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历暴雨“大考”,请一定收好这份雨天生存指南
2016/7/5 生命时报

近日,我国南方部分地区连降暴雨,
各地的场景是这样的,

这样的,

还有这样的,

你可能舒服的在办公室中工作,
而南方的同胞们,
却处在水深之中(没有火热)……
中央气象台7月5日18时继续发布暴雨蓝色预警:
预计5日20时至6日20时,安徽中部、江苏中部偏南地区、湖北中东部和南部、湖南北部、河南东南部等地有大雨或暴雨。上述地区局地并伴有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最大小时雨强60~100毫米。
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在雨季频频经受暴雨的考验,城市内涝时有发生。
这不得不让我们不反思,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城市一遇暴雨就“看海”?如果再遇特大暴雨,各部门该如何应对?我们又该怎么做?《生命时报》专访权威专家为经受暴雨“蹂躏”的城市支招。
受访专家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灾害与环境研究中心总工程师 刘树坤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与工程专业院副院长 孔彦鸿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程晓陶
国家气候中心副研究员 叶殿秀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 李迪华
三大问题,值得国人思考

“我带上你,你带上船,你一定要带上船啊,因为车开不过去!”暴雨来袭,让这条段子在网上流传开来。随着雨水的不断肆虐,城市道路变成了汪洋,汽车驶过就像快艇一样掀起滚滚水浪,武汉汉口水位达警戒线、安徽多处堤坝决口……
同样的情景曾在中国的多个城市上演,武汉、长沙、广州、南京、合肥等地的居民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影响。
救援人员夜以继日的施救,普通百姓不求回报的互助,都让我们为之动容。但是,在城市“水患”中我们又有怎样的反思?
1
预警机制仍需完善

2012年的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事件,令不少人记忆犹新。
当时,北京市共发布6个气象灾害预警,从蓝色预警一步步提高到橙色预警。有不少市民通过手机报、广播、电视、网络等,得知将有大到暴雨的信息,而取消了安排好的活动在家避雨,但大部分市民表示并不知情。
事实上,预警信号的发布有严格标准,暴雨橙色预警的含义是“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按此标准,不可能提前很长时间就发布暴雨橙色预警。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灾害与环境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刘树坤认为,气象部门在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时,不应仅发布颜色,还应具体说明风险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例如暴雨后哪里会积水,大致有多深,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指导性。
2排水系统相对滞后

事实上,“水患”已成为困扰北京、南京、武汉等各大城市的共同难题。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程晓陶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排水系统建设跟不上,也是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困境,这一方面是城市扩张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城市规划密切相关。
欧洲城镇化历程长,人口城市化率从20%上升到40%,英国花了120年,而我国只花了22年。欧洲一些国家在开发一块区域前,一定要先把地下排水系统建好,他们要求先建一个‘共同沟’,将所有管线做统一建设规划,涵盖污水、雨水、供水、通信等。
如果是泥土,60%—80%的降水能渗透到地下,不会产生流水,但城市化后变成了水泥地,泥土被硬化,80%甚至更多的降水变成流水,成了排水管的不可承受之重。
专家建议,对于已建成的城区,除加强排水系统建设外,还应该考虑综合性的措施,比如说雨水蓄滞、雨水渗透。那些新城区一定要把地下设施先建起来,避免再走“先地上后地下”的老路。
3百姓安全意识需提高

国家气候中心副研究员叶殿秀表示,“气象预警包括台风、暴雨、高温、干旱等,老百姓一定要养成关注气象变化的习惯。目前,国家层面上对于气象知识的普及度还不够,老百姓应将简单的气象知识当做常识主动学习。”
除关注天气预报外,大家也应学会正确的自救方法。
在面对积水时,大家应注意观察立交桥柱体上的水位刻度,以便判断积水深度,如水位很高,切记抱着侥幸心理,冲进积水里。
如车子不幸被淹,也应保持冷静,切忌为防止车内进水而马上关上车门和车窗。值得一提的是,还应在车内尽量准备急救箱、应急食物、工具箱,以便不时之需。
“海绵城市”,能让夏天不再看海

