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在家门口“看海”了,看看国外的下水道都长啥样
2015/7/28 生命时报

【导读】
昨天夜里,一场强降雨突袭北京,导致多路段严重积水,网友们开始调侃,又能在北京“看海”了。就在两年前的7月21日,一场特大暴雨让北京的下水道经受了严峻考验。我们不得不反思:城市的排水系统到底怎么了?在这方面,国外有何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生命时报》采访权威专家为暴雨后的城市及市民安全支招。
丨生命时报驻德国、加拿大、日本、英国特约记者 青木 刘剑利 李珍 陈甲妮
受访专家中国气象局首席气象服务专家 叶殿秀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专家 程晓陶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灾害与环境研究中心总工程师 刘树坤北京急救中心培训部主任 温新华
人人都要学会看暴雨预警

说起预警,很多人并不知道黄色、橙色分别代表什么,对雨量也没有概念。国家气候中心副研究员叶殿秀表示,气象预警包括台风、暴雨、高温、干旱等,老百姓一定要养成关注气象变化的习惯。
27日19时左右,北京市气象台先后发布雷电黄色预警和暴雨黄色预警,20时30分左右升级为暴雨橙色预警,而地处北京市西南部的丰台区和房山区则飙升至暴雨红色预警。

对此,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灾害与环境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刘树坤认为,气象部门在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时,不应仅发布颜色,还应具体说明风险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例如暴雨后哪里会积水,大致有多深。在气象部门做好预警工作的同时,宣传部门也应做好常识性自救知识的宣传。
“水患”已成城市难题
事实上,“水患”已成为困扰北京、南京、武汉等各大城市的共同难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程晓陶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排水系统建设跟不上,也是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困境,这一方面是城市扩张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城市规划密切相关。
“欧洲城镇化历程长,人口城市化率从20%上升到40%,英国花了120年,而我国只花了22年。”程晓陶说,从农田到城市的过程中,排水难度加大。如果是泥土,60%—80%的降水能渗透到地下,不会产生流水,但城市化后变成了水泥地,泥土被硬化,80%甚至更多的降水变成流水,成了排水管的不可承受之重。
谈到下沉式立交桥遇暴雨就积水严重的问题,程晓陶表示,立交桥基本上都设置在城市低洼地,本就容易积水。在设计时,其排水管是有一定承受能力的,但随着周围小区的开发,这些小区的排水系统又接到立交桥这里的干管上,导致水流量过大,出现排水困难。他说,现在立交桥处的排水多数采用抽水泵,这又面临水往哪里抽、水管被抽满后从别处流出来的问题。

“欧洲一些国家在开发一块区域前,一定要先把地下排水系统建好,他们要求先建一个‘共同沟’,将所有管线做统一建设规划,涵盖污水、雨水、供水、通信等。但我国许多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中,连基本的雨污分流系统都未形成。我们的土地被开发商购买之后,排水骨干管网根本没建起来,排水缺乏总体规划。”
程晓陶建议,对于已建成的城区,除加强排水系统建设外,还应该考虑综合性的措施,比如说雨水蓄滞、雨水渗透。拿立交桥积水来说,建雨水调节池蓄水就能解决,但这需要一定的财力和时间来完成。目前,我国仍处在城市大发展的进程中,那些新城区一定要把地下设施先建起来,避免再走“先地上后地下”的老路。
雨天出行安全准则
北京急救中心培训部主任温新华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在暴雨极端的恶劣天气中,存在很多安全和健康隐患,市民应以防范为主,尽量避免外出。在这种恶劣天气下,120实施急救也十分困难。如果一定要外出,应注意以下出行事项。
驾车出行
尽量避开容易积水的路段,路遇较深积水路段,不要强行通过。汽车专家提醒,暴雨中行车的核心是控制车速,一要低速驶入水中,二要匀速过水域,三要稳住油门,一气通过。
车辆涉水应顾前后,跟车不能太近,以防涌浪及带起的水花进入发动机,造成熄火。遇特大暴雨时,千万不要冒险行驶,应选择较高安全地带停车。一旦车进入深水,应立即开门下车,以防溺水。
打雷时,要关好门窗,不要将头、手伸出窗外。如果车子不小心进水熄火后,千万不能再启动,否则发动机将“报销”,且保险公司可能不予理赔。
行人步行
雷雨闪电时,不要拨打、接听电话,最好关机。不要在高大独立的大树下避雨,至少离大树5米外。对突来的雷电,应立即下蹲,同时双脚并拢。不要接近一切电力设施,如高压电线、变压电器等。
另外,暴雨可导致井盖被冲开以及部分路段塌陷,涉水时应注意观察,或寻找一个木棍探路,如遇冒水有可能是没有井盖,应小心绕行。同时,行走时要与高层建筑保持一定距离,避开高层建筑施工现场,避开广告牌、玻璃、花盆等可能的高处坠落物。
骑车出行
在立交桥处应远离深水,远离车辆,不要穿行于汽车间,选择地势较高处安全慢行。另外,骑车人不要被雨衣遮挡视线以及影响听力,要注意观察路况。路况不佳时,最好推车步行。
国外下水道能挡大暴雨
德国80%路面能透水

