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发现史上的关键人物
2015/10/8 微医集团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表彰其在发现治疗疟疾的新方法——青蒿素的贡献。实际上,青蒿素的发现还有其他研究人员的参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前院长饶毅在撰文回顾青蒿素的发现史时指出,青蒿素的发现,前后有多位突出贡献者。

     在庆祝中国拥有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本土中国科学家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向所有在青蒿素发现过程中做出贡献的科学家群体致敬!

     中药研究抗疟药先驱

     提到中药研究抗疟药,不得不提的是药理学家张昌绍。作为上海第一医学院药理学教授,张昌绍于1946年和1948年分别在《科学》和《自然》报道中药常山及其活性成分的抗疟作用

     1906年生于江苏嘉定,1928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1937年,考取公费留英,在伦敦大学医学院从事肾上腺素能神经药理的研究。1940年,张昌绍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前往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访问进修。1941年抗日战争期间,张昌绍回国,担任上海医学院药理学副教授。他一生从事药理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对中国药理学的发展起到了开拓和奠基作用。

     张昌绍对疟疾的化学治疗研究始自抗日战争期间。他在《中药的现代研究》一书中写道:“抗战发生后,沿海人士西迁瘴疟之区,疟疾不断流行,而抗疟药品甚感缺乏,吾国学者纷起研究药材,以谋抗疟药之自给。”他以中药常山作为重点,首先在临床上证明粗制常山浸膏对治疗疟疾有效,又与王进英等合作在鸡疟模型上证实常山水浸膏对其有显著疗效。

     “523任务”中的科学家群体

     代号523的绝密行动开始于1967年,该项目动用了超过60家科研机构及大约500名科学家,旨在研发一种新的抗疟疾药物。

     “523任务”分为几部分:仿造西药或制造衍生物、从中药中寻找抗疟药、制造驱蚊剂等。

     1969年1月,屠呦呦被任命为北京中药研究所“523课题组”的组长,领导对传统中医药文献和配方的搜寻与整理。

     1970年,“523办公室”安排中药研究所与军事医学科学院(工作人员主要为顾国明)相关部门进行合作,主要任务是从传统中药中寻找抗疟药。与屠呦呦同组的余亚纲梳理可能的抗疟中药,开列了有808个中药单子,其中有乌头、乌梅、鳖甲、青蒿等。余亚纲和顾国明一起将选中的药物做成相应的制剂,由顾国明送军事医学科学院用鼠疟模型筛选了近百个药方。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青蒿提取物有60%到80%的抑制率,但不稳定

     余亚纲将此结果告知了业务领导屠呦呦。青蒿有抗疟效果,但水煎剂无效、95%乙醇提取物药效仅30%到40%。1971年下半年,屠呦呦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将青蒿“绞汁”用药的经验,从“青蒿一握,以水一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截疟,悟及其有效成分可能有忌高温或酶解等有关的思路,改用沸点比乙醇低的乙醚提取,其提取物抗疟作用达95%到100%,这一方法是当时发现青蒿粗提物有效性的关键。1972年3月,屠呦呦在南京“523任务”的会议上报告这一结果。

     其后,屠呦呦研究小组的工作集中于青蒿。倪慕云先试图获得青蒿中的活性化合物,以后钟裕容成功地获得结晶“青蒿素II”(后称青蒿素)。屠呦呦于1974年2月份在中医研究院召开的青蒿座谈会上提到了青蒿素II的分子式,从而确定了抗疟分子。 屠呦呦研究小组成员还与其他研究组合作,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有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等,分析青蒿素分子、解析其结构。

     本文内容综合自网络材料

     部分参考文献:

     1. 《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修改版)》,来源:饶毅的个人博客,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37&do=blog&id=478156

     2. 《“523任务”与青蒿抗疟作用的再发现》,黎润红,《中国科技史杂志》第32卷,第4期(2011年):488-500。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微医集团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