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里藏着这几个火灾“隐患”,可能酿大祸
2015/10/13 生命时报

【导读】
10月12日晚10点30分左右,天津市北辰区西堤头镇一家无证照储存氨水和酒精的仓库发生大火并伴有爆炸。13日凌晨2时33分,火灾全部报灭。
进入秋季,天干物燥,更要时刻注意防火,不断自查身边的火灾隐患,以免酿成大祸。《生命时报》采访专家盘点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火灾隐患,并教你一旦发生火灾该如何正确逃生。

丨生命时报记者 包育晓 生命时报特约记者 冯国川
藏在家中的火灾隐患
据美国国家防火协会数据显示,在美国,平均每年有37万家庭遭受火灾。大多数人都知道防范蜡烛、炉火等明火,但很多火灾并不是由这些明火引起的。
《生命时报》综合美国“老房子”网站的报道,总结出一些家中不易察觉的火灾隐患。
1“误伤”电线美国每年因电起火造成的火灾事故超过5万起。家庭用电的线路一般都隐藏在墙内,看不见、摸不到。一些不经意的行为,如在墙上挂镜子、穿孔都有可能刺透线路,形成电弧等放电现象,引起火灾。
如果是家庭用电,最好安装电弧故障断路器,能及时自动切断故障电路,避免火灾。
2厨房杂乱纸巾、锅垫、食谱都挨着炉灶,很容易起火。统计表明,41%的家庭火灾起于厨房。可燃物和炉灶最少保持1米的距离,当然也不要做着饭的时候长时间离开。
3插座松垮插座中的金属片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松动,使用家电时应留意插座,如不慎把里面的线路连根拔除,发烫的金属片就会产生高热量,引起火灾。
4加热类电器即使每次用烘干机烘衣服时都清理托盘里的线头,易燃物还是会在底部积累,达到一定量后,在高温作用下就会起火。
另外,不正确使用加热类电器,如电暖气、电熨斗等,都存在着火灾隐患。尤其是老旧电器,应定期检查电线、开关是否损坏。
5碎木屑装修等过程留下的碎木屑和灰尘一样容易聚集,而且燃烧速度惊人。所以应保持碎屑远离明火,同时要经常使用吸尘器清扫各个角落。
发生火灾怎么逃生
火灾时有发生,根据“中国消防在线”网站报道,全国每年发生火灾约15万起,自2010年以来,全国共发生重特大火灾23起,导致416人死亡。火灾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烟雾中毒以及火焰灼伤呼吸道导致的窒息,这些因素能使浓烟中的罹难者在3~5分钟内窒息身亡。
因此,掌握火灾自救常识十分必要。北京急救培训中心讲师温新华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发生火灾时,一定要沉着、冷静,理性判断,切不可盲目奔跑或随大流。面对不同的情况,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冷静判断,反应迅速无论何时,人的生命总是高于一切。发生火灾时千万不要迟疑或返回屋内抢拿财物,以免延误最佳逃生时机。
如果由内向外逃生,首先开门不能过于用力,如果发现楼道烟雾很浓,门上温度过热,应及时放弃这条通道,改往反方向烟少处逃生,或者紧闭房门,用湿毛巾等物体堵住门缝,有条件的还可以用冷水浇门,等待救援。

若火势不大,应尽快披上浸湿的衣服或毛毯,勇敢地冲出去(如图1)。如果刚进入楼道烟雾不大,在逃生过程中越来越接近浓烟,则应该立刻放低身子缓慢移动,同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如图2),防止吸入有毒烟雾或灼伤呼吸道。如果身边没有水源,干毛巾、口罩、随身衣物都可用来保护口鼻。
其次高层火灾,先看火势大小、位置如果起火点在上方,应迅速有序地沿着安全楼梯往下跑,如果起火地点发生在下方,则要先做判断。火势小就迅速逃离现场,火势过大,一定要紧闭门窗,等待救援。
同时,通过打电话,悬挂鲜艳衣服呼救。特别提醒大家的是,遇到火灾要先打119消防电话,再拨打120急救电话,以免延误救火时机。
最后公共场所火灾,注意以下几点电影院、商场等公共场所发生火灾时,一定要镇静观察是否有烟,以及明火的位置;寻找安全出口迅速逃生,如果安全出口人员拥挤,为避免发生踩踏意外,可以选择躲在反方向,火势小而又相对封闭的空间内,寻找其他逃生方法。
如果实在无法逃离,则应趴在容易被发现的地上等待救援。
发生火灾,千万别做6件事
1不能大喊大声喊叫不但会浪费体力,而且容易吸入浓烟,或者被热浪刺激喉咙,造成呼吸道烧伤。如果吸入了有毒烟雾,很可能当场毙命。
2不要直立行走火灾会产生浓烟,而烟雾比空气轻,往往漂浮在上空,离地面30~60厘米的高度,烟气较稀薄。因此要尽量采取低姿前进的姿势,靠墙快速从消防通道或楼梯离开。
3不要坐电梯火灾一旦发生,烟雾最先到达电梯,因此切忌乘坐电梯。
4不要因贪恋财物贻误逃离时机离开现场后,不能贸然返回,增加不必要的伤亡。应尽量远离火灾地点,防止建筑物内易燃易爆物品发生爆炸。
5不要选择跳楼二层以上住户,遇到火灾时,切不可慌不择路,甚至抱有侥幸心理选择跳楼,如果需要从楼上窗户逃生,可以攀援或者软着陆。
6若身上着火,不要奔跑,不要用手灭火奔跑时会形成一股小风,此时大量新鲜空气冲到人身上,就像给炉子煽风一样,火会越烧越旺,还有可能把火种带到其他地方,引起新的着火点。
另外,用手灭火,不但拍不灭还可能烧伤手部。此时,应就地躺下压灭火焰或用水浇灭,以免加重伤害。▲
版权信息: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有内容合作事宜,请联系生命君。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生命时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