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群人,或许他们不该孤独终老
2015/6/30 生命时报

    

     【导读】

     北京时间6月26日,美国最高法院做出裁决,根据美国宪法精神,同恋婚姻在全美50个州的任何地方都是一项合法权益。美国成为全球第21个同性婚姻合法的国家。

     然而,仍不少人认为同性恋“不合理”,继而反对、排斥,甚至产生恐惧、厌恶乃至仇恨的情绪。那么,同性恋是精神疾病吗?应该怎样看待同性恋情?《生命时报》特邀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祝卓宏对此进行解读。

    

     生命时报特约撰稿 朱丽莎

     北京时间6月26日,对于美国的同性恋者来说是个不平凡的日子。在这一天,美国最高法院做出裁决,根据美国宪法精神,同恋婚姻在全美50个州的任何地方都是一项合法权益。美国成为全球第21个同性婚姻合法的国家。

     安东尼大法官在判词中说道:“世界上没有比婚姻更美好更深刻的结合方式了,因为它象征了最高境界的爱、忠诚、奉献、牺牲和家庭。在组成婚姻关系后,两个人都成为了比他们本身更深刻的存在。正如之前部分案件的诉讼人表示,婚姻代表了甚至可以超越生死的爱情。如果说他们不尊重婚姻的定义,那就是对他们的误解。他们的愿望是在婚姻中找到自己的归属,因为他们如此的理解而且尊重婚姻。他们只是不想被人类文明最古老的制度之一所排除,不希望在谴责中孤独终老。他们在法律中寻求平等和尊严,而宪法赋予他们这个权利。”

     目前已有21个国家承认同性婚姻合法,科学家也陆续证实“同性恋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同性恋者从未被进化所淘汰”、“同性恋家庭抚养的孩子可以健康成长”等。然而,仍不少人认为同性恋“不合理”,继而反对、排斥,产生恐惧、厌恶甚至仇恨的情绪。

     同性恋是一种精神疾病吗?

     其实,同性恋早已洗清了“精神疾病”的污名。1973年,美国精神医学学会把同性恋从《精神疾病诊断手册》中删除。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在修订后的《国际疾病分类手册》中,将同性恋从原有的“成人人格与行为障碍”名单上删除。可见,同性恋并非精神疾病,更没有治疗的必要。

     然而,大众总是把同性恋和精神障碍、自杀和艾滋病联系在一起,形成了针对这一群体的刻板印象。正是朋友、家人的不认同,社会大众的歧视和排挤,自身权益得不到法律保障,迫于环境压抑性取向,造成了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

     随着社会对同性恋的接纳程度越来越高,对同性恋的歧视逐渐缓和,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同性婚姻合法化,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会慢慢提高。

     同性恋的存在以牺牲种族繁衍为代价?

     意大利科学家于2004年研究发现,同性恋者的母亲有更强的生育能力,且差别相当显著——男同性恋者的母亲平均拥有2.7个孩子,而异性恋男人的母亲平均只拥有2.3个孩子。在他们的姨妈身上也有类似的趋势。这就弥补了同性恋不能生育的劣势。

     在一些欧美国家,同性恋者可以到社会福利院收养孤儿,为社会减轻负担。而研究证实,他们收养的孩子完全可以健康成长。

     因此,与其探讨同性恋是否影响人类繁衍,何不加大力度鼓励适龄人口生育呢?

     同性婚姻合法会鼓励更多人变成同性恋吗?

     1997年,美国心理学会表示,人类不能有意识地选择作为同性恋或异性恋,性取向不是能够由意志改变的。同性恋古往今来一直都存在。无论在什么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无论是被提倡还是被压抑,同性恋总是以一定的数量和比例存在于生物界中。

     以往,同性恋者被整个社会高度污名化,不得不深深隐藏在“柜子”里,随着社会越来越宽容,可能会有更多同性恋者勇敢地走出来,但这只是“可见度”高了,谈不上“变成”同性恋。

     有网友调侃道:“同性恋需要冲破家庭的束缚,忍受异样的目光,接受可能遭遇的不公平待遇。他(她)们的结合不以传宗接代为目的,在一起或许仅仅是为了爱。或许,他们不该孤独终老。”

     传统的婚姻与性别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地影响着许多人,对同性恋的排斥恐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难以完全消除。但我们要认识到,每个人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少数派,就像左撇子相比右撇子是少数的。“你瞧,他用左手写字,跟我们不一样,好奇怪啊!”难道后者就有资格嘲笑和歧视前者吗?

     人们都害怕与别人不同,因为付出的代价太大。如果相互歧视,那谁都免不了被歧视。如果被污名化的性取向都能得到每个人的尊重和平等对待,那其他人也能免于被歧视的恐惧,所有人都能更有尊严地活着。

     我们何不放弃关于同性恋的任何争论,选择一个容易获得认可的观点:只要不伤及他人的利益,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人生的绝对自由,而无需理睬所谓道德与伦理评判。▲(本文由生命时报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祝卓宏教授团队合作推出)

     版权信息: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有内容合作事宜,请联系生命君。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生命时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