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离世,他们或许希望这么与你告别
2016/5/16 生命时报

    

    


     如果说世界上最不愿意被谈起的事情,想必就是“死亡”,所有人都会面对,但所有人都讳莫如深。

     这两天,一档轻松欢乐的说话达人秀《奇葩说》,重新将生死观这个沉重的话题抛向了大众。面对罹患绝症的亲友,我该不该鼓励TA撑下去?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死亡是不吉利的事,所以很少有人讨论它,正视它。直到有一天死亡突然降临,打的我们措手不及泪流满面,那个时候,或许我们会后悔,早该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当亲人身患绝症,比起一味地挽留,我们应该尊重他们选择自己生命的权利。

    

     亲人之间的缘分,就是看着对方的背影渐行渐远,我们所能做的是用充满爱意的目光送别他们的背影。

    

    

     身患绝症的亲人想要放弃生命,可能是他们的身体已被病痛折磨到了极致。

    

     我们总是有太多的面子、规矩,这些形式化的东西往往阻挡了真心的表达。何不都坦然一点,知道可能明天就不会再见了,那就不要再假装用“肯定会好起来的”这样的话来搪塞。

    

     一位乐观的女舞蹈家曾说,“人生是一场party,我要先走了,但我希望你们继续快乐的玩,而不是为了我要停下音乐、收起笑容、穿上外套严肃地送我。”

    

     马东回忆起父亲马季时说,因为父亲突然离世,在他临终前没能见上最后一面,这份心中的遗憾直到三年后才渐渐放下。

    

     其实,我们和亲人的关系正如这段动人的小诗:你是那颗星星,我是你旁边的这颗星,我的整个轨迹被你影响。即使有一天这颗星星熄灭了,它变成了暗物质,它变成了看不见的东西,它依然在影响着我的轨迹,你的出现永远改变着我的星轨,无论你在哪里。

    

    

    

     对于绝症病人来说,什么才是真正的关爱? 一个人的生死,他自己有没有权利决定?谁又有权利决定?

     就像《奇葩说》里辩手们的辩论,正反两方都在试图努力去理解临终病人真正的心理活动。但其实这其中最大的意义,不是辩论上的输赢,而是活着的人们终于开始勇敢地直视死亡的“目光”,并由此产生深刻的思考。

     我们为什么不愿谈论死亡?

     我们都要面对死亡,可为什么告别变得这么难?蔡康永说,因为我们不太喜欢练习这件事,明明知道每一个人都会死,但我们一聊到死亡的时候整个人都会错乱。

    

    

     我们为什么不愿谈论“死亡”? “选择与尊严”公益网站创办人罗点点说,一方面因为中国是个“好生恶死”的民族,连孔子都说“不知生焉知死”,不愿和他的弟子谈论死。这是传统生产力低下的社会,对死亡没有理性了解时的观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每个人自我意识的觉醒,作为生命的最后一个部分———死亡的质量也会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重视。

     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关于死亡的教育还是太少。

     作为一名曾经的医生,罗点点说:“医生受到的医疗教育都是‘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抢救到底’。‘到底’,说白了就是抢救‘到死’。可每当我看到临床抢救也会给病人带来很大痛苦时,就会非常纠结,会有疑问:作为医生应该帮助病人,为什么帮助不了?那个时候,我们并不知道答案。老师除了教我们如何抢救病人外,并没有教给我们怎么让临终的病人更好地死。”

     的确,因为我们骨子里避谈死亡的“文化基因”也好,还是本能地害怕、恐惧也罢,我们变得如此不擅长面对这堂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必修课。

     “读懂”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一位网友分享了面对亲人死亡的经历,也许你我将来也会遇到:

    

     “很多时候,最后时刻的亲人和病人之间的沟通并不是两个理性人的沟通,疾病和死亡让双方都变成了全世界最敏感的人。比如下班晚陪床来晚了,病人就会觉得是不是嫌我麻烦不想来了?在病房里接了个电话,病人就会觉得是我耽误了你的工作?如果没有精力照顾把病人送进疗养院或者请护工,病人会不会认为自己被抛弃了?

