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牌专家公开私藏多年的“护肝秘方”
2016/3/18 生命时报

你有关注过你的肝脏健康吗?在所有器官里,肝脏是最沉默的一个,即使不舒服仍然坚持“工作”。然而,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肝脏也开始面临更多挑战——酒精、肥胖、药物……
春季是养肝的最佳时节,恰逢3月18日“全国爱肝日”,《生命时报》采访权威专家为肝脏订制一份养护指南,对照做起来吧!
受访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大医学部教授 庄辉
国际肝病学会主席、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主任 贾继东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侯金林
北京中医医院肝病科副主任医师 戚团结
武汉市中心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医师 蔡常春

基础知识:护肝牢记四个“5”

肝脏5个主要功能:合成功能、分解功能、滤过功能、储存功能、产生胆汁。
肝脏最怕5件事:吸烟酗酒、胡乱吃药、睡眠不足、抑郁易怒、爱吃油腻。
肝病的5个信号:食欲不振、易疲劳、蜘蛛痣和肝掌、黄疸、出血。
护肝5步走:保持正常体重、戒酒、不乱吃药、注意睡眠时间、平和心态。
肝脏最爱5种食物:十字花科蔬菜、海藻类、豆芽、富含硫化物的食物、浆果。
1
春季肝气始旺盛

温暖的春季自然万物都开始复苏。这是因为春季是阳气升发的季节,而肝气也在这个季节开始旺盛。
和自然之气一样,人体的阳气经过整个冬天的储藏伏蛰,在春季逐渐复苏萌发;全身的气血开始流畅振奋,肝气得以舒展,毛发开始生长,肌表得到滋润。也就是所谓的“春宜养肝”、“春应在肝”以及“圣人春夏养阳”的养生观点。
首先,在饮食方面,应多吃些温补阳气的食物,如:葱、姜、蒜、韭菜、芥末等。
其次,饮食上还要注意增甘少酸,春天,肝功能旺盛,如果再多吃些酸味食品,肝气更加旺盛,会导致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下降,影响身体健康。
因此,要少吃酸味食品,以防肝气过盛。春季宜吃甜味食物,以健脾胃之气。如大枣,可以滋养血脉、强健脾胃。山药也是有健脾益气、滋肺养阴、补肾固精的作用。
第三,养肝护肝要根据每个人不同的身体状况具体对待。一般来讲养肝护肝还要从行为上进行调养:春季踏青、多与自然接触;调整情绪,多和家人朋友交流沟通;保证充足的睡眠等等。这样可以有效地化解不良情绪,舒肝理气。
人们常说“火大伤肝”、“怒伤肝”、“肝火太旺”,其实都是说不良情绪会破坏五脏之气平衡协调的关系,从而影响健康。
2
肝火有两张面孔

你知道吗,肝火有着亦虚亦实两张“面孔”。春天是肝上“火”的高发期,一旦有上火症状,首先就要警惕,是不是肝火造成的。
戚团结指出: “肝火旺是肝的阳气亢盛表现出来的‘热效应’,这种热象会导致身体不同程度地‘冒火’。”
一般情况下,肝火旺的人常常舌质红,伴有面红耳赤、头痛、头晕、急躁易怒、睡眠欠佳、心烦意乱等症状。日常生活中,爱吃辛辣、精神压力大、爱发脾气、肝肾阴虚的人,都是肝火爱找茬的对象。
1辨别肝火虚实有技巧“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肝火都一个性质。” 戚团结说,肝火有虚实之分。
实火多是阳热亢盛之火邪所致,以“外象”表现为主,春季若时常面红耳赤、口干舌燥、大便干燥、情绪不稳定,就须警惕是肝实火;
虚火多为阴虚火旺,过度劳累、久病耗损、肝肾阴虚都是“导火索”,主要症状包括手脚心发热、盗汗、身体消瘦、舌红少苔等。
掌握下面几个技巧,也能帮我们自辨肝火的虚实。
首先,看舌苔。舌质红且舌苔厚腻者多是实火;相反,舌淡红、苔泛白且舌苔少者一般为虚火。
其次,看小便。小便色黄、气味重,多是实火;小便色淡、气味清,多是虚火。
再次,看大便。大便干结多为实火;大便稀软或腹泻则是虚火。
2清肝火各有侧重戚团结提醒,清肝火若想达到理想效果,必须对症下药。这里给大家分别介绍几种非药物治疗的方法。
实火以清肝为主。良好的心态和饮食习惯即可将火“泻”掉。中医认为,“肝主情志”,生活中要注意调整好情绪,凡事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许多“火”就不会由内而生。
另一方面,日常饮食要少吃辛辣,多吃些清火的食物,比如莲子、绿豆、苦瓜、芹菜、西瓜、山楂等。还可以用玫瑰花、菊花、白梅花、决明子等泡水代茶饮。
虚火以调养为主。相比实火,清虚火除了食物调养外,还要辅助强肝肾以进行“内调”。
一方面,要坚持适量运动。在春暖花开的季节,不妨多出去走走,踏青、打球、散步、爬山等都是不错的选择,既能让人气血通畅,又可怡情疏肝,达到强肾、降肝火的效果。
另一方面,多按“保肝”穴位。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四横指处)、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脚踝内侧突出的骨头尖上方4横指处)等穴位都有很好的清肝补肾作用,每晚睡觉前按摩这些穴位或用拳头反复敲打穴区,每次5分钟左右即可。
3
权威肝病专家的护肝经

