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留下的养生经,句句是精髓
2015/1/27 生命时报

    

     【导读】

     衣食住行,处处皆学问,处处皆养生。咱们老祖宗留下的许多养生经,既朗朗上口,又蕴含深意,值得每个人好好学一学!《生命时报》专访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医师周迎春,请他来解读这些耳熟能详的“养生四字经”。

     生命时报特约记者 罗浩

     穿着篇衣不过厚,不怕温高;衣不过薄,不怕风高。

    

     人体只有在适当温度内才能保持最好的状态,居住或工作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可能会生病。所以,根据温度变化来调整衣被的厚薄,就显得非常重要。比如,民间用“二八月乱穿衣”来形容初春和初秋时人们乱穿衣服的情况。

     春捂秋冻,早春和初秋季节相对凉快,不适当地减少或添加衣服会导致着凉感冒。夏天室内外温差大时,就如同一直处于季节交替之时,更是要注意衣物的增减,尤其是开着空调时,就不能再穿着短衣短裤,可以适当地披一件薄衫或系一条丝巾。

     洗漱篇饱不洗头,饿不洗澡;睡前洗脚,胜吃补药。

    

     刚吃完饭时,血液大量流入胃部,而洗头时自然要低头,可能造成大脑缺血。如果是中老年人或者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的人,还容易诱发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洗澡虽然舒服,但还是一项耗费体力的活动,饿着洗很容易低血糖,甚至晕倒。反之,刚吃饱时也不宜洗澡,否则会使本应集中于胃部的血液转向皮肤和肌肉,影响消化吸收。建议饭后先休息一两个小时再洗澡。

     这句话后面还有两句:汗水没落,冷水莫浇。说的是,刚出完汗不能马上冲凉,当然也不能马上进空调房,因为毛孔遇冷刺激会从扩张状态突然紧急闭合,破坏皮肤的排汗功能,导致中暑、感冒等症状。

     在祖国医学的传统理论中,脚是一扇健康的“窗口”,五脏六腑都在这里有相应的穴位。晚上洗脚,并适当地按摩脚心的涌泉穴,直到发热、浑身感到舒适,可以养心明目、解除疲劳、促进睡眠。有条件的也可以用艾叶泡脚,能祛寒、除湿、通经络。

     睡眠篇夏不睡石,秋不睡板;春不露脐,冬不蒙头。起身要慢,勿急勿慌;睡前开窗,一觉天亮。

    

     夏天和初秋,不少人贪凉,喜欢睡地板,但地面散热快,吸收热量也快,容易吸收背部热量,进而可能诱发腰背疼痛、风湿性关节炎等。秋天气候干燥,天气转冷,睡硬板床容易造成局部气血不畅,出现肢体麻痹等。

     春天即使天气转暖,睡觉的时候也一定要盖严被子,尤其是不要露出肚脐。冬天天气冷,许多人喜欢蒙头睡,但被子里空气循环差,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容易积聚,造成缺氧。如果睡前开窗通风15分钟左右,增加氧气含量,让室内细菌大为减少,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人在睡眠时各项生理机能维持低速运转,代谢水平降低,心跳减慢,血压下降。睡醒时,人从熟睡状态逐渐转到活动状态,若立即下床或起床动作较大,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行走篇坐如钟稳,站如松直;睡如弓形,动如风意。

    

     这对老年人尤为重要。因为他们身体各器官功能都会退化,功能降低,骨骼、肌肉、韧带变得松弛无力,如果站立和行走时不挺起胸来,胸腔受到挤压,肺活量就会降低,不仅容易形成驼背和弯腰,而且常因吸入气体不够用而发生心慌气短。身体长时间缺氧,往往引起心脏病和肺病。所以老年人站立和坐着时,一定要挺起胸来。

     关于行动,还有两句话值得一提:脚宜常行,步常后行。这句话说的是,走路要轻快矫健些,以免养成慢腾腾的走路习惯,否则,腿部肌肉得不到很好的锻炼,肌肉萎缩衰老后,两腿就抬不起来了。▲

     本文版权属于《生命时报》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有内容合作事宜,请联系生命君。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生命时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