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到,春光俏
2016/3/5 品读时刻

点击"品读时刻"免费订阅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今天惊蛰。“春雷响,万物长”,天空中一声巨响惊醒蛰伏于地底下冬眠的昆虫。惊蛰时节,春光明媚,气候回暖,气候干燥;应减油腻、戒躁怒、解春困,饮食以清淡、补水为主。惊蛰到,沉睡一冬的动物都苏醒了,一起迎接春天的到来吧~

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更是干支历卯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农历每年二月初一前后(公历3月5-6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345°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

田青

惊雷始
惊蛰,古时亦称“启蛰”,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三个节气,惊蛰到,仲春始。《夏小正》曰:“正月启蛰,言发蛰也”。在现今的汉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启蛰”这个名称。

物候桃始华

是月始开

感春阳清新之气而初出

仲春之时,林木茂盛

仓,清也;庚,新也。

惊蛰时期

万物复苏

花儿开

虫儿飞

注意农作

鹰化为鸠:鹰,蛰鸟也,鹞鹯之属;鸠,即今之布谷。

燕归

春雷始,万物长。燕子归。

繁花流水知春到

蛰虫出


油菜花海


一候,桃始华。
惊蛰之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花在此时绽放,翠绿的树干,挂满娇艳欲滴的粉红,像害羞的姑娘,用暖声细语说着“春天快乐”。

二候,仓庚鸣。
惊蛰后五日,“春日载阳,有鸣仓庚。”春风和煦,阳光灿烂,仓庚从一条枝桠跳到另一个,唱着“春来到”。何为仓庚?黄鹂也,是最早感知春意的灵物,最为讨喜。

三候,鹰化为鸠。
再五日,“鹰化为鸠”。鸠即今之布谷。仲春时节,树木茂盛,鹰飞返北方繁殖,只剩下布谷、斑鸠在中原地区飞翔。古人以此比喻万物开始生长。

桃 花

仲春三月,桃花吐妍。花瓣略尖,呈粉红色,在开花的同时,会长出嫩嫩的绿叶。桃花多用来象征爱情,象征娇羞的女子,它如同女子的脸颊,时不时地绯红,有着饱满的生命,以及吹弹可破的丰润。
如同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尽管物是人非,爱的姑娘不在,但桃花依旧朵朵开放,点点的念想,更是烘托出世事无常,无限的感慨不如早点行动,抱得美人。

然而,桃花的花期很短,被古人称为“短命花”。悲情女主林黛玉的《桃花行》正是以命薄的桃花自喻,一句“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写尽了命运的悲凉,也昭示黛玉的夭折之命,泪已干,春已尽,花凋零,人不在。
杏 花

杏花是古老的花木,在中国至少已有二三千年的栽培历史。盛开时的杏花,饱满丰盈,姿态万千。杏花还有变色的特点,从含苞待放时的朵朵鲜艳到凋落时的片片雪白,杏花的变化让你每时去赏玩都有不同的惊喜。
但惊蛰时节,杏花变得惆怅。
如同萧汉杰《菩萨蛮·春雨》写道:
春愁一段来无影,著人似醉昏难醒。
烟雨湿阑干。杏花惊蛰寒。
唾壶敲欲破。绝叫凭谁和。
今夜欠添衣,那人知不知?
“初六日,惊蛰”。烟雨朦胧,杏花初放,却在倒春寒的季节里,瑟瑟发抖。深夜愁绪千万,无人来和。

杏花也有独一无二的品质,犹如梅花的高洁,杏花同样能傲世独立。王安石在《北坡杏花》一诗中曰: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春水微荡漾,杏花绽放,错落的枝节,映在水中,花影婀娜妖娆,占尽春风。纵使像雪花飘落,被轻踏碾压,也不会如尘土般轻贱。在王安石笔下,杏花已然成为春之霸主。


这个习俗来自哪里不得而知。
有一种说法是“惊蛰吃梨”有“离家创业”之意。在明代,山西有一位买卖人,叫渠济,靠着卖梨在祁县有了自己的一方田地,到了雍正年间,渠家的第十四子孙渠百川打算效仿先祖,走西口闯天下,临行前,他的父亲拿出梨子告诫他,要向先祖学习,好好发展光宗耀祖,而这一天正好是惊蛰。渠百川没有辜负父亲的厚望,靠经商发家。后来,想要走西口的人纷纷效仿,在惊蛰这天吃梨,来表示自己想要扬名立万的决心,也是对未来的期许。

