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养猫的人大多这种性格
2015/3/14 生命时报

    

     【导读】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艾伯特·史怀哲说,逃离生命迷思的方法有二:音乐和猫。猫究竟有什么魔力,让人寄托这么多的情感呢?爱猫的人都有哪些共性?跟生命君一起来看看心理学家的说法吧。

    

     生命时报特约记者 周利波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艾伯特·史怀哲说,“逃离生命迷思的方法有二:音乐和猫”。古往今来,从埃及艳后和武则天到牛顿、海明威,再到老舍和冰心等众多名人都是爱猫者。

     日本的Hello Kitty(凯蒂猫)、龙猫和机器猫以及美国的加菲猫等卡通形象的风靡,也反映了许多人对猫如痴如醉的喜爱。而最近的一项心理研究则发现,相比老好人式的爱狗者来说,有个性、更自我是许多爱猫者的共同点。

     美国德州大学的心理学家萨姆·格斯林博士在对4500人做了人格调查后发现,那些认为自己是爱狗者(不管是否养狗)的人,比爱猫者多了15%的外向(包括爱交际、热心、乐观、积极等特点),13%的随和(包括信任人、爱帮人、友好、善交际等)以及11%的责任心(包括责任感、自省、有计划等),而爱猫者比爱狗者则多了12%的神经质(容易焦虑、有压力和担心)和11%的开放性(有艺术鉴赏力、好奇、有创造性以及不走寻常路的思想和行为)。

     因此,我们也经常发现,许多敏感、有创造力的文字工作者或者艺术工作者以及从事发明创造的人,大多也是爱猫者。

     “现代人尤其是许多年轻人更爱养猫。”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资深心理咨询师刘宝峰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人们偏爱某种宠物,是个人性格特点与动物性情互动的结果。“独立,神秘,慵懒,天真中带着一点诱惑”,许多爱猫者都认为自己的猫最可爱。

     猫的性情与更注重个人细腻感受、讲究独立相处的现代人一拍即合,同时猫的陪伴又能排解孤独。“但是,过分强调个人感受以致离群索居,甚至爱猫甚于爱人,对心理并无好处。”刘宝峰指出,“猫不应该成为标志独特的符号,而应是与其他爱宠者交流的媒介。”▲

     版权信息: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有内容合作事宜,请联系生命君。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生命时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