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谁都不愿当医生……
2016/3/30 生命时报

源源不断的病人在诊室外等待,不敢喝水怕上厕所耽误时间;连着几台手术,一站就是7、8个小时,下了手术台才感到浑身乏力;为了挤时间看诊而狼吞虎咽,面前多半是各种速食盒饭;24小时不敢关手机,接到紧急电话就赶回医院……这就是医生的日常生活,而这些,还远不止他们承受的重量。
你印象中的医生是什么样子的?荧幕上的医生形象深入人心。

韩剧中宋慧乔扮演的医生,出急诊时也是美美的

美剧中豪斯医生神探般的观察力,让福尔摩斯甘拜下风

国产剧中的产科医生不光治病救人,还能解决家庭纠纷

美剧中实习医生们的小憩时光
现实远没有艺术唯美,却比虚构的世界有更多震撼。他们不是电视里的“高大上”医生,而是真实存在于你身边的,那个也许字迹潦草、也许不苟言笑的“接地气”大夫。

怀孕6个月的外科医生在连着做完2台手术后睡在手术室外

重症监护室内,一位年轻医生和衣而卧,随时应对患者病情变化

患者需紧急气管切开,医护人员拿出瞳孔笔“自制”无影灯

抢救术中房颤患者,医生衣服被汗水浸透
大概很少有人知道3月30日是“国际医生节”,所以每年它都过得有点冷清。没有大规模的报道,没有大型庆祝活动,只有奋战在一线的医生们,用汗水表达对自己职业的尊重。

医生是生命的守护者,他们透支自己的健康,为患者撑起保护伞。不论医患关系有多紧张,不管医闹有多恶劣,他们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不论患者是小病小灾,还是重症急诊,他们都倾尽全力救死扶伤。
褪去身上的白大褂,他们和我们一样,是最普通的老百姓。而穿上这身天使的外衣,他们是敢于和死神夺命的勇士,是我们最敬佩的人!
2013年两会期间,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递交的提案之一,就是国家应设立“医生日”。他的理由是,中国只有两个职业有德,一个是师德,一个是医德。
“教师节”设立了快30年,社会上尊师重教的氛围已经形成;如果设立“医生日”,一方面会让全社会形成对这个职业的尊重,让优秀的人才更愿意留在这里,另一方面能让医生对“医德”有更多的思考。
的确,虽然职业无贵贱,但谁都看得出来,医疗需求急剧增长,医患矛盾却日益尖锐的今天,“医生日”的存在,无疑比“记者节”、“护士节”、“教师节”具有紧迫性。
上海《劳动报》曾报道,当地急救病人转运量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增加,但短短一年半中,急救医生近半流失,导致急救电话打来,120已到了无车可派、无医生可派的地步。
流失严重的还有儿科医生。目前儿科医生缺口超过20万,儿童医院看病难已经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
著名医改专家李玲和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陈育德曾说,国家每年培养约60万医学生,但实际穿上白大褂的,只有10万人,其余50万,全部转行流失。流失的原因是什么?从近年来频发的“伤医事件”中可见一斑。
社会对“医生”这个行业缺少尊重,体制的弊端让他们承受着生命难以承受之“重”:论收入,他们顶着博士、硕士的精英头衔,却拿不到与之相匹配的精英工资;论地位,部分患者对他们缺少信任,认为他们可打可杀;论工作环境,有报道说一个专家门诊一上午挂出去200个号,到次日凌晨2点才看完;论个人健康,有调查显示,南京市属医院医护人员的基本健康率仅为35.86%;论职业认同感,近八成医生不想自己的子女从事医疗行业……
2010年的七八月份,广东高考招生曾出现过15所医科院校中10所“断档”的情况,包括北京协和医院在内。
该校计划在广东招10名学生,但只有4人投档。
今年的高校招生也即将开始,不知医学院是否还会遭到这样的冷遇。假如大家都不愿当医生,最先受损失的,无疑是患者,看病难将变本加厉;在疾病的痛苦中,他们将承受更长时间的煎熬。
那些仍愿意坚守的医生,将更加呕心沥血、步履维艰。中国的整体医疗水平将难以提高,社会稳定性受到影响。
这样的局面,谁也不愿意看到。但愿“假如”永远停留在“假如”。“医生日”或“医生节”的设立,也许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但可以引发一种思考:我们是否给予了医生足够的尊重?
医生不是万能的,他们也会手足无措,他们也会在两难选择中孤注一掷,他们也会因无法挽救生命而痛哭流涕。医生也是伟大的,他们竭尽所能挽救生命,也经常累到筋疲力尽。
今天,让我们共同祝愿对身边的白衣天使说上一句“节日快乐”。这份祝福不会随着零点钟声敲响而消散,愿接下来的每一天,都是医生节……▲

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被病痛折磨的经历,在你最不舒服的时候,是哪位医生向你伸出了援手?
在评论区留言,和生命君分享你“最想感谢的一位医生”,并为TA送上节日祝福,期待你和那位医生的精彩故事。
本期编辑:张原 生命时报特约记者:张静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点击获取授权。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生命时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