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之道 | 刘玉杰:把事情做到极致
2016/4/15 微医集团
早上8点,刘玉杰主任早早查完病房,拿好随身的水杯,带着学生们疾步来到诊室。杯子随手放在桌子上,刘玉杰并不坐下,而是弯下身快速浏览上午预约的患者情况,站直身体后双手“啪”的一拍:“好,请第一位患者吧。”原本8点半开始的骨科专家门诊就这样干脆利落地提早开始了。
刘玉杰的专家门诊非常火,一个上午要看50多位患者。每一位患者,刘玉杰都会走到门前迎接,与他们一起走进诊室的同时观察患者步态,之后到检查床边为他们详细查体,再走到灯箱前读片,还要带着患者做各种动作并询问他们日常的关节活动感受……在整个门诊过程中,刘玉杰始终这样在并不大的诊室中走来走去,做着各种验证关节运动效果的动作和体格检查,每位患者的诊断,都是在这样的走动、模拟和检查中,逐渐在他头脑中形成。
除几次为了向患者解释如何在坐着的情况下锻炼膝关节,刘玉杰从未有机会坐在他的椅子上。直到中午12点多,送走了最后一位患者,刘玉杰才第一次坐下来,拿起早上随手放在桌上便再未碰过的水杯,喝上第一口水。记者也才有机会与这位运动医学领域的大医生聊一聊。
将自己从近乎文盲锻造为成名大医
“每天五点前起床,要查房、门诊,还要做手术,每天忙得不亦乐乎,”稍事放松的刘玉杰揉揉自己酸痛的肩膀,“我这个骨关节科的医生,现在也成了关节疾病的患者了。上岁数了,比不了年轻的时候啦。”
说起年轻的时候,刘玉杰充满感慨:“我是遵从命令走上医疗这条道路的。在这之前,我连想都没想过,会和医学扯上什么关系。”

1969年,刘玉杰参军,新兵训练结束后被分配到山西省山区的基层连队当战士。“那时候,在军队中的角色自己说了可不算,要服从上级的安排。而一心想在战斗部队有所作为的我被上级指派的岗位,竟然是卫生员。”据刘玉杰回忆,当时他一下子蒙了,自己当时的文化水平很低,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近乎文盲”,要当卫生员,那就需要学习很多医疗方面的知识,这对他而言难度巨大。
“不过那个时候年轻,不服输,有冲劲。既然上级把我安排到这个岗位,我就下定决心无论如何要做好,多掌握医疗知识,为部队的指战员们服务好。”说白了,刘玉杰决定跟医疗这个行当死磕。从此,挑灯夜读成了他的习惯,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医学知识。“当时感觉自己就像海绵吸水,不放过任何吸收知识的机会,”刘玉杰说,“我买来了当时第二军医大学和第三军医大学的全部教材,一头扎进去,真的是如饥似渴的感觉,硬是啃下了这两套教材。”

在学习的同时,刘玉杰像对待亲人一般为部队指战员提供医疗服务,凭借事无巨细、认真负责的服务,他被荣记三等功。“一个卫生员,在非战时、非救灾时获得三等功,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如今回忆起年轻时的荣誉,刘玉杰仍然非常自豪。
也正是由于刘玉杰的出色表现,他被部队直接推荐进入第二军医大学,系统性进行医学学习。“当时听到这个消息,我还以为是在开玩笑,”刘玉杰说,“我?一个近乎文盲的小战士,全靠自学的小卫生员还能有机会上大学?”直到从指导员手中真的接到去二军大报道的介绍信,他才相信这是真的。
进入第二军医大学的刘玉杰,就像一块铁,不断从周围吸收着能量。学习、实验,一刻不停。系统性的医学培养就像锻炉,让刘玉杰这块铁被烧得越来越红,越来越热。“学习不是盲目的,我有信念,”刘玉杰说,“既然有机会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现自己,我就决定一定要做到最好,掌握更多的医学知识和技能,为更多的患者服务提供更好的服务。”百炼成钢,曾经近乎文盲的刘玉杰,在大学中成为了“学霸”,最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从400多名毕业生中脱颖而出,成为仅有的3名有资格进入解放军总医院工作的人之一。
“我开始轮转的第一个科室,就是骨科,而且我一下子就被当时的骨科主任看中了。”刘玉杰说,“自此,我就在解放军总医院,在骨科领域,开始了新的征程。”
当一个不守成规的开拓者
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病房的走廊墙壁上,挂着许多展板。其中许多国家科技奖、解放军科研成果奖、各类设计发明创新奖等荣誉都属于刘玉杰。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就是容易“突发奇想”,是一个“不守成规”的人。
上世纪90年代末,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刘玉杰,在带回先进经验的同时,也带回了先进的理念——运动医学。在当时,这个学科是个地道的冷门学科,但在刘玉杰眼中,运动医学是能够从解决患者运动功能问题角度出发的交叉学科,这一学科的发展,可以为许多一直以来辗转于骨科、普外科等科室却始终无法解决病痛的患者,提供全新的治疗方向。
然而,回忆起当时的情况,刘玉杰说是处于“五无一有”的状态。五无,是没有器械、没有设备、没有人员、没有床位、没有患者;一有,是只有刘玉杰自己。
“无论多难,自己认定的方向,认为有价值,就该去开拓。”刘玉杰说,那时,他就决定和艰难的状况死磕,“最难的是没有开展关节手术的设备和器械,我和同事就用旧电视和传统器械自己改装,别小看这些手工攒起来的工具,每年用它们我能做100多台手术。”

