性化医疗,这是医院最核心的竞争力。
要做到这一步,就必须要建立一个医院科学管理的体系,它包括规划、控制、质量和保障,只有实现了这些环节成体系运作,才会真正让医院在医改大潮中生存下来。
在这个过程中,医院管理者应该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不同的医院定位应该明确。“不同层级的医院服务不一样,这个搞不清楚,拉到同一个水平上,会出问题。”张伟说。其次,医疗服务流程的再思考。把患者进行分类,是进行标准化的治疗还是定制化的治疗?第三,医生和患者共同参与诊疗的挑战。

团队协作“拯救”医疗
首先,张伟认为,所有的医疗服务已经不是个人的问题,而一定是一个集体的问题。所以治疗的结果,治疗的方案联系起来,从患者选择医院,到进入医院,一直到出院及康复的过程,是一个流水线的作业,这需要一个团体在做。
其次,提高医疗服务的专业态度。我们到底是缺少医生,还是缺少护士?张伟和霍普金斯医院专家讨论认为,中国医生不缺,而缺少护士和医生助手(也可以说是全科医生)。“医生和护士的角色需要重新定位,中国的医疗服务的体系可能会重新改革。”张伟说。
多学科团队推行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在于医院管理的体系出问题。这个体系是传统的管理体系,而不是现代医院的管理体系,到底团队之间是竞争还是共赢,这是医院管理者需要重新界定的。当下的华西医院要做的就是科室的合作,潜在的发展领域和创新问题。
新模式是什么?原来华西医院推了很多年的“医护一体化”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现在应该是往前走一步,叫“医、技、护一体化”。宗旨以病人为中心。而具体举措就是建立一系列制度化的多学科协作机制。
医院当前在推行医生多点执业的时候只是关注术中的问题,没有关注术前、术后的问题,这是很危险的。“医疗的服务体系要重新改变。”张伟指出,新的运行模式,就是建立更紧密的团队协作。
首先,以项目的方式,推动学科内、学科间协作。变学科碎片化发展为多学科协同发展。医生的知识越来越集中,其他的知识越来越淡化,医院必须要推动推动疾病围手术期治疗的标准化,建立一系列的流程。
其次,构建区域的诊断治疗网络。这个网络需要组织加培训,需要建立一个诊治网络,要与地区医院形成新的协作模式,每个医院不要光考虑自己,为何要封闭呢?
最后,建立影像为基础的网络平台。很多疾病的诊断,没有网络的平台做不了。
因此,如何形成新的以患者为中心的团队协作模式?这就需要做好医院文化建设;要认识慢病增加与学科规划;疾病诊断清楚,要建立标准化;当标准化以后,随着费用结构的改变,医保的作用也要重新思考。
多级医疗机构相结合,家庭之间形成以病历管理为核心的慢病管理的模式,才是今后发展的趋势。现在要把医院打通,而主体便是支付体系,也就是医保和商业保险。
患者只知道解决自己的问题,而医院应该去联系团队,帮助患者解决后期的问题,这就是团队协作的价值。把这些全部都打破以后,今后的医院在互联网的时代、大数据的思维模式下才会发展得更好。
文/张颂奇
本文为挂号网原创,转载需取得授权并注明出处。

| - 看专家,用微医 - |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体验真正的互联网医疗!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微医集团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