在德国,即使再大的雨,也很少见到路面积水。这与城市80%的地面改用透水地面有关。
德国的市政,根据不同区域铺就不同的透水路面。人行道、步行街、自行车道、郊区道路等受压不大的地方,采用透水性地砖,这种砖本身可透水,砖与砖之间采用了透水性填充材料拼接;自行车存放地和停车场的地面,则选择有孔的混凝土砖,并在砖孔中用土填充,这样有利于杂草生长,从而使地面的40%有绿化功能;居民区、公园和街头广场更需要绿化和美化,因此这些地方选用实心砖铺路,但砖与砖之间会留出空隙;居民区步行道、校园和公园等步行道路等地,由于路面使用率高,用细碎石或细鹅卵石铺路会更合适。此外,道路两边还修有引流暴雨的沟壑。
德国地质学家认为,透水路面不仅解决了积水问题,还平衡了城市生态系统。比如雨水由透水路面渗透入地,可补充地下水资源;还能通透“地气”,可使地面冬暖夏凉,雨季透水,冬季化雪,可以增加城市居住的舒适度;透水地面的孔隙多,地表面积大,对粉尘有较强的吸附力,减少了扬尘污染,也可降低噪音。
据《生命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青木了解,德国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就努力开发各种雨水渗透装置。在新建工业、商业及居民小区前,住宅、厂房、花园等建筑均要设计雨水利用装置。没有雨水利用装置,政府将征收占建筑物造价2%的雨水排放设施费和排放费。对于能主动收集使用雨水的住户,政府则每年给予1500欧元的“雨水利用补助”。
同时,德国联邦交通部早在1973年就制订了《路面结构内部排水系统设计指南》,所有重要的路面结构都要设置内部排水系统。新的《混凝土路面砖》标准中规定,“如果制造有面层的路面砖,面层混凝土必须与基层混凝土牢固黏结,并有10%以上的孔隙,使水能够渗入地下”。
对于农村的村庄和小城镇,德国也有排积水的高招:建滞留雨水的低地池塘,下雨时使雨水顺地势流入,并形成湿地生态区;让荒地长满灌木和树林,能使降雨很快通过植物的根部被吸收入地;让各种人工改建的直型河道和溪流恢复原有的自然弯曲形状和透水状态,恢复河岸两边的自然植被带,并让泛洪区与多条这样弯曲的河道与溪流相连;在农田周边,采用修建土篱和灌木带的方法来增加农田对洪水的抵抗和吸收能力等。
加拿大随时提醒积水过多路段