怎样保护好我们的肝脏,是不少人迫切想知道的事情。好在护肝并不神秘,《生命时报》专访三位肝病领域权威专家,请他们讲述自己的护肝经验,大家可以作为参考。
庄辉:我从来不喝酒
年逾80岁的庄辉教授,怎么看也不像这个年纪的人。虽然他个子不高,说话声音很温和,但却从骨子里透出一种精气神。谈起护肝这个话题,庄辉院士笑了:“肝的确是要从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来‘养’的。”大家都知道喝酒伤肝,要保护肝脏,限酒是第一位的。
研究表明,每天喝进去的酒精大于50克就会引起酒精性肝损害,这个量折合成50度的白酒是2两,13度的葡萄酒为半斤,普通啤酒则为2瓶。专家认为,人的身体承受能力是有个体差异的,也就是说,对一个人“安全”的量,对另一个人就可能“不安全”。
“因此我从来不喝酒,家里人也都没有喝酒的习惯。我觉得,现在社会上大吃大喝的风气不好,很多人甚至把喝酒当成一种社会技能,好像不会喝酒就没本事。”
这些年来,庄辉院士除了控制饮酒,另一项严格控制的,就是体重。“肥胖带来的一大危害就是脂肪肝。因此,控制饮食和锻炼身体很重要。我的体重一直很标准。
庄辉院士从事的是病毒学研究,他告诉记者,目前除了甲肝、乙肝,丙肝、丁肝、戊肝都没有疫苗,还在研究之中。丁肝必须依赖乙肝生存,所以预防了乙肝就预防了丁肝。“丙肝是通过血液传播的,所以我从来不去洗脚店洗脚,也不在街头个体摆摊处理发,而是去正规理发馆理发,并且我只理发,不刮脸,因为理发馆很难做到器具的彻底消毒。
贾继东:吃药慎之又慎
贾继东教授与庄辉院士一样,基本不喝酒。同时,他还坚决远离烟草,“吸烟除了伤肺、伤心,也伤肝。”
另外,贾继东教授认为,严格地讲,任何药物对肝脏都有损害。其中对肝脏损害较大的有抗结核药、肿瘤药、抗生素等。
需要强调的是,药物肝损害有很大的个体差异,谁也不知道自己对哪种药“过敏”,因此应该尽量少吃药。“我平时感冒了,症状实在很重,会吃点解热镇痛药,只有出现了明确的细菌感染,才会吃抗生素。吃药必须慎之又慎。”
侯金林:打疫苗很关键
侯金林教授,主要从事的是病毒性肝炎的诊治工作。今年50多岁的侯教授在谈到自己的护肝心得时说:“病毒性肝炎是最常见的肝脏疾病,尤其是我们这些临床医生,天天和疾病打交道,接触病毒的机会多,因此打乙肝疫苗是非常必要的。同时,我们科的医生护士还会检查甲肝抗体,没有抗体的还要打甲肝疫苗。”
除了解毒外,肝脏更是消化系统里最大的消化腺,饮食对肝脏的作用自然也很重要。谈到自己的饮食习惯时,侯金林教授说:“我的饮食习惯有两条:八分饱和均衡饮食。这样就能少给肝脏增加负担。”
“我们医院附近有广州著名的白云山,周末我会和同事们一起去爬山。我们早晨七点集合,快中午时返回,白云山海拔三百多米,这个运动量比较适中。秀美的景色,宽阔的空间会给我们一个愉快的心情,心情好了,也对肝脏有好处。”▲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点击获取授权。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生命时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