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 | 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的前世今生
2015/7/28 微医集团

病毒性肝炎是由五型肝炎病毒引起,主要病变发生在肝脏的常见传染病。人类对其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史过程。
1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人们对肝炎的研究
进入20世纪以后,人们对病毒性肝炎开始有了较清楚的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美国兵团和其它一些国家兵团中,流行黄疽性肝炎,有“军营黄疽”之说。
当时发现,许多人是在接种黄热病疫苗后发病的,而这种疫苗是用人的灭活血清制备的。另外观察到,有的急重型肝炎病人是在接受输入新鲜冰冻血浆或全血后发病的。以后,有人在监狱的犯人的志愿者中做实验,发现有两种肝炎,其传染途和潜伏期不同,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称之为“卡他性黄疸”。
1937~1939年,Findlay在英格兰报道因接种黄热病疫苗后患肝炎的病人时,使用“传染性肝炎”作为“卡他性黄疽”的同义词。
1943年,在英国卫生部的备忘录文件中对因接受输注全血、血浆和血清而患的肝炎称之为“同种血清性肝黄疽”。与此同时,美国则将“血清性肝炎”作为它的同义词。
2
甲肝和乙肝病毒的发现
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Krugman等在智力低下的志愿儿童中进行了研究。发现接种了一种肝炎病毒的儿童仍可感染另一种肝炎病毒。他从一名叫M.S的病人两次发病的血清总分别得到两种病毒,称之为M,S-1.M.S-2,也就是现在的甲型和乙型肝炎病毒。
1971年巴黎国际肝炎讨论会上,Krugman建议将MS-1病毒引起的“传染性肝炎”改称为甲型病毒性肝炎,将MS-2病毒引起的“血清性肝炎”改称为乙型病毒性肝炎。
3
意大利学者发现丁肝病毒
70年代中期,意大利一位名叫Rizzetto的年轻胃肠病学家,使用免疫荧光法在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肝脏活检标本的肝细胞核中首次发现了一种新的抗原,Rizzetto称其为delta抗原。
以后证实,该抗原是一种缺损病毒的抗原,这种病毒必需与HBV共生才能复制,HBV产生的表面抗原可为其提供衣壳,这种缺损病毒后来被命名为丁型肝炎病毒(HDV)。
4
印度水源性肝炎是戊肝造成
自1955年以来,印度每隔若干年就发生一次水源型肝炎大流行。以Dienstag等研究了1956年保存下来的水源型肝炎病人的血清,发现那时的水源型肝炎不是HAV或HBV引起的,而是由另一种未被认识的病毒引起的。此外,近年来印度北部流行的水源型肝炎也是由未被认识的病毒引起的。
1953年,Balayan首先在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病人的粪便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病毒颗粒,并将这种病毒颗粒感染志愿者及称猴均获成功,从而分离到戊型肝炎病毒(HEV)。这一命名在1989年9月东京国际肝炎学术会上得到了认可。
5
丙型肝炎病毒最晚发现
丙型肝炎病毒(HCV)的发现更晚,1989年美国的Choo等应用感染肝炎患者而发生非甲非乙型肝炎的黑猩猩的血浆,制备出cDNA库,然后克隆到细菌的表达载体上,再用1例非甲非乙型肝炎病人的血清进行筛选,分离到一个阳性克隆。
后证实,它就是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正链RNA病毒,主要以血液和体液途径传播。丙型肝炎病毒是人类黄病毒和动物瘟病毒的一个远亲。
挂号君的碎碎念
看了这么多,应该对肝炎病毒的前世今生有所了解了吧?肝炎病毒的发现时近代的事,对于一些坊间传言,说是祖传秘方治疗乙肝的谎言自然也就不攻自破啦!

贾继东
主任医师,教授,科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学院内科教研室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内科联合教研室主任。擅长慢性肝炎的系统诊治 自身免疫性肝病、胆汁淤积性肝病、酒精或药物性肝病、遗传代谢性肝病以及肝移植手术前后的内科学问题。
贾继东教授带领的专家团队已经加入“微医集团”,点击本文左下角“阅读原文”即可申请加号。
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后台联系删除。
编辑整理:挂号君
| - 看专家,用微医 - |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预约贾继东专家团队!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微医集团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