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爸妈,请你们慢一点老
2015/3/13 生命时报

【导读】
元宵节后,年算是真正过完了。很多人都已经回归工作,开始了新一年的忙碌与打拼。
不知道正在看文章的你是否也和生命君一样,读大学以后就独自在外生活。我们忙着工作,忙着恋爱,忙着和朋友叙旧,忙着脱离父母的羽翼独自单飞,或者只是忙着忙着就忘了父母还在等自己的电话……
但这个世上最等不了的就是亲情。平时的日子里,记得放慢脚步,抽点时间,多给爸妈些关怀吧,别让空巢的他们“空”了心。

不常回家,为父母做9件事
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曾写道:“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香港城市大学社会心理学副教授岳晓东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很多人自己当了父母后才会明白,父母对于子女的要求其实很少,无非是时常联络、报个平安、嘘寒问暖。
不要把尽孝当成“未来时”,总想着明晚不加班就给父母打电话;等以后有钱了再带父母出去玩。孝心,经不起拖延。从你看到这篇文章的一刻起,是否可以试着做到这些:
1.勤联系,主动说近况。无论走到哪里,电话那头都是你的家。有空的时候,回去看看他们,因为只要你在他们眼前,他们就会觉得温暖。如果分隔两地,可以定好每周打1—2个电话,或者节假日带父母外出旅游。
2.多说“废话”。在和父母交流时,多说些“嘘寒问暖”的废话,甚至多听父母的唠叨。比如问问他们三餐吃了什么,去哪儿玩了,这些家长里短的话题虽然简单,但能让父母感到心里非常温暖。
3.别说伤父母的话。“我知道了,真啰嗦”、“说了你也不懂”、“瞎操心什么啊”、“你们那一套早就过时了”、“跟你说多少次不要你做,做又做不好”、“我自己有分寸,别说了,烦不烦”、“我要吃什么我知道,别给我夹”、“叫你别收拾我房间,你看东西都找不到了”。这些话就算无意的,也特别伤人,一定不要再对父母说了。
4.记住特殊的日子。在父母生日、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给他们准备一些惊喜吧。比如,尽量回到父母身边,亲自下厨给他们做顿饭;自己动手帮他们把旧东西换了,小到毛巾、内衣,大到电视、冰箱。
5.尊重父母,对他们有耐心。当他们想不起或接不上话时,当他们啰啰嗦嗦重复一些老掉牙的故事时,请不要嫌弃他们;当他们开始忘记系扣子、绑鞋带,当他们梳头时手开始不停颤抖,请不要催促他们。因为你在慢慢长大,他们却在渐渐变老。如果有一天,他们站也站不稳,走也走不动的时候,请紧紧握住他们的手,陪他们慢慢走,就像当年他们牵着你一样。
6.仔细检查父母房间。很多父母怕孩子担心,有了困难、生了病都瞒着不说,做子女的一定要上心,每次回家都要仔细挖掘父母所需。如检查父母的房间是否有杂物、障碍物;冰箱的食物是否足够,有没有过期的;桌椅是否牢固;药箱里的常用药是否还在有效期等。最好把药箱放在父母床头,如果夜间发病,一伸手就能够到。
7.联系周围邻居。在紧急情况下,近邻往往比远亲更能帮得上忙。因此,与父母最好的邻居或朋友交换电话号码,并随时保持联系。对邻居家里的情况变化也要随时掌握,比如家里是否有车,最近是否要外出,遇到紧急情况是否可以帮忙等。另外,将邻居的电话号码存在父母的电话里,并设置一个快捷键,方便遇到紧急情况时随时联系。
8.带父母看一次医生。广州医学院第一医院老年科主任陈广原提醒,回家时,带父母看一次医生,向医生详细了解父母的身体状况,并听取医生的建议。最好能留下医生的电话,方便以后了解情况。
9.规划好自己的生活。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汤永隆汤永隆说:“子女把自己的日子过好,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早些成家,和周围人关系和谐过得开心,就是解决了父母最大的后顾之忧。”一定不要过度依赖父母,把他们当成生活上的“提款机”和情感上的“垃圾桶”。
教爸妈5个法宝,空巢不空心
除了儿女多给父母关怀、常回家看看之外,父母自己也要调整好心态,找到属于自己的晚年生活主题,把日子过得精彩、充实。
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心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杨萍告诉《生命时报》记者,针对父母的情况和心理需求,以下这“一二三四五”五件法宝,能帮老人们多些快乐,少点愁容,不再“空心”生活,而是踏踏实实地幸福。
一个“中心”是健康
