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香精、瘦肉精……别一听“精”就冤枉了好人
2015/12/19 生命时报

    

     味精、鸡精、香精……身边的食物总是或多或少搀杂着各种“精”。与传统的食品加工生产方式相比,这些“精”打上了“人工”、“合成”的烙印,会令许多人下意识地抵触。

     《生命时报》特邀美国普度大学农业与生物系食品工程专业博士云无心,为大家梳理一下常见的各种“精”都是些啥。

     牛肉精

    

     新鲜猪肉(右)和抹上牛肉精的猪肉(左)

     牛肉精是肉味香精的一种,也叫“牛肉香精”,牛肉膏也是它的一种形态。肉味香精的核心是把氨基酸和还原糖加热,生成产生肉香味的混合物。这个过程是模拟烤肉中发生的化学反应。

     肉味香精的合成中使用的都是平常的食品原料,规范生产的产品跟酱油、醋之类的调味料一样安全。但如果用“牛肉精”把猪肉“变成”牛肉,然后当牛肉卖,则是诚信问题。

     瘦肉精

    

     含瘦肉精的猪肉

     瘦肉精是指能够增加动物的瘦肉合成、降低脂肪合成的物质,常用的有两种:克伦特罗和莱克多巴胺

     克伦特罗在动物体内的代谢时间长,残留量大,容易造成中毒,在世界各国都被禁用。

     莱克多巴胺代谢快,残留量低,在规范使用的前提下产生风险的可能性很低。

     世卫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批准它用于猪、牛等食用动物的养殖中。

     美国、加拿大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批准了其使用。中国和欧盟等其他国家和地区没有批准。在经过几次克伦特罗导致的食物中毒事件之后,中国政府和猪肉行业对瘦肉精查得比较严。

     一般来说,在中国正规渠道购买的肉中不大可能有瘦肉精。如果出国到美、加拿大等国,那么一般餐馆和超市的猪肉牛肉可能都含有莱克多巴胺(因为可以合法使用,而且不用标识),火鸡中也可能含有。

     味精

    

     高纯度味精

     味精的化学成分是谷氨酸钠,是一种由钠离子与谷氨酸根离子形成的盐。谷氨酸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之一,不过蛋白质中的谷氨酸不会产生鲜味,要蛋白质分解后“游离”出来的谷氨酸才行。

     有一些食物中天然含有一些游离的氨基酸,比如土豆、海带、西红柿、肉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经过特定的加工,也会有谷氨酸释放出来,从而产生鲜味,典型的比如酱油。

     现在的味精是通过微生物发酵生产谷氨酸,再分离纯化得到的高纯度产品。虽然社会上有许多味精有害的传说,但没有一种有科学证据支持。在所有的安全性评估试验中,味精都没有显示出危害,世界各国的食品监管机构都批准味精“按照需要用于各类食品”。

     鸡精

    

     鸡精颗粒

     鸡精是基于味精的复合调味料。除了味精,另一种核心成分是呈味核苷酸。呈味核苷酸也是许多天然食物中的鲜味来源,比如鸡肉、蘑菇等。

     味精和呈味核苷酸会形成“协同作用”,二者同时使用会产生“1+1”>2的鲜味。此外,不同的鸡精产品还会加入其他一些成分,使鲜味更丰富。

     香精

    

     柠檬味香精

     香精是各种用于食品增香、提香的香料制成的产品,使用时稀释添加于各类食品中。中国批准使用的天然香料有近400种、合成香料有1800多种,它们都可以制成相应的香精。

     被批准使用的香料都经过了安全评估,规范生产的香精不会含有有害成分。香精的使用具有“自限性”,即用量过多不仅无助于食品品质提高,反而让食品的风味难以接受,所以大家不必过于担心摄入太多香精的问题。

     奶精

    

     咖啡伴侣

     奶精是脂肪被乳化剂分散成微小颗粒的产品,也叫“植脂末”“咖啡伴侣”或者“咖啡增白剂”。奶精最早是作为咖啡伴侣而开发,后来也用于奶茶以及其他配方食品中。

     奶精的健康风险主要是其中的反式脂肪。奶精中的脂肪使用氢化植物油具有加工性能上的优势,在以前广泛使用,因此往往含有较多反式脂肪。不过氢化植物油并非必需,工艺上可以用其他不含反式脂肪的油脂来生产。

     如果减少或者消除了反式脂肪,奶精的安全性不用太担心。不过,奶精不是奶,其蛋白含量很低,脂肪含量很高,所以营养价值跟奶不可相提并论。

     糖精

    

     糖精颗粒

     糖精是人工合成的甜味剂,是第一种人工合成的糖替代品。其安全性经过近百年的来回拉锯,历史上的“糖精致癌”的证据已被否定,糖精重新获得了合法地位。

     不过它的甜味不够纯正,使用过多时有苦味,现在已经逐渐被其他甜味剂挤出市场。

     ↑特别提醒

     在以上的这些“精”中:

     瘦肉精是饲料添加剂,在中国没有被批准使用;

     奶精是食品原料,用于改善食品的口感和外观,营养价值低,但合法产品也用不着纠结危害;

     其他“精”都是为了增加风味,合法产品也不存在安全问题。是否接受这些“精”是个人选择———对于加工食品,只需要注意食品标签,就可以知道是不是含有。▲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点击获取授权。

    

    商务合作:010-65363777内容合作:010-65363741

     觉得不错,动动手指给生命君点个赞吧↓↓↓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生命时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