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孤独患者,总有一条戳中你
2015/3/26 生命时报

    

     【导读】

     穿梭不息的车流,摩肩接踵的人潮,觥筹交错的应酬,置身其中,你是不是仍然还会感到孤独?美国一项新研究证实,人是社会性动物,长期处于孤独中的人,基因活动会受到影响,进而导致免疫力失衡,更容易得上传染病、高血压、失眠、癌症等疾病,甚至早亡。孤独究竟是什么?你的孤独到第几级了?《生命时报》推荐给你一个国际上通用的“UCLA孤独量表”,快戳文来测。

     生命时报记者 张杰

     孤独是什么?

    

     一个人生病。

    

     一个人看电影。

    

     一个人去游乐场。

    

     一个人吃火锅。

    

     一个人睡觉要开灯。

    

     “你们在说什么这么好笑?”,“没什么”。

    

     手机相册里除了自拍照就是风景。

    

     第二杯半价。

    

     早上出门把东西掉在地上,晚上回家时它还静静躺在那里。

    

     翻遍通讯录,却找不到可以联系的人。

     孤独症在你身边蔓延

     孤独对每个人来说都不陌生,并在全球范围内弥漫着。首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上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6.9万参与者中,九成人有孤独感。国内某婚恋网站进行了一项8.5万人参与的大型调查,结果发现,89%的男性和82%的女性表示,孤独感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强。欧洲一项调查也表明,约1/3的人经常感到孤单。

     孤独就像病毒,扩散到每一个社会群体。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调查发现,我国农村有35.1%的老人经常感到孤独。还有一项针对近1.4万名城市老人的调查发现,四成人有孤独、压抑之感。尽管处于大集体中,但社会变迁也让本应天真活泼的孩子和学生们陷入孤独。某儿童娱乐网站去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在参与调查的15万名儿童中,有37.2%感受到孤独;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发布报告显示,六成大学生觉得孤独。

     每个人所感受到的孤独感也不尽相同。在广州岗顶工作的王子航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每到小长假,我就备受煎熬。身边有家的同事其乐融融,我却只能翻开电话簿,对着几百个号码发呆,找不到一个能聚聚的人。”

     44岁的外企中层领导周茂玲尽管每天迎来送往,但也有着常人难以理解的孤独。“每天应酬不断,大家笑脸相迎,回过头就形同陌路,这种孤独感难以诉说。”

     山东烟台的张翠莲年近古稀,更有着无尽的寂寞难以打发。她把4个孩子拉扯大,全都飞到了大城市。“我原本盼着过年,现在又有点害怕。一过初七,甚至有时候初五刚过,孩子们就要回去工作了,又剩下我一个人”,刚热乎起来的心窝又复归寂寞。

     孤独相当于每天抽15支烟

     上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做过一项著名的孤独实验。研究者将受试者关在隔音房间里,让他们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棉手套,尽可能减少听觉、视觉、触觉等刺激。除了进餐和排泄外,受试者必须24小时躺在床上。

     结果,尽管实验报酬很高,但几乎没人能坚守3天以上。到了第4天,受试者会出现双手发抖,不能笔直走路,应答速度迟缓,对疼痛敏感及出现幻觉等症状。可见,孤独感对人的身心健康危害巨大。

     美国杨百翰大学一项涉及30万人的研究表明,孤独感的危害相当于酗酒或每天吸烟15支。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系教授约翰·卡西奥波指出,孤独感会增加人体压力激素皮质醇的分泌水平,从而削弱免疫系统,使人更容易生病,孤独者的血压比正常人高出30毫米汞柱,心脏病和脑卒中的患病率是正常人的3倍。

     美国、芬兰和瑞典三国联合研究发现,孤独的生活方式使癌症的发病率增加2~3倍。美国加州大学一项针对60岁以上老人的调查发现,常感孤独的人,寿命减少6年。

     中科博爱心理医学研究院院长傅春胜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孤独是一种相对封闭的心理状态,是因为感到自身与外界隔绝或被排斥而产生的苦闷心情,甚至导致抑郁状态。多由下面几个原因导致。

     首先,中国是一个“熟人社会”,熟人之间的交往会增加人们内心的安全感、归属感,让人们感受到温暖与快乐。但现代社会要的是高效,导致友谊“快餐化”,熟人越来越少,情感无处寄托,只能任孤独蔓延。价值观实用主义化也让人容易产生自我封闭。

     其次,社会竞争日渐激烈,尤其是中年人要养家糊口、要为事业打拼,难免会忽略孩子、父母的心理需要,让他们陷入孤独中。对老人而言,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主任李娟指出,人的社会关系有“三圈”:外圈是日常生活圈子里的人;中圈是同事、朋友;内圈是亲属。老人退休主要失去中圈,这时需要家人圈来弥补,但大城市的“漂族”一年回家的时间屈指可数,他们的父母往往“三圈”尽失。