惊蛰雷动,蛰虫“惊而出走”,一些害虫出来祸患人间,各地有很多不同的除虫仪式,江浙一带用扫帚扫虫,湖北土家族有“射虫日”,客家人吃“炒虫”,这个“炒虫”不是炒真正的虫子那么恶趣味,而是在热水中煮带皮毛的芋子,或者是炒豆子、炒米谷,以达到驱虫的目的。

人活在世上,难免会运气不好犯小人。
化解小人的绝招就是“打小人”喽。而最合适的日子就是“惊蛰”,又名“白虎开口日”。
冬天的蛇虫鼠蚁在惊蛰日即将苏醒过来,谋害世人,而小人也会在此时惹事生非,言语伤人。所以在惊蛰一天打小人更能驱赶霉运,保全家幸福安康。
香港的湾仔鹅颈桥底是打小人的圣地,每逢惊蛰,这里都是人满为患,排着长队等着打小人。

在古老的中国,流传着在惊蛰日祭白虎的风俗,祈求用白虎的力量镇压蛇虫鼠蚁,以免招来灾祸。也有一说是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到惊蛰这天就会出来吃人。根据五行学说,白虎代表西方,就是我们常说“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白虎是战神、杀伐之神,具有辟邪、祈丰等神力。如果按此来说,那么第一种说法更靠谱一些。
当然不论哪种说法,祭白虎目的都是为自己赶走霉运带来好运。祭拜时,一般是使用小块生猪肉粘上猪血,放入纸老虎口中。


吴承恩《仲春偶书》
吴承恩因《西游记》作者的身份被大家熟知,其实他的书法作品也是值得品味的。只是他的作品留下的不多,仅有一幅字、一扇面、一碑刻。这幅字就是《仲春偶书》,仲春时节,偶有所感,写下这串文字。个别的字有残缺,但并不影响对大意的理解。一句“岁月人间几度圆”道尽悲凉,人间世事圆缺无常,曾几何时我们把酒言笑,如今你身在何方?仲春时节,易伤感呀!


韩滉《五牛图》
惊蛰,忙碌的一年由此开始。在传统的农业社会,春耕必不可少的帮手就是耕牛。立春有打春牛的习俗,到了惊蛰,打过的春牛已经在田地里热火朝天地劳作。
这幅《五牛图》是唐代画家韩滉的作品,是现时存世作品中最早以牛作为题材的纸绢画。在这幅画中,五头牛一字排列,形态各异,或俯首食草,或抬头仰望,或直立呆萌,或回首吐舌,或徐徐前行。每头牛被赋予了不同的个性,活泼的、可爱的、傲娇的、傻白甜的、憨厚的。画家将耕牛的骨骼线条画得十分明朗,表情细致入微,眼神炯炯,如此鲜活,顿感身处田园,泥土的芬芳扑面而来。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便志生。” ——《黄帝内经》
“春雷响,万物长”。
惊蛰节气过后,万物复苏,适合早睡早起,多散步走动,在春光中舒展四肢,呼吸新鲜空气,以顺应春阳萌生的自然规律,使身体顺畅,精神饱满,保持健康。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 《黄帝内经》
冬虫夏草性平,味甘。能补肾壮阳,补肺平喘,止血化痰。有调血补气、健脾补肾、养肺补脑之功效。
随着天气渐暖,惊蛰前后饮食喜温和平淡,主要以“春夏养阳”为原则。多食升发阳气的食物,增强免疫力,提高自身抗病能力非常重要。

《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词》
元·丘处机
春游浩荡,是年年、寒食梨花时节。白锦无纹香烂漫,玉村琼葩堆雪。静夜沈沈,浮光霭霭,冷浸溶溶月。人间天上,烂银霞照通彻。浑似姑射真人,天姿灵秀,意气舒高洁。万化参差谁信道,不与群芳同列。浩气清英,仙材卓荦,下土难分别。瑶台归去,洞天方看清绝。

惊蛰时节,气候干燥,乍暖还寒,不利于喉咙舒适,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故民间有吃梨的习俗。生梨味甘、性寒凉,微酸,汁多,有润肺止咳、生津止渴、滋阴清热的功效。春天肝气旺易伤脾,食生梨以养脾,于人们如自然甘露,去火怡神。
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
- 完 -
*网文转载,「品读时刻」鸣君排版编辑
重要启事:为保持联系,特别设定微信号“jiating-1314”,为本平台备用号。
版权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品 | 读 | 时 | 刻 |
?品质阅读 时光雕刻?
(微信号:pindushike)


投稿邮箱:pindushike@qq.com主编鸣君个人微信(QQ)号:
1400542440/284501749(满)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品读时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