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藏有“降火穴”,不吃药也能败冬火
2015/11/23 生命时报

    

     寒冷干燥的冬季,南方人抱着电暖器和炉火取暖,北方人享受着屋里给力的暖气;此外,人们还爱在天冷的时候吃火锅、羊肉等暖身食物,这些取暖方式其实很容易让人上火。

     我们该如何对症灭火?《生命时报》采访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周迎春、北京中医药大学养生室教授张湖德,为你一一解答。

    

     冬天易生4把内火

     许多人都以为只有夏天才容易上火,其实,气候寒冷的冬季也是上火的“旺季”。

     冬季上火的原因大多可归于“燥”:一是人们喜欢坐在开着暖气的室内,再加上进食大量肉类及辛辣食物,就好比“火上浇油”,使内热不断聚集。二是年末压力加大,许多人难免会烦躁、焦虑,也容易上火。

     “火”散不出去就成了“毒气”,会使机体免疫力下降,给各种疾病发作提供可乘之机。以下几种内火常在冬季找上门,不妨对照预防↓

     寒包肺火易感冒冬季严寒,大家通常都只想到受寒了引起风寒感冒,其实很多感冒是“寒包火”,它是内热犯肺再加上外寒束表引起的感冒。

     有的人在燥热的房间内坐很长时间,又不注意补水,还过食肥甘厚味,天气虽然寒冷,但体内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突然出门接触冷空气,一时适应不了,就会出现寒热交加的情况而发生感冒,表面是受了寒,全身怕冷发热,但又表现出口臭、便秘、咽喉肿痛、咳黄痰等上火的症状。

     心火旺口舌生疮冬季气候干燥,若再一味吃补品或辛辣刺激食物,还可能引起心火旺盛,容易出现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心烦、失眠等症状。

     肝火大头晕眼干夜间暖气太足导致的睡眠质量不好或经常熬夜打乱人体正常的作息时间,都会使得肝脏不能休息,于是只好加班加点排毒,造成肝火旺盛,容易头晕眼干。

     此外,还可能有急躁易怒、两眼发红等症状。

     胃火盛口苦便秘酗酒,嗜食辛辣、油腻食物的人容易因湿热、食滞两方面原因造成胃火旺盛。

     轻微胃火盛者,好像永远吃不饱,其实是胃热给大脑的错觉;到火盛至一定程度,就会变得什么都吃不下。胃火大还有上腹不适、口干口苦、大便干结、便秘等症状。

     因此,在寒冷季节,养生也不是一味保暖和补充热量,还要适当“灭火”,维持身体的平衡状态。

    

     不用吃药也能败冬火

     专家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与其等上火症状严重了再吃药补救,不妨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提前灭掉体内的“火苗”。

     1多喝白开水喝水能加快新陈代谢,冷却体内燥热,缓解烦躁的情绪,建议每日至少饮水1200毫升(约两瓶矿泉水)。

     2屋里放盆水冬季上火多因“燥”,除了给身体补水,还应给干燥的空气加湿,有利于机体抵御病菌的威胁。

     可使用加湿器、放一盆水、常开窗通风等,保证湿度在30%~60%之间。

     3早睡晚起熬夜会损耗阴气,肝脏得不到充分休息,引起头晕、眼干、易怒、两眼发红等肝火旺盛症状。

     冬季应适当延长睡眠时间,建议晚上10点前睡觉,早上6点后起床。

     4常揉肚子面对上火引起的便秘,可尝试轻揉肚子,增加胃肠蠕动,通便后火气往往会消散。

     方法:单手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向外画圈,坚持5分钟以上,直到腹部微微发热。晨起和睡前按摩效果较好。

     5适量运动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运动可排解烦闷,浇灭心火,增强体质。但要注意两点:早上锻炼最好等到太阳出来后;运动以微微出汗为宜。

     6吃点冷食可以根据体质适当吃点冷食作为调节,肠胃健康者可以吃点凉菜,肠胃不太好的人可以吃点大白菜、芹菜等凉性食物,少吃菠萝、橘子等热性水果。

     7按摩降火穴常按三个穴位有降火功效:照海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涌泉穴,位于脚掌前部1/3、脚缘两侧连线处;合谷穴,即虎口。

    

     按揉时间不宜太长,也不宜用力过猛,以5~10分钟感到微微酸胀为宜。

     3种错误的“灭火”法

     生活中,很多人往往不加思考就胡乱去火。一些广为流传的方法虽有可取之处,但并不适用于所有人,用得不对反而让身体“火上浇油”或寒热交加,以下3种错误行为最为常见:

     错误一靠喝凉茶去火凉茶多由金银花、菊花、黄芩等组成,性寒,适宜实火患者,但虚火患者喝凉茶可能“凉上加凉”,还可能导致胃疼、腹痛、腹泻。女性月经期间、风寒感冒患者也不宜喝凉茶。

     错误二猛吃苦味去火莴苣、生菜、苦瓜等苦味食物有助清心泻火,但不可过食或长期食用,尤其是老人,吃多了会损伤脾胃,引起恶心、呕吐等不适。

     错误三天天喝菊花茶菊花茶有清火解毒的功效,但不宜天天喝,平时怕冷、一吃凉就胃痛的虚寒体质者长期大量饮用,会使体质越来越寒,免疫力降低。▲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点击获取授权。

     觉得不错,动动手指给生命君点个赞吧↓↓↓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生命时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