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都在说概念!有谁体验过这样的互联网医疗巨变?
2015/8/3 微医集团

    

     导读:

     这是一次惊险的就医经历,这一经历背后投射出中国的互联网医疗注定要走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而谁能摸索出医疗与互联网融合的逻辑并顺应民众需求,这决定了中国医改能否把握住这次机遇实现弯道超车。

     “非常感谢微医,第一次用,就在平台上找到了对症的专家,救了妈一命。”7月23日,林旭通过社交媒体发布了这样一条简短的消息,而这条消息却引起了公众和媒体的好奇和追问,这句话背后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记者第一时间与微博发布者即患者家属林旭取得了联系,由此,逐渐还原出这样一幅场景——一位重病患者,如何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了对症预约专家并快速转诊,使得大病得以及时诊治的过程。

     雪中送炭的转诊

     2015年7月20日,陕西眉县的患者李丽因体重骤降前往眉县中医医院就诊,经过胃镜、B超检查之后,主诊医生做出了“没有明显疾病”的判断。而回到家中的李丽仍旧明显感觉不适,其儿子林旭从朋友处得知一款名为“微医”的APP能预约分诊找到专家,其下载后看到了来自西安交大一附院的肿瘤专家“王健生专家团队”,便在APP上向王健生团队发出了问询。

     不到1小时,林旭的提问得到了王健生专家团队的回应,回应者是王健生教授本人,其在微医客户端上对患者上传的检查图像进行了查阅,提示患者有可能存在严重疾病,并给出了检查建议。巧合的是,在微医APP“王健生专家团队”成员中,恰有眉县中医院影像科主任邓杨。

     王健生教授在线上通知邓杨接诊患者李丽,并给出“上腹部核磁共振”在内的相关检查建议,并同步安排西安交大一附院做好接受患者转诊的准备。新的检查结果出来后,王健生与团队内的基层医生经过评估,做出了开辟绿色通道快速转诊的决定。从第一次进院就医到无缝转诊到位于省城的西安交大一附院,李丽一共用了不到3天时间,而一般情况下,等到省城大医院的床位,往往需要等上1个月。

    

     李丽后来在西安交大一附院得到进一步确诊,确诊的结果印证了王健生教授此前做出的“可能是恶性肿瘤”的判断,由于得到了较快的确诊并进入诊疗,患者目前尚无大碍。一场完全在线上组织起来的跨区域、跨学科对症预约、转诊得以完成,让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诊治,这便有了文章开头的那条微博。

     虽遭遇重病的不幸,但对林旭而言,母亲在这个不幸之下又是幸运的。“从来没有听说过还能这样看病”,林旭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一没门路二没钱,若不是通过这一途径找到王健生教授,可能现在还在四处求医!更难的是,还不知道该到何处求医!而母亲的疾病很可能就被耽误在了求医路上,他无法想象这可能的后果。

    

     转诊路径出现“互联网模式”

     如果这一案例发生在半年前,李丽显然没有太大的可能直接找到专家做对症咨询,更没有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通过县医院检查确诊后转至省医院,况且按照原有的转诊路径,所在县医院根本没有途径上转省医院!而这次转诊方式的改变则是一次“意外”,一次“互联网+医疗”的新尝试,一次来自王健生和他的医疗团队在今年5月才刚做出的集体选择。

     事情是这样的。今年3月28日,一直致力于“互联网+医疗”的挂号网,顺应需求推出了“微医集团”。微医集团通过互联网将专家的品牌、经验和年轻医生及基层医生的时间进行匹配优化,使跨区域、同学科或跨学科的医生可以结成团队,共同为患者提供线上线下全程医疗服务。

     微医集团上线不到2个月的时候,知名肿瘤专家王健生教授就看到了其应用前景,带领西安交大一附院肿瘤外科数十人团队入驻微医。其团队的特殊之处在于,除该院科室外,还囊括了陕西省内十余个市县的一线肿瘤外科团队,涵盖几十种常见肿瘤疾病,目前通过线上协作帮助过2000万人进行了规范诊疗。

     正如李丽所经历的,快速发展的中国互联网医疗正在颠覆传统的转诊路径以及医疗协作模式,李丽通过“微医”APP中的“微医集团”与王健生建立起的这一联系,正是互联网医疗发展到更高阶段的一个鲜活案例——在传统的提升医疗效率的基础上,变革传统的医疗协作模式。

     中国式的层级诊疗,也在互联网的推动下走出了一个新模式。

     (注:出于保护隐私,文中出现的患者及家属均使用了化名)

     参与专家“王健生”怎么说?

     其实,我们团队取得这样的进展也不是短时间的,我们在十年前就一直在做类似专家团队这样的尝试,只是这几年在前期的积累基础上通过使用“微医”这样的平台使速度加快了些,我想,也该到了收获的季节。

     我个人觉得,像目前这种用互联网提供的专业就医平台来开展业务合作应该是更加高效的。传统的合作是基于医生和医生团队的相互了解,或者是基层医院对上层医院的信赖,但很多时候渠道并不畅通。通过这样的网络平台可以让流程变得相对简单,让信息变得对称。

     同时,对确保医疗安全,普及分享医疗资源,让医疗资源主动到下层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也是我为什么看重这样的平台或者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努力朝这个方向发展的原因。

     对患者来说,我觉得可以通过这样的平台来获取更多的就医信息。以前的患者是比较被动的,他只知道看病,不了解医生的情况,那么通过这样的平台就可以给他提供一个对症的选择。

     对医生来说,这样的平台对医生个人的教育也很有帮助。我们可以随时知道团队成员最近都在做什么,也知道能够承担什么,需要哪些方面的提升,这个我觉得是非常关键的。

     在资源共享方面,这个平台做得也比较好,对我们医生而言很有帮助。比如团队里面,哪个地方有技术,哪个地方有设备,或者哪个地方护理治疗模式比较有特点,那么我们可以把相应合适的患者向这个地方推荐,也让患者多一个选择。

     在数据积累方面,一个单位可能积累的数据比较少,通过这么多的单位标准化地收集数据,可以产生很大的科研价值。在帮我们提高服务能力、价值和水平的同时,也帮助我们开展一些相关的科研工作,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改善我们的待遇。

     此外,无论建设什么样的平台,最终都得落地,这个平台我觉得很好,我们线下有很多专家,有这么大一个团队能够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需要有更多有热情又有能力推动这个平台建设和发展的人,也需要引导更多的人来参与这项工作。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下载微医,开始全新的就医体验!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微医集团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