在刘玉杰看来,医学领域,就是一个不守成规的领域,医生的价值就在于创新。“不去做,就什么也不会有。
刘玉杰的创新从未间断。在接诊的患者中,刘玉杰发现许多年轻患者因为臀肌挛缩出现步态问题,还有不少年轻患者因为肌性斜颈而头肩歪曲。这些疾患严重影响着这些年轻人的身体机能和形体姿态,对他们身心都产生很大伤害。这些疾患的传统治疗方式是开放式手术,会在患者臀部或颈部留下很长的疤痕,而且手术损伤大,术后并发症多。“突然一个火花在我脑中闪过,是不是能通过微创的关节镜进行手术,治疗这些疾患呢?”刘玉杰的创新就从这一个偶然的灵感中诞生了。
名词解释 关节镜,顾名思义是在关节内使用的,是一种微创手术方式,从未有过将关节镜用在关节以外部位的先例。
“从来没有人想过这种关节镜用法,是人们固有的思路认为,关节以外的部位没有关节内那样的腔隙,没有能让关节镜操作的空间。”刘玉杰说,“但是经过反复研究尝试,我们通过在关节外手术部位分离软组织层,人工制作一个腔隙,将关节镜置入这个人工腔隙,就可以进行微创手术了。”
经过技术攻关和研究尝试,刘玉杰在国内外首创了关节镜下臀肌挛缩松解、肌性斜颈松解、网球肘、腘窝松解等手术方式。“在相对隐蔽的位置打孔,进行微创手术,解决患者运动功能问题的同时,还减轻了手术创伤,疤痕也少。这样的创新,对很多患者来说有很高的价值。”他更创新性地开展了通过关节镜取出骨折固定钢板和螺钉的微创手术方式,让传统的取钢板和螺钉的开放手术变成只需要打几个小洞的微创手术。这些技术,一问世便得到了业内的广泛认同,每年都有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生来进修学习。

“事业不是靠一个人能做的。”刘玉杰每年都会专门开设学习班,向来学习的医生们倾囊相授自己的技艺和思路,“每一个医生,都应该成为所在领域的传承者,更应该成为所在领域的开拓者和创业者。”
坚持独到的比喻沟通方式
有幸与刘玉杰主任一起出了半天专家门诊,他与患者的沟通方式让记者感到很有趣。
在为患者解释半月板的作用时,刘玉杰说,半月板就像鞋垫,多好的皮鞋,也得有双好鞋垫才穿起来不脚疼,一旦鞋垫破了或者磨损了,就像鞋里放了破鞋垫,走路能不疼么?

在解释肘窝部位手术的难度比较大时,他将肘窝内复杂的动静脉及桡神经、尺神经比喻为一个关节前有堵截、后有追兵,两侧还有神经夹击,硬是将一场肘窝手术说成了一场评书。
面对患者担忧手术并发症而不敢手术时,他说,吃过鱼吧,可能鱼刺卡嗓子吧,是人人都会卡么?一个简单的问题,就大大缓解了患者的担心。
“如今的医患关系非常成问题,”刘玉杰说,“医生不能包治百病,与患者的沟通变得尤为重要。患者不是专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述专业知识,是每个医生都该做的。医患做到互相理解,互相包容,能够做到换位思考,就能成就良性的医患关系。”


刘玉杰
解放军总医院骨科文职2级技术三级、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毕业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军医系,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和军队特殊津贴,担任中央和军委保健委员会专家、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疗分会员的保健工作。主要从事运动医学、关节镜微创技术治疗骨关节疾病与损伤、髋膝关节人工关节置换术。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在线预约刘玉杰主任!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微医集团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