     疾病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能够磨光所有的理性。久病的老人试探子女是否重视她,疲惫的子女家财耗尽身背债务也不敢放弃治疗,生怕父母或者外人说他不孝。

     在真实的人生中,没有人敢不鼓励一个病人撑下去,甚至都不敢流露出一点点放弃的情绪,因为这个社会的道德标准不允许。”

     社会道德不允许我们“放弃”的原因,源于大家对死亡的恐惧。

     其实,死亡不是生命的“反面”,而是生的要素。正是由于“死亡”的约束,生命才变得有限,人生中的一切取舍、抉择才变得珍贵,只有这样的生命才值得珍惜,才有价值。

     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必须以对死亡的认识为前提。

     人只有对死亡形成正确认知,直视死亡、征服死亡恐惧,才能发现死亡具有的正面价值。

     揭开死亡的神秘面纱,使死亡成为一面可以反照生命的镜子,使人更欣然地接受死亡乃是生命的一部分。

     理性而豁达的生死观念,大概如印度诗人泰戈尔所说“生如夏花之烂漫,死如秋叶之静美”。

     知易行难,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乔布斯却用死亡张满了生命的风帆。

     乔布斯的箴言:“记住你将死亡”

     如果明天就是你生命中最后一天,你是选择等待命运的审判,还是用最后的时间活出精彩?

    

     也许你曾经思考过这个问题,也能理性面对“如果生命只剩一天”的假设,但真等这一天来临,你还会坦然待之吗?

     乔布斯选择了“向死而生”。

     乔布斯去世以后,他2005年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开始广为流传。那个演讲,是在他与死神刚打了个照面之后发表的,是他面对死亡的心声。

     2004年,他被诊断罹患胰腺癌,并且一度被宣判只剩下半年的生命。乔布斯在演讲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故事,他自己称为“关于死亡的故事”。

     这个故事并非是从罹患癌症开始的,开始的时间要早得多:“当我17岁时,读到了一句话:‘如果你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中最后一天去生活的话,那么有一天你会发现你是正确的’。”

     此后他每天都会用这句话来检视自己的生活,截至发表演讲的2005年,乔布斯“向死而生”已然有33个年头,是死亡张满了他生命的风帆。

     乔布斯在演讲中说道:

     “‘记住你将死亡’是我一生中遇到的最重要箴言。它帮我指明了生命中重要的选择。因为几乎所有的事情,包括所有的荣誉、所有的骄傲、所有对难堪和失败的恐惧,这些在死亡面前都会消失。

     我看到的是留下的真正重要的东西。‘记住你将死亡’,这是我所知道的能避免患得患失之陷阱的最好办法。你已经赤条条一无牵挂了,再没有理由不去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乔布斯从“记住你将死亡”中获得的,是一份听从自己内心的从容不迫,从容是因为内心充盈饱满,不迫是因为逃离了身陷陷阱的种种焦虑。

     “向死而生”给乔布斯带来的是一片开阔地,而不是狭隘逼仄的“紧迫感”。

     乔布斯的一生短暂而精彩,因为“记住你将死亡”这句箴言,他把握了住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所以他的人生不遗憾。

     反观现实中的很多人,因为对死亡讳莫如深,生前只字不提身后事。乐生恶死虽是人之常情,但若生前只字不提身后之事,最终自己遗憾而去,也给家人留下很多痛苦。所以,跟老人谈谈身后事非常必要。

     找个时间,和老人谈谈身后事

     尽管“死亡”对很多老人来说是个晦气的话题,唯恐避之不及,但和晚辈聊聊身后事,有利于双方了解彼此的想法,避免留下遗憾,尤其是对那些处于疾病晚期的老人。

    

     一方面,聊聊身后事能让老人自己选择是否在人生终点接受没有必要的治疗,延续没有意识的生命;另一方面,讨论身后事是个正视死亡的过程,老人懂得用平和的心态看待生死,反而利于身心健康。

    

