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安足球专刊】专访国安名宿杨璞:我想让更多孩子快乐踢球
2015/6/1 生命时报

【导读】
他代表中国队参加了2002年的韩日世界杯,他曾是北京国安队队长,是北京足球的旗帜性人物。退役后,他担任北京国安足球队青少部主任,主管青训工作,整日和孩子们在一起。他是杨璞。他说,他想让更多孩子快乐地踢球。5月24日,杨璞接受了《生命时报》的独家专访。

丨生命时报记者 王黎洋
《生命时报》:您可以说是中国足球界的名宿。大多数球员退役后,或选择当主教练,或选择下海从商,您为何选择成为一名青训教练?
杨璞:我最初的想法,是想让更多的孩子踢球,特别是北京的孩子。因为我退役时,踢球的孩子越来越少了,父母们都希望孩子考大学,而不是从事体育运动。来到青训队后,我发现情况比我想象得更严重。我感到很吃惊,按理说,现在国人的生活条件改善了很多,孩子们的身体素质应该更好才对,但没想到反而比我们当时还差。我想,这与孩子们平时课业繁重,没时间运动等有关。现在看来,我觉得自己的工作能让更多孩子参与体育运动,是个非常明智和有意义的选择。
《生命时报》:家长不让孩子踢球的主因之一就是怕耽误学习。您觉得,这种担心有必要吗?
杨璞:我觉得没必要。踢球并不影响学习,劳逸结合反而能让学习更有效率。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先生曾说:“完全人格,首在体育。”从这能看出,身体健康是成就完整人格的先决条件。如果经常生病,孩子难受,再加上课业压力,很难培养出一个真正健康、快乐的孩子。无论是足球、篮球,还是跑跳等运动,只要孩子喜欢,就应给他们自由。身心健康是统一的,孩子就应该活泼一些,喜欢奔跑的孩子更健康。
《生命时报》:您觉得,家长对孩子踢球抱有什么心态比较好?踢球的独特作用有哪些?
杨璞:很关键的一点是,让孩子踢球,并不是让他们一定成为职业球员和赚钱工具。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要踢就得踢好,好比高考就得上清华北大。这反而容易让孩子有心理负担,享受不到足球的乐趣。足球最重要的是能让孩子健康,预防疾病,还能增强自信,培养团队意识。
《生命时报》:训练过程中,您是如何培养孩子们团队意识的?
杨璞:首先,足球不是11个人的单纯运动,而是一个团队的运动。11个梅西不一定能赢球,需要的是11个球员组成的整体,各司其职,相互信任和帮助。我要告诉孩子们,在一个足球团队中,出彩的可能就是那么一两个人,但成功是大家的,这样就能培养他们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奉献精神。
其次,不少孩子都喜欢抱怨,觉得出现问题都是队友的错,与自己无关。这时,我就会告诉小队员,你可能踢得不错,但是球队离了你也行。我会让他在场下看看其他队员怎么踢。当小队员看到其他人不仅踢得不错,而且队友们更快乐了,就会反思自己的行为到底对不对,之后再上场踢球时,也会好很多。
《生命时报》:足球队是个小集体,在孩子的管理上,您有什么诀窍吗?
杨璞:我的经验是,一个球队不能完全由我一个人管理,需要队员们一起参与。选队长一定要选心大的,并选多个队长,比如场上队长、生活队长等。孩子们容易攀比,会嫉妒队长,也可能不满,队长不仅要能承受这些负面情绪,还要能包容不同性格的人,做到公平,让大家融洽相处,这样才能带好一个球队。此外,队长还得有责任心,要懂得将遇到的问题及时报告给教练,让大家一起成长。
《生命时报》:足球是竞技运动,如何做到让孩子既学会接受失败,又懂得不放弃?
杨璞:分出胜负是竞技体育的魅力,因此上场就要拼是肯定的,什么时候都不能放弃。踢球的多是男孩子,男孩子就要不放弃不抛弃,这是男人应有的品质。但如果输了,那就只能证明我们练得不够。我会告诉他们,输赢很正常,在生活中也是一样,不如别人就是因为不够努力,每次训练差一点,日积月累差距就出来了。这样一沟通,孩子们就能欣然接受,训练也会更努力。
《生命时报》:进行足球训练时,还有什么您想跟家长说的吗?
杨璞:家长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更不能指责孩子。这也是我对自己和其他青训教练的要求。孩子们很单纯,做不到或做不好的,其实主要是教练、家长教得不好。如果平时教好了,孩子不会在关键时刻掉链子。我们应静下心来,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和孩子们像朋友一样相处,这样反而能加速他们的成长。▲
最新调查发现,北京、广州等十余城市的孩子“报班成常态”,有些培训班一年的费用甚至高达11800元。许多家长舍得在各类补习班上为孩子砸钱,却对运动不闻不问。其实,这种做法才是真的让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
这是因为,孩子从运动中得到的身体、心理、人格方面的锻炼,是任何东西都替代不了的。也许有家长会担心孩子在运动时的安全没有保障。事实上,只要方法得当,孩子完全可以安全、健康地运动。
《生命时报》与国安传媒合作推出足球专刊,以足球运动为切入点,采访相关专家传授“安全踢球”技巧,让各位家长放下心理包袱,把运动的快乐还给孩子们。
受访专家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 张微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康复系体能教研室副教授 魏宏文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学博士后 肖震宇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康复系体能训练专业 刘学臻
7岁前,养成运动习惯