     再次,通讯技术日渐发达,让人们实现了“天涯若比邻”的愿望。但美国哈佛大学公共政策专家罗伯特·普特曼发现,电话、网络缩短了时空距离,人们的圈子反而越来越小,生活更加私人化。傅春胜认为,在与人交流时不停摆弄手机,对方会觉得你缺乏诚意,导致人际关系淡漠、疏离。

     最后,性格因素与孤独感有关。心理学先驱荣格认为,内向者的兴趣集中在自己的思想、观点、情感和行为上。傅春胜指出,内向的人通常内心缺少安全感,在众人面前缺乏表达自我的勇气,总担心自己的想法不受重视或不被肯定,从而选择沉默的方式与外界隔离,同时他们对内在自我世界的过度关注易引发孤独感。

     孤独是可以摆脱的

     著名学者周国平说过:“孤独是一颗值得理解的心灵寻求理解而不可得。”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促进中心测评部主任肖震宇说,孤独是可以摆脱的,前提是要多经营自己的内心世界。

     首先,战胜自卑。自卑者总感觉自不如人,所以不愿跟人接触,就如同作茧自缚一样。肖震宇建议,这些人不妨试着与人交流,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孤独的时候翻翻号码簿,抛开被拒绝的想象,给久未联系的朋友打个电话,约他看场电影、吃顿饭,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其次,随时保持联系。不要在感到孤独时才想起朋友,而要有意识地经常与好友保持联系。这样的密友无需太多,三五个就好。时常想着为他们做些什么,比如出去玩带回来的特产稍点给他们,单位发的电影票喊他们一起去看。

     再次,认识新朋友。孤独的最大对手是新事物,肖震宇指出,多通过朋友去认识新朋友,主动接近别人,给自己的生活增添新元素。但交友不是件容易的事,要记住不怕伤害和麻烦、不计得失,自己先打开心扉。总把“我”挂嘴边的人招人烦,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多为别人考虑。身边人为难时,如果能主动伸出手去帮一把,很可能就为自己赢得了一位朋友,也帮自己摆脱孤独。

     第四,培养一门兴趣爱好,如绘画、陶艺、园艺、古玩等。当觉得孤独的时候,可以专注于自己的爱好,平时还能和圈子里的同道相互交流。

     第五,锻炼身体,如跑步、散步、爬山等。感到孤独不妨出门锻炼一下身体,有助于大脑分泌多巴胺等让人兴奋和欣悦的化学物质,引发积极情绪。

     最后,换张笑脸。日本心理学家箱崎总一说:“对别人亲切正是免除自己本身孤独的第一步。” 肖震宇说,没人喜欢整天愁眉苦脸或者一脸清高孤傲的人。不妨每天早上照照镜子,看看这张脸能不能让自己感到亲切。

     测测你的孤独到第几级了

     心理专家认为,孤独感是人正常的情感体验。但在现实生活中,你的孤独感是否太强烈了呢?不妨用“UCLA孤独量表”(UCLALonelinessScale)来测测孤独程度。

     “UCLA孤独量表”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心理学家于1987年编制的,是测量孤独程度的最好工具。它包含了20个不分对错的问题,这些问题并非针对性信息,而是关于人们的一些普遍感受。

     *1.你经常感到和周围的人无话可说吗?

     2.你经常感到自己缺少同伴吗?

     3.你经常感到没有人可以帮助自己吗?

     4.你经常觉得孤单吗?

     *5.你经常觉得自己是某个交际圈的一员吗?

     *6.你经常觉得自己和周围的人有很多共同点吗?

     7.你经常觉得自己身边没有任何关系亲密的人吗?

     8.你经常觉得自己的兴趣和想法与周围的人都是不同的吗?

     *9.你经常觉得自己是开朗和友好的吗?

     *10.你经常感到自己和别人亲近吗?

     11.你经常感到自己被孤立吗?

     12.你经常觉得自己和别人的关系是不重要的吗?

     13.你经常觉得没人真正了解你吗?

     14.你经常觉得自己从人群中孤立出来吗?

     *15.你经常感觉如果你愿意,就可以找到同伴吗?

     *16.你经常觉得有人真正了解你吗?

     17.你经常感到害羞吗?

     18.你经常感觉人们只是生活在你周围,但与你毫无瓜葛吗?

     *19.你经常觉得自己有倾诉的对象吗?

     *20.你经常感觉有人可以帮助自己吗?

     每个问题的答案都分为4个等级。

     问题前标有星号的依据下面的等级记分:1=经常2=有时3=偶尔4=从不

     问题前未标星号的依据下面的等级记分:1=从不2=偶尔3=有时4=经常

     在回答完所有的问题之后,将得分相加。如果你的得分大于等于44,说明你的孤独感很强;如果你的得分低于28,说明你的孤独感很弱。大多数人的得分都介于33到39之间。▲

     版权信息: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有内容合作事宜,请联系生命君。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生命时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