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随手扔掉的塑料袋,可能悄悄爬上了你的餐桌
2015/11/11 生命时报

近日,一则《食盐中竟然含有塑料微粒》的文章“震惊”了微博和朋友圈,引起广泛关注。老百姓的神经在经历了“加工肉制品可致癌”的紧张刺激后,又一次紧绷了起来。

受访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李道季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 朱毅
丨生命时报记者 单祺雯
“科学美国人”网站10月29日报道称:
华东师范大学施华宏博士研究团队的研究人员从中国各地超市购得了15个品牌的普通食盐,在食盐颗粒中发现了用于生产普通塑料水瓶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还有聚乙烯、玻璃纸和其他多种塑料。
其中,海盐受塑料污染的程度最高,每磅(1磅约合0.45千克)海盐中有1200多个塑料微粒。盐湖、盐井和盐矿生产的食盐,塑料微粒含量在每磅15~800个左右。
随后,该报道被国内外众多媒体转载或引用,引起了公众对我国食盐安全的讨论和担忧。
《生命时报》记者第一时间联系了施华宏博士,但他本人不在国内,无法作出回应。随后,记者联系了与施华宏同属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李道季教授。
李道季说,该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海洋微塑料进入人类食物网的途径。比如,除了进入鱼类、贝类和虾类等海产品外,海洋微塑料是否还会进入非海洋生物食品。由于海产食用盐直接来源于海水,所以选择了它,完全是因为方便。
外媒标题和部分文字凸显“中国食盐”和“中国消费者”,有“骇人听闻”之嫌。而且,某些报道的数据严重失实,论文原文中海盐每千克微塑料含量最高为681个,媒体却报道为每磅约1200个(应该为每磅308个),与论文中数据和观点完全不符。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微塑料很陌生。
上世纪70年代海洋微塑料污染的相关研究就已经开展。
2001年国外科学家研究发现,海域水体中微塑料的密度每立方米约有上亿个,该问题才再次引起各国政府、媒体和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2004年英国科研人员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海洋水体和沉积物中塑料碎片的论文,首次提出微塑料的概念,其被定义为:直径小于5微米的塑料纤维、颗粒或者薄膜。环境中发现的微塑料大多在微米级别,肉眼往往难以看见。
这些微塑料究竟来自哪里呢?

塑料制品因轻便、弹性好和耐用,被人类广泛应用,2013年全世界塑料产量近3亿吨。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大量塑料垃圾却通过多种途径进入海洋。研究表明,全球192个沿海国家仅2010年向大海输入的塑料垃圾量大约在400万吨~1270万吨左右。
塑料在海洋中逐步积累,目前全世界海洋漂浮塑料垃圾的量估计高达25万吨之多,海洋几乎成了一个“塑料世界”。因此,除了中国,微塑料同样可能存在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食盐中。
事实上,目前环境中微塑料无所不在。

如研究人员发现德国的啤酒中每升的微塑料含量高达150个,蜂蜜中每千克最高达400个,加拿大的养殖贻贝每千克软组织中最高达1.3万个。
根据平均年摄入量计算,欧洲人通过食用贝类,每人每年最高会摄入1.1万个微塑料。而根据目前分析的数据,每人每年通过食用海盐摄入的微塑料最高含量为1000个。
很多人不禁要问,微塑料是否会成为人体健康的新威胁?

李道季说,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由于暴露途径复杂和检测困难,暂时无法估算一个普通人日常生活到底会摄入多少塑料。相比之下,从食盐中获取的微塑料微乎其微,公众对含有微塑料的食盐无需过分担忧。
食盐微塑料只是我们生活产品受到微塑料影响的一个例证,对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警示。
在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看来,微塑料可能不被人体吸收,但也不排除有的微塑料“神通广大”,从胃“登堂入室”进入人体循环系统,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不确定性的影响。
其实,我们都是海洋塑料垃圾的制造者。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使用的塑料袋和一次性塑料瓶,都可能是海洋微塑料的来源,食盐中的微塑料或许就是你在不经意间抛弃的一个塑料袋,在它“粉身碎骨”之后,又幽灵般地爬上了你的餐桌,看不见,摸不着,却自食其果。
李道季表示,我国的限塑令对减少塑料垃圾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但不能仅依靠政府和企业。我国是人口大国,如果每个人都少制造一点塑料垃圾,那么其合力将是惊人的。把对食盐中微塑料的担忧转化成日常的环保行动,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点击获取授权。
觉得不错,动动手指给生命君点个赞吧↓↓↓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生命时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