相比许多国家,加拿大是个天灾人祸比较少的国度,即便如此,政府也从未忽视过培养民众的灾难自救教育。《生命时报》驻加拿大特约记者刘剑利采访发现,学校专门有课程教孩子们如何在地震、暴风雨等不同的自然灾难中避难逃生;政府及气象部门也非常重对自然灾难的预警方案。
以四季多雨的温哥华为例,每天电视和广播都会分时段预告几天内的天气,并提示市民留意过高的降水量及可能受到影响的路段。如果出现暴雨,电视和广播会每个小时向市民播报天气情况、路况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
温哥华的市政排水设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除非大规模的道路施工,一般情况下极少需要翻修。配合温哥华地区环山近海的特征,地下的排水系统确保可将地势较高处的降水迅速引致低处,并将地势低洼处的积水排到海里。住宅区以商务区为中心呈辐射状分布,有效将交通分流。在交通流量较大的路段,交错的单行道可以高效缓解拥堵。这个多雨的城市从未因为过多的降雨量遭遇过交通瘫痪,可以看得出当初的市正规化团队在这个城市上煞费苦心。
政府还尽可能将灾难防患于未然。位于加拿大东部新布朗什维克省的Fredericton市经常会遭遇洪水,最近的一次在2008年春。政府意识到当年冬天的积雪可能引发洪水,便在积雪融化前向市民发放自救指南手册,并在海拔比较高的山上建立了避难所。
日本排水道布满城区

日本山地较多,城市道路以坡路为主,但低洼处很少发生过积水问题,这都得益于排水设施的完善。
《生命时报》驻日本特约记者李珍发现,在日本城市中经常可以看到很多“沟渠”,这些沟渠很多都是疏导城市地面积水的“排水道”。排水道最宽可达4至5米,深6米左右。沟渠中的水回流到城市的“中水处理厂”,那里会将雨水净化成中水再次使用,一般用于高速公路休息处厕所冲水,或者用于公共绿化带的浇灌。这些沟渠不仅疏导了雨天城市路面雨水,更为日本水资源利用做出贡献。
日本道路建设也很注意排水问题。从1999年开始,日本道路管理部门就规定,在新建道路上全部使用排水路面结构,改建道路也要求采用排水结构。到目前为止,全日本50%以上的道路采用排水路面结构。日本排水路面通常是因为使用多年而失去排水功能的,而不是由于脏物堵塞孔隙造成的。为此,日本一家建筑株式会社研究发明的一种沥青改性剂,可使沥青黏度从60度/20万提高到60度/100万以上,从而解决了这一技术问题。
还有,现在日本的建筑中,从高楼大厦到普通住宅,基本都有“雨水储存”设施,在房顶都有导管将雨水引流到“雨水储存罐”中,这个储存罐与城市的地下管道相连,储存罐中的水会流向城市“中水处理厂”,被提升成中水后再次利用。
法国1000人维护巴黎下水道

在欧洲,城市排水系统数百年来是被当地政府最看重的一项工作,尤其是沿着泰恩河、多瑙河、莱茵河等河流建起的城市,更是不敢松懈。欧洲不少城市削减暴雨对城市危害,首先要靠下水道设施。
巴黎的城市下水道修建完成于近200年前,巴黎人前后共花了126年的时间才修建成功。全城下水道长达2340公里,管道都是处在巴黎市地面以下50米,有2.6万个下水道口,其中1.8万个是可以进人的。巴黎总共有400名下水道维护工、600名地面作业工,负责整个巴黎下水道网络的维护。正是基于这样的养护,欧洲这些主要长年雨水稠密的城市,才不至于遭遇内涝。
可这些下水管道毕竟修建在近2个世纪前,还是对如今城市建设的格局预计不足。街区改建、道路改线等原因都导致城市下水管道需要跟随调整。遇到调整不及时,有时还会招致社会的抱怨。
伦敦智库,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的学者维尼萨·罗斯说,面对抱怨,政府要出面做出解释,有错认错。灾难发生后及时反映,才是社会最需要的。任何政府都应当对社会解释,目前市政下水管道设施,抵御洪水的能力究竟如何,今后有什么计划?政府只要说清楚了,怨言自然就没有了。▲
版权信息: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有内容合作事宜,请联系生命君。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生命时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