     身后事,说清三个方面

     一是如何离开,离世前,是否还有未能完成的心愿,想见谁,去哪里;离世时,想在家中还是医院。

     二是留下什么,后者包括离世后,穿什么样的寿衣、选多大的墓地、想要怎样的送别仪式、遗产如何分配等。这个部分很重要,每位老人都是一部宝贵的历史,整理、记录他们的故事,更值得后人珍藏。

     第三是在医疗束手无策时,是否接受“姑息治疗”。也就是拒绝不必要治疗,因为有些终末期手术本身就是伤害。部分子女认为主动治疗才是尽孝,这是一种错误观念。

    

     故事是最好的开场白

     和老人聊身后事,要基于平时多和他们聊天的基础上,不能太过突然。老人既有观念早已形成,很难改变,不能强求他们接受某些观念。

     当下这代老人,和祖国一起成长,经历过很多磨难,他们独一无二的记忆是我们讨论身后事最好的开场白。

     不妨找个老人最信任或疼爱的亲人来和他们聊天,可以这么说:“爸爸,您是我们最尊敬的人,您辛辛苦苦地拉扯我们几个孩子长大,还为社会做出很多贡献。希望您多跟我们讲讲您的故事,这是家里最珍贵的财富。”

     聊天中,晚辈可以多些追问,比如“您说的这位好友现在在哪,您想见一见吗?”“您说的那个地方具体在哪,要不改天我们一起去看看?”最后,见缝插针地问问老人:“说到这,您百年后,有没有什么事需要我们帮您做?”循序渐进,慢慢引导老人说出自己的想法。

    

     殡葬方式尊重老人的心愿

     如想和老人聊聊殡葬方式,不妨婉转一些,比如,“您觉得树葬好不好,骨灰撒在树下,就像埋下新的生命,未来长成参天大树。”如老人主动提及殡葬方式,晚辈最好尽量满足。

     和老人谈论墓地的选择,首先需要了解他们的心愿,比如想要“落叶归根”回到祖籍,还是留在当地;想和亲人葬在一起,还是独自下葬等。其次,需要安抚老人,晚辈一定尽量满足他们的想法,让老人放心。

    

     生前立遗嘱,处理好身后财产

     老人在生前立下遗嘱,能起到固定证据的作用,从而避免身后发生遗产纠纷。

     老人如立口头遗嘱,最好录像或录音,并邀请两位与财产分割无关的见证人(比如律师、街道工作人员、邻居)作证。

     书面遗嘱由老人自行书写,并在写好后自行或委托他人保管。如老人先后写过多份遗嘱,则以日期最近的一份为准,因此遗嘱必须写清日期。

     公证遗嘱法律效力最高,但办理手续相对复杂,收费也相对较高,有的公证处可能要求老人到医院开具“具备完全行为能力”的证明。

     目前,还有一种遗嘱确立、保存的形式———中华遗嘱库。中华遗嘱库是一种特殊的书面遗嘱形式,以托管形式为参与人保存遗嘱,性价比很高,且对六十周岁以上老人免费,比较适合愿意立遗嘱的老人。

     相关链接:

     如果有一天,最亲的人离开了你……

    

     耶鲁大学哲学教授谢利·卡根说,对死亡的正确反应不是恐惧,不是愤怒,而是感激,感激我们可以拥有生命……(点击图文,查看全文)

     一位护士揭秘千人遗憾:临终前最后悔的25件事

    

     生命是一段旅程,当你即将抵达终点,回首看来时的路,你也许走得太快而忘记了两边的风景,也许走得太慢而跟不上亲友的脚步,也许走进了岔路兜兜转转……如果给你一次重来的机会,你想要怎样拥有无憾的人生?(点击图文,查看全文)

    

     最后,生命君送上一首小诗,希望所有人都能坦然、平静、勇敢地面对死亡……

    

     据说,每个人都会死去三次:

     第一次,他停止了呼吸,意识消失,不再有思考的能力,这是生物学上的死亡。

     第二次,是在他下葬的时候,人们来参加葬礼,活着的世界上不再有他的位置。

     第三次,是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他的人把他忘掉的时候,到这个时候,才能说他真正的死去了,永远的死去了。

    

     编辑:刘星酉 张杰 绘画:靳丰华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点击获取授权。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生命时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