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孩子背后的父母
2015/8/21 品读时刻

    

    点击"品读时刻"免费订阅


    

     文/聂学剑

     打的去车站,司机是位健谈的人。看公示服务资格的小卡卡,居然发现他才38岁,打量一眼,怎么看也有48岁呀。是不是登记有误呢?问他,他和善地笑,坚定不移地盯着前方的红灯,淡淡地回答:“还有人说我58岁呢。其实,年龄没错,我显得面老吧。”

     于是,刨根问底他的生存史。的哥说他是安徽定远县人,姐弟五人,自己是老二。二十年前,他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他考上了师大。大二暑假,老三也考上了,是清华。面临的窘境是,这个家东拼西借只能供一个孩子上大学。于是,他选择了辍学,成全了老三的清华梦。

     老三后来呢,他有没有帮助你?的哥微微笑,老三留在了北京,在一个国家保密单位工作,因此很少跟家人联系。现在,他还有弟弟、妹妹读大学。

     你在这个城市快二十年了吧?是啊。他有些感慨,不停地换档。现在开出租车是给人家打工,中午十二点以前他开,此后由姐夫接着再开十二个小时。那你在这里安家了吗?去年刚买了房子,不过只付了百分之二十的首付。那你孩子上几年级了?在我的潜意识里,有些担心他会找不到老婆。他说,孩子今年才十岁,刚读高中一年级。爱人也给人家打工。

     我以为自己听错了。十岁读高一啊?是。他简短的答。出车回来,由我教他念完小学,后来直接上了初中。那他现在哪所中学读书呢?我想证实一下有没有这个天才学生。他又简短地说出了一个重点中学的名字。我对他的孩子产生了兴趣。他介绍说,这孩子很早就懂事,中午一个人弄饭吃。常常弄得连头发上也沾着面条,看到孩子花猫似的小脏脸,夫妻俩都忍不住想哭。但是,孩子很勤奋,只是性格太内向了。又是红灯,他别过脸去看着窗外,我猛然发现他的眼圈红红的,眼角分明还有泪光。那一刻,我确信他说的这一切。

     的哥说他小时候被过继到舅舅家。后来,舅妈有了孩子,就对他冷淡起来。回到家里,姐弟间就他显得生分。又谈起姐夫。他说,他辍学后来到省城。姐姐和姐夫也过来了。他们相依为命。日子刚有些安定,姐夫家却接二连三地出事。姐夫的嫂子患上血癌,弟弟是原发性肝癌,老母亲查出乳腺癌,一年内嫂子和弟弟先后去世。姐夫真的受不了,他弟弟死时才三十多岁呀。有一天轮到姐夫接班,打手机怎么都没人接听,他的心里慌慌的,赶紧开车去姐夫家,幸亏及时抢救,吞了整瓶安眠药的姐夫才算拣回一条命。

     送到车站,我说想不想宣传一下这个优秀的孩子呢,我有很多朋友做记者。他笑了一下,婉拒了。他的车又消失在喧嚣的都市里。

     我想起刚刚分别的一个朋友。她的丈夫是位大学教师,十几年前因触电不幸遇难。那时,孩子才两、三岁的样子。她从此一直没再嫁人。她是一个极其时尚爱美的女人,为了保持身材,居然每天只吃一顿午餐。她很有本事。这些年,她做生意挣了几百万。不过,她最值得骄傲的是,全力供养儿子念完硕士,并留校任教。像这样一个女人,我想一定是有许多故事的。作为朋友,不问也罢。

     前天我们外出开会归来,刚下飞机,她忽然接到妹妹的电话,说是妈妈去世了。我们很震惊,都争先恐后地安慰她。她说她要连夜赶回去。收拾行装的时候,我们也手忙脚乱地帮她。这时候,她解释说,刚才给她打来电话的是小姑,去世的是婆婆。我们再次震惊。在她这样一位女人面前,我们从来没有想到她和已去世多年丈夫的家人还会有什么来往。

     或许她看出了我们的迷茫。她说,丈夫走后,她把公公、婆婆从几百里外的小城接到身边。每个星期,她都会抽空亲自烧了好吃的饭菜送过去,每到换季时节,她会第一个给婆婆买来合身的新衣服。婆婆见到她,都不知该怎么疼她才好,总是要抱她一下。儿子也非常懂事,刚刚又收到他的短信,告诉妈妈他一直守在奶奶的灵前。“我出差之前,婆婆还问我几天才能回来呢。”朋友强颜作笑:“到那个现场,我才会痛痛快快地哭出声来。”我们都不约而同地转过身去,一时无语相对。

     传统的孝和前卫的美在她的身上竟是那么和谐地并存;而在那位的哥身上,生活的磨难好像总是很淡然。这些天,我的心里老是跳跃着他们的影子。应该说,他们都是小人物,演绎的也都是些家长里短的小事。他们都承载着太多的不幸和不公,但是,因为血浓于水的亲情,因为同甘共苦的家人,他们认了。他们保存着自己的理想,他们守护着心中的道德红线,扛起苦难,托起不幸,小心而坚定地默默向前,向前。因为在他们顽强地撑起的一片天下,亲人们才过得安详而宁静。

     我们常说,一位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会有一个伟大的女人。而每一位优秀的孩子背后,总是站着热切注视着他们成长的隐忍的父母。那些问题少年,往往来自问题父母。言传身教,说起来容易,做着难。在负责任父母的示范下,孩子也因此早早地懂事,他们站在孩子的背后,无意间做了孩子无声的榜样。孩子,或许是他们最好的安慰和最大的希望吧。我们常常困惑于如何教育好孩子,其实我们每一个做父母的正是孩子模仿的典范。

    

     (品读时刻专栏作者:聂学剑,独家专稿)

     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来源公众号:品读时刻(ID:pindushike)

    

     [ 品读时刻]

     (微信号:pindushike)

     ? 品质阅读 时光雕刻 ?

    

    

    投稿邮箱:pindushike@qq.com主编鸣君个人微信(QQ)号:

     1400542440/284501749(满)

    

     阅读原文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品读时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