钢筋水泥,阻断城市的呼吸
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统计,2012~2014年,平均每年有100多个城市受到外洪内涝的威胁;2008~2010年,62%的城市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内涝。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与工程专业院副院长孔彦鸿告诉《生命时报》记者,现在城市内涝多发的现象很严重,主要是因为城市发展太快,“发达国家用100多年时间完成城镇化50%过程,我们只用了30多年时间。”
建设时,城市盲目追求一马平川,往往会填湖平壑,地面大量硬化,钢筋水泥过多地替代了能够涵养水源的林地、草地、池塘等,裸露的土地已成为稀缺资源,自然水循环就被切断了,导致城市无法“自由呼吸”。
每逢大雨,雨水直接落到硬化地面,快速形成径流,只能单一地通过下水道、排水河道、泵站等“灰色”排水管网集中快排,一旦发生强降雨,就会出现多少管道都不够用的情况。
另外,在城市快速扩张的国策和过程中重地上轻地下,对原有排水系统考虑不够仅有的绿地更多地考虑美观,没有协同承担蓄滞雨水的作用,这些都是城市建设中没有尊重自然规律的硬伤。
“海绵城市”是发展趋势
那么,如何告别“晴天就旱、下雨就涝”的问题?近年来,“海绵城市”这个概念浮出水面。
海绵城市是说让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缓解城市内涝,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
干旱缺水时再将蓄存的水“释放”加以利用,缓解城市缺水现状,让城市逐渐回归自然的水文循环;
它还可以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减少城市热岛效应等,是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基础。
如何让城市变成“海绵”
专家提出,洪水是一个自然现象,不可能完全避免,我们只能想方设法降低其发生的风险,并尽可能地减少它所带来的危害,尤其要避免人员伤亡。海绵城市就是方法之一。
河、湖、池塘、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吸水的屋顶,都可以成为城市中的“海绵体”。雨水先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剩余部分再通过管网外排,两者相结合,能很好地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
城市中的地下停车场、体育馆、广场、操场、公园、湖泊,经过规划都可以成为很好的海绵体,城市规划与建设应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把这些场所作为蓄洪设施,在应急时通过暂时牺牲这些场所保护整个城市的安全和生命安全。
此外,城市道路、广场采用透水路面,城市绿地充分下沉,让屋顶都绿起来,将小区的景观水体作为调蓄、净化与利用雨水的综合设施等,都是让城市变成“海绵”的方法。
雨天出行,揣好这份安全指南

北京急救中心副主任医师温新华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在这样极端的恶劣天气中,存在很多安全和健康隐患,市民应以防范为主,尽量避免外出。
在这种恶劣天气下,120实施急救也十分困难。如果一定要外出,应注意以下出行事项:
行人步行
雷雨闪电时,不要拨打、接听电话,最好关机。
不要在高大独立的大树下避雨,至少离大树5米外。
不要接近一切电力设施,如高压电线、变压电器等。
暴雨可导致井盖冲开及路段塌陷市民应注意观察,或寻找一个木棍探路,小心前行。
行走时要与高层建筑保持一定距离,避开高层建筑施工现场,避开广告牌、玻璃、花盆等可能的高处坠落物。
骑车出行
在立交桥处应远离深水,远离车辆,不要穿行于汽车间,选择地势较高处安全慢行。
骑车人不要被雨衣遮挡视线以及影响听力,要注意观察路况。
路况不佳时,最好推车步行。
驾车出行
要尽量避开容易积水的路段,路遇较深积水路段,不要强行通过。
汽车专家提醒,暴雨中行车的核心是控制车速,一要低速驶入水中,二要匀速过水域,三要稳住油门,一气通过。
遇特大暴雨时,千万不要冒险行驶,应选择较高安全地带停车。
一旦车进入深水,应立即开门下车,以防溺水。打雷时,要关好门窗,不要将头、手伸出窗外。
如果车子不小心进水熄火后,千万不能再启动,否则发动机将“报销”,且保险公司可能不予理赔。
地势低洼的居民住宅区
可因地制宜砌围墙或在门口放置挡水板。
一旦室外积水漫进屋内,应及时切断电源,防止积水带电触电伤人。
如果房子年久失修或是土坯房,一定要出去,不能呆在屋里。面临泥石流等危险地方,市民应在危险彻底过去后再回家,不要马上回家。
暴雨过后,进水的房屋要及时通风,让室内保持干燥,并对被水淹过的房屋进行消毒处理,并采取相应的防蚊、防蝇措施。▲(生命时报记者 江大红 王月 李洋 张彤 李迪)
编辑:徐振羽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点击获取版权。
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
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
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
请你相信原创的力量
健康路上,我们愿意陪你一起认真走下去。
人民日报主管 环球时报主办
微信ID:lt0385
商务合作:(010)65363768
内容合作:(010)65363791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生命时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