健康的身体是安享晚年的保障。大家熟悉的“一零定律”,就是把身体健康看做“1”,其他则是后面的“0”,身体垮了,其他都没了意义。因此建议老年人睡眠起居要有规律;每天坚持晒太阳15~20分钟,但要避免暴晒或中暑;每天喝水6~8杯(每杯200毫升),少量多次为宜;餐餐有蔬菜,天天有水果,种类多样化,并且控制油、盐摄入。
从健康管理上来看,老年人尤其是慢性病患者,应随身携带医保卡、自制急救卡(写明姓名、住址、联系人电话、血型、主要疾病和用药)和急救盒(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学会自我监测脉搏、体温、血压等;每半年体检一次为宜。另外,情绪健康不可忽视。
两“点”做到一身轻
糊涂一点。很多老人爱把 “我走的路比你过的桥还多” 挂在嘴边,老人们是有生活智慧,希望孩子多听。但年轻人也有自己的主见,想法跟老一辈有很大分歧。意见一旦被挡回,老人心理会有很大的落差。一方面建议老人调整好心态,对儿女的生活“难得糊涂”。另一方面,子女要多忍让多尊重,遇事主动征求父母意见,耐心倾听。
潇洒一点。许多老人一辈子忙工作、忙儿女,年轻时的兴趣爱好都放弃了,是时候关心一下自己了。美国耶鲁大学研究发现,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可以帮老人增寿7.5年。养花、遛狗、下棋、钓鱼都能让生活更有滋味。也可带上老伴,出去看看,畅游山水,不仅能开阔眼界,心态也会更年轻。
三个“忘记”更快乐
忘记年龄。从心理学上来说,怕老和怕死紧密相连,对死亡的恐惧是人的本能。但我们缺少死亡教育,多数人无法正确面对死亡。儿女们应该多关心、多观察老人的情绪;社会也应建立一种支持体系,让老人了解死亡是生命的必然规律。忘记自己的年龄,活在当下才是最重要的。
忘记怨恨。不要总回忆过去的仇怨和坎坷。这一辈的老人可以说经历过很多苦难,但事情过去了就不要再计较和纠结,因为它们和如今幸福的生活比起来都微不足道。
忘记欲望。适度的欲望可以督促人努力奋斗,但这多针对于年轻人。步入老年,工作上已退到二线,生活上节奏减慢,收入也会减少,因此,需要在追逐欲望和知足常乐间,找到一种平衡。把目光多放在已得到的事物上,少去和他人攀比。
四“老”陪伴不空虚
有个老伴。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美国研究发现,伴侣和婚姻生活对老年人健康意义非凡。如果夫妻间经常散步、谈心、闲庭憩坐,往往会勾起美好回忆,使双方心理年龄年轻化。
有个老友。人是社会性角色,需要有朋友、圈子做支持。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的林恩?伊莱斯研究发现,与5个以上亲密朋友一直保持接触的老人,死亡率降低22%,平均延寿7年。
有个老窝。家给人一种熟悉和安全的感觉,人老了更需要这种归属感。不少儿女在外工作把父母接了过去,但陌生的环境会让老人感到孤独。这种情况下,儿女更应该多和父母交流,抽空带他们转转,熟悉下周边环境,提升安全感,为他们交朋友牵线。
有点老底。养儿防老的观念让很多老人并没有为晚年的生活做好充足的准备。如今“421”型家庭的增多,传统的养老观念也需要升级,老人应该为养老提前储蓄,要有理财意识。
记住五“要”显年轻
要学。每天坚持一定时间的听、说、读、写等多样化认知能力的锻炼,并且接触新的知识,比如学习一门外语、摄影、音乐等,都能够预防阿尔茨海默症等认知障碍性疾病。
要动。对老年人来说,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并坚持下去最重要,推荐步行、慢跑、游泳、太极拳、经络拍打操等“慢运动”。每周运动3~5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每周不少于150分钟。
要笑。研究发现,每天大笑1次具有抗击心理衰老的功效。哪怕回想大笑场面,也能使压力激素皮质醇和肾上腺素分别降低39%和70%。老人可以多看看相声、小品,和天真烂漫的小朋友接触,让自己开怀大笑。
要俏。林语堂说过“优雅地老去,也不失为一种美感”,人老了仍要注重外表,不时买几件新衣服精心打扮自己,这体现的是一种生活态度。
要聊。“空心”老人最害怕的便是寂寞,自己应该多和同龄人交流,避免“孤独”,还可以通过参加社区的活动和兴趣小组,找到有共同话题的聊伴。▲
版权信息: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有内容合作事宜,请联系生命君。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生命时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