生活中,许多父母抱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点,让孩子参加各种课外班,却对运动不闻不问,认为那是浪费时间。事实上,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对心理也有诸多好处。
2012年6月,由中国儿童中心等机构联合发布的《中国城市儿童户外活动蓝皮书》显示,超过90%的受访孩子认为户外活动对自身发展有益,包括增强体质、拓宽知识面等,95.8%的儿童认为自己在运动中变得更快乐了。研究称,运动能促进大脑分泌“快乐激素”多巴胺,缓解压力。
西班牙一项研究还发现,运动能促进大脑发育,爱跑跑跳跳、身体更壮实的青少年学习成绩更好,而懒得动的孩子课堂表现较差。国外还有研究表明,每天运动40分钟的儿童,认知、阅读、执行等能力表现更好,而不爱运动的孩子容易注意不集中,有多动倾向,脾气更暴躁。
有研究表明,7岁前是培养孩子运动习惯和运动心理的关键期。家长应鼓励孩子多运动,且不局限于一种运动,踢足球、打篮球、跑步、游泳等都可以尝试,它们对促进全身骨骼和肌肉的发育很有帮助。
不同性格的孩子,可以选择不同的运动,这对完善孩子们的性格大有裨益。比如性格内向的孩子可以选择足球、篮球、排球、接力跑、拔河等集体运动,促进其在群体中的交流合作能力;胆小的孩子可参加游泳、滑雪、单双杠等运动,体验自己战胜困难,变得更勇敢;冲动急躁的孩子可以选择慢跑、游泳等活动;犹豫退缩的孩子,适宜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等需要反应速度的运动。
怎么踢球不受伤
不少家长已经意识到,多让孩子运动好处不少。特别是像足球这样的团队运动既能锻炼身体,又可以让孩子学会与人相处。但孩子们个个都是家长的掌中宝、心头肉,生怕在踢球时磕了、碰了,甚至一不小心留下一生的伤痛。其实,只要掌握基本的运动原则,就能让孩子安全、快乐地踢球。
准备活动做充足。
运动分为三大部分:准备活动、主体内容、结束放松部分。准备运动做好了能预防损伤。在做准备动作时,应做些关节活动、肌肉牵拉、神经激活之类的动作。
运动量遵循疲劳原则。
青少年运动的目的是为了锻炼,主要抓基本的技术、战术训练,以锻炼身体的协调性、灵敏性为主,不应以追求大运动量为目标。我们可以通过疲劳原则来判定运动是否过量。10岁左右的孩子如果说他累了,或者家长感觉到他疲惫了,就不要继续运动了。一般来说,普通青少年每周安排3次、每次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运动即可。
注意沟通交流。
孩子锻炼时,可能有教练统一安排。在运动过程中,有些孩子哪怕发生伤痛,也可能因不善表达而保持沉默,教练也可能因孩子太多未能注意。因此,家长发现异常应及时与孩子、教练沟通。
别做危险动作。
孩子没有太强的自我保护意识,看到电视里的球星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时,也容易模仿。青少年最好多进行基本功的练习,踢球时多做基本的脚步、运球、绕杆等动作。此外,规范动作也是避免受伤的重要方法,有些运动员有危险动作,如足球运动中的亮鞋底、踹脚、伤膝盖等,也容易导致孩子受伤,应劝孩子少做。
家长应以鼓励为主。
看到孩子总摔倒或表现不好时,不少家长或担心受怕、或埋怨指责。其实,这些做法都不可取。在运动方面,家长应以鼓励为主,告诉他们“摔倒了爬起来才是勇敢的孩子”,不要让孩子成为温室里的花朵,更不能给他们太大压力,过于看重成绩的高低,以至于把运动当成负担,这样也会增加受伤的概率。
循序渐进。
不要奢望孩子一下就能掌握运动中的每个动作要领,要有耐心,多陪伴多教导。最后,尽量别让孩子单独出去锻炼,最好有同龄人一块。每个孩子的体质不同,具体的运动方式、运动量等也应根据孩子的发育特点、兴趣喜好而定。
受伤时迅速检查。
如果孩子在运动中不幸受伤,最好找医务工作者迅速诊断孩子的伤情;如果没有医护人员,应仔细查看并询问其疼痛部位和程度,以判断是否需要就医。有些外伤当时可能很疼,但很快就无大碍,也有些小伤当时没什么感觉,却可能隐藏着大问题,孩子因受伤无法坚持运动时,不要逞能,应尽早结束运动。
团队运动交到好朋友
足球、篮球等团队运动不仅极具观赏性,参与其中也是好处多多。不仅可以强身健体,更重要的是,能增进人际关系,在运动中寻找到志同道合的好朋友,这也是团队运动的魅力所在。
首先团队运动,可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特别是在困难时大家同仇敌忾的状态,很容易提高凝聚力。
在学校或单位,每年举办一次团队比赛,是增进相互了解的好机会,特别是不同部门的同事,能够通过这样的团队运动加深彼此的印象;而孩子也可以通过团队运动增强自信心和不怕吃苦的坚韧品质。
通过团队运动来培养青少年的品质,是不少国家都采取的重要手段。在美国,棒球、篮球和冰球是最受青少年喜欢的运动;在英国最流行的团队运动自然是足球和橄榄球;而在日本,政府通过大力推动足球的普及来增强孩子的体质,培养艰苦奋斗的品质。
其次,团队运动作为一种非物质激励的手段,带来的正能量要比金钱等其他物质刺激持久得多。不少球员退役多年后再次相聚,仍然是无话不谈,一起回忆曾经的峥嵘岁月,这都是因为团队运动中,大家的目标相对一致且简单。
队员之间也没有复杂的利益关系,更没有上下级禁忌,大家在场上相对公平。这就有利于大家劲往一处使,也更有利于队员之间关系的维护,因此友情也自然会长久不衰。
最后,足球、篮球等球类运动节奏极快,因此这些运动还能培养孩子的快速决断能力。▲
《生命时报》“国安足球专刊”


版权信息: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有内容合作事宜,请联系生命君。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生命时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