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个器官最容易被“秋燥”所伤
2016/9/6 生命时报

    

     九月之后,天气渐凉,“秋燥”接踵而来。鼻子、咽喉和耳朵作为人体的“感受器”,相对更容易为“秋燥”所伤。《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采访专家,为你一一指出耳鼻喉易患的疾病,并传授保养技巧。

     受访专家:广东省中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广东省名中医 李云英

    

     秋季出现过敏性鼻炎、咽喉肿痛、耳鸣等耳鼻喉症状,一方面是因为秋季由热转凉,空气干燥、风速大、温差明显;另一方面,秋季是许多草本植物的传粉时节,空气中漂浮着大量的粉絮,容易诱发过敏性病症。如果机体无法抵抗这些“外邪”,就会导致不适。

     鼻易发过敏性鼻炎

     中医认为,秋季发作的过敏性鼻炎主要是由于肺脾气虚、腠理疏松,风寒之邪乘虚侵入,导致肺失宣降、津液凝滞所致,进而出现鼻塞、流清涕等症状。中医在治疗上通常以补肺、脾、肾为主,达到增强机体抵抗力、祛风散寒的目的。

    

     日常护理也是缓解过敏性鼻炎的主要方法,不妨一试:

     1冷水洗脸

     打一盆冷水,深憋一口气,将鼻子浸入冷水中,停留5秒钟后离开水面,重复2~3次。冷水洗脸可使鼻部血管收缩,有助缓解鼻堵症状。

     2清洗鼻腔

     手捧清水或盐水(食盐和水的比例为1:100),轻吸入鼻腔后憋气,停一会儿再使之流出,重复3~5次。洗鼻可增强鼻腔的耐寒能力,同时滋润和清洁鼻腔黏膜。

     3做鼻操

     用拇指和食指掐住鼻梁,上下揉搓;或按压鼻翼两侧的迎香穴,可改善鼻黏膜血液循环,缓解鼻部不适。

    

     喉易发慢性咽炎

     “燥”作为秋季最主要的气候特点,对慢性咽喉炎的诱发扮演着重要角色。

     燥邪伤津,使人鼻干咽燥,从而使呼吸道黏膜上皮纤毛运动紊乱、功能失调,人体防御能力下降,抵抗力减退,给病原微生物提供可乘之机。这就是为什么一到秋天,不少人会觉得咽喉干燥发痒,好像总有什么东西堵着似的,不时还有呛咳或少量痰液。吸烟的人、用嗓过度者及老人、小孩都是易感人群。

    

     专家支招秋季做好咽喉护理:

     1使用加湿器

     让居室内保持一定的湿度,对咽部黏膜、皮肤、毛发有一定的滋润作用。

     2适当补充水分

     用罗汉果泡茶或饮用蜂蜜水都是不错的选择。

     3避免饮食辛辣

     宜多吃甘润清淡的食物,如梨、山楂、黄瓜、藕等果蔬,以滋阴保津;麦冬、太子参和西洋参煮粥煲汤也可起到润燥作用。

    

     耳警惕耳部神经病变

     “秋季冷热交替明显,容易出现血液循环不畅,一旦到达耳部,还会导致耳部神经的病变,轻则出现耳鸣、眩晕,重则诱发突发性耳聋。”李云英提醒,老人、慢性病患者尤其要注意。

    

     季节交替时,这样保护耳部健康:

     1注意保暖

     深秋季节早晚温差较大,出门最好带上丝巾或帽子,护好头颈,重视保暖。

     2适当用食疗方

     平时也可在家用三七、黄芪或党参煲粥或汤,活血化瘀效果明显。

    

     李云英强调,耳、鼻、咽喉3个器官,彼此相通,任何一个部位发生病变都会相互影响。如果出现反复咳嗽、鼻塞、气喘,应及时就医。

     谈到李云英主任自己的耳鼻喉养护经验,虽然普通,却很实用。例如平时多喝水,常吃润肺的水果;注意头颈部位的保暖;空气质量差、大风天出门时,注意佩戴口罩;劳逸结合,尽量不熬夜,因为休息不好会使免疫力明显下降,导致易感外邪。同时还要加强运动,增强机体抵抗力。▲(生命时报记者 单祺雯)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生命时报公众号矩阵

     ▼

     据说,眼疾手快的,都一键关注了

    

     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

     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

     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

     请你相信原创的力量

     健康路上,我们愿意陪你一起认真走下去

     人民日报主管 环球时报主办

     微信ID:LT0385

     合作垂询

     010-65363786

     010-65363768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生命时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