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广不相信眼泪,那相信啥?
2015/11/18 生命时报

    

     最近,电视剧《北上广不相信眼泪》火了,讲述的是一对隐婚夫妻在充满压力的大都市,为事业和梦想奋斗的故事。

     是留在中小城市发展,还是到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去闯荡?很多年轻人或许都拿这个问题问过自己。

    

     一项针对北京外地户籍大学毕业生的最新调查显示,超六成被调查者表示未来会离京。这部剧的热播,再次触碰到很多人敏感而脆弱的神经。

     (高能预警:前方开启吐槽模式)

     北上广有啥好的?付着最贵的房租,坐着最挤的地铁,吸着最脏的空气,干着最累的工作,忍着最深的寂寞。

    

     北上广有啥好的?住了几年还是个“外地人”,薄薄的一纸户口,成了多少人的紧箍咒。

    

     北上广有啥好的?看看高高的房价,在瞧瞧干瘪的腰包,你瞅啥?还不快去搬砖。

    

     北上广有啥好的?没有家人陪伴,苦和累只能自己承担,遇到苦难,默默抬起头来望望天。

    

     北上广有啥好的?拼了几年也没混出个样子,梦想还没实现,你却正在慢慢老去。

    

     所以很多人选择了离去,或许因为迷茫,或许因为自卑,也或许因为梦想的破碎……

     逃离北上广的5大原因

     一项针对20~40岁的城市“漂族”的调查显示,九成人的内心充满了焦虑。其中“感到孤独寂寞”、“没有归属感”、“缺少认同”、“未来发展迷茫”成为了引发焦虑的主要原因。而焦虑的背后,是更多客观因素制造的障碍。

     1.户籍制度不合理

     “户口焦虑”是困扰漂泊一族的首要问题。有户口才算本地人的观念影响深远,自居“外地人”的心态让“漂族”很难真正融入城市,继而出现自卑和焦虑的心理。

     2.乡土观念重

     受传统文化影响,国人的乡土情结格外突出。家和故乡的概念常被混淆,哪里有家哪里才是归属。“漂族”青年的内心与生活的城市相隔甚远,只把它当成赚钱和生存的地方。

     3.房子成“鸿沟”

     有房才算扎根也是普遍观念,房子成了幸福感的重要指数,但高房价与限购制度让他们压力很大。

     4.社会舆论消极

     民工、打工者、外来人口,类似的词汇在舆论中大行其道。这其实是等级制度的体现,无形中让“漂族”青年的城市认同感降低,产生自卑心理。

     5.竞争激烈

     年轻一代都背负着离乡打拼和实现梦想的重负,竞争中还要面对一些“不公平”,无形中造成了焦虑情绪的蔓延。

     导致返乡的3个动机

     香港城市大学社会心理学系副教授岳晓东、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闫巩固都认为,返乡现象背后,既有广阔的社会现实背景,也有深层次的心理需要起作用。总体来说,返乡动机有三种:

     第一种:趋利避害现实型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线城市的光环渐渐隐退,而二三线城市的优势慢慢凸显。智联招聘的数据就指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一线城市的职场人幸福指数多集中在60—80分,比其他城市幸福指数的平均水平(70—90分)低了一个分数段。

     用一位受访者的话来说,“许多城市也有宜家家居,有各种顶级品牌,就算没有的,通过一根网线,上网也能买到了。”

     第二种:心理需求改变型

     虽然能更好地满足吃穿住用行等现实需求,但大城市却很难满足所有人任何阶段的自我效能感、归属感和安全感:有些人终于当上了“凤尾”,慢慢发现其实“鸡头”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有些人即使有了本地户口,却总有着异乡人的底气不足;有些人游走在人海茫茫中,比在家乡的穷乡僻壤更容易感觉警觉和不安。

     “人只有体验了最全面的人生,才能做出最无悔的选择。一般来说,5年是异乡人的一道心理坎。”岳晓东指出,“相比起来,房价或者压力等外在原因,只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房价并不是筛选精华的筛子,对这些人而言,大城市只是验证他们心理朝向的一个驿站。”

     第三种:跟风表达不满型

     “在一个群体中,15%—20%的人是领导潮流者,其余的人则是受从众心理的驱使者。”闫巩固指出,因为人的心理需求总是处于一种不被完全满足的状态,因此有些人并不是真正想回乡发展,而是以此风潮寄托自己对现状的不满。

     有人离去就有人坚守

     虽然如此,但还是有很多年轻人,因为能得到更多就业机会、相对优厚的待遇、广阔的上升空间以及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而留在了大城市。

     我国当前资源分配不均,地域发展水平差异大,交通、医疗、教育等资源在大城市更丰富,促使很多年轻人选择为子女、未来而坚守。

     就年轻人自身而言,有理想、有抱负、敢闯敢拼是可贵的品质,值得鼓励。但不论坚守还是逃离,本身都无所谓好坏,在哪里是次要的,权衡利弊,做好人生规划,包括职业、家庭的考量,才是最重要的。

     切不可盲目冲动,光有热情,没有理智的思考。人生本身就是一条单行线,充满了取舍和决断,你不能什么都想要,调整心态、脚踏实地才是关键。

     “决策加减法”帮你决定去留

     有了返乡的念头,那怎么知道自己究竟是不是真的适合回去呢?“深刻认识自己想要什么,然后择善固执。”岳晓东干脆地回答。

     首先,可以分别详尽地列出真正去或留后的种种现实问题,及其对心理产生的各种影响程度,如心理影响从差到好记为1—10分,然后将决策的所有心理影响分相加,就可以得出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了。

     其次,“疑行无成,疑事无功”,所谓择善固执就是“决定好了就出手,出了手就莫后悔”。老是患得患失的人,则要考虑每一种方案的后悔值(如果没做这件事,会有多后悔),选择“如果没做,一定会后悔的”作为最优方案。

     另外,闫巩固也指出,虽然内心的选择能左右人的适应能力,但每个人的适应性还是不尽相同,“只有30%的人打心眼里很乐意改变自己。

     剩下的人则多是被动改变型,他们适应能力比较差,评估时必须更保守和谨慎一些,免得赔了夫人又折兵。”▲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点击获取授权。

     觉得不错,动动手指给生命君点个赞吧↓↓↓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生命时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