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骏:长达12年的赌约,足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2016/5/28 十点读书

    

    

    

     文:今及棠

     策划:十点读书

     古往今来,人们总是“敬鬼神而远之”,建国之后更是不许动物成精。

     然而,关于魑魅魍魉的传说,却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口耳相传,穿越千年的迷雾。

     痴男怨女化作怪力乱神,用一段段耸人听闻,诉说出开不了口的恩怨情仇,叩响每一扇心怀不安的门。

     也许,世间本无妖魔,鬼神自在人心。而比鬼神更可怕的,便是人心,无论是别人的,还是自己的。

     说到这里,我第一个想到的是斯蒂芬·金。这位殿堂级大师,将惊悚悬疑玩得淋漓尽致。在中国,他有一位资深粉,在他的熏陶下阅字成书,成为了中国第一悬疑作家——蔡骏。

     人生的转折,来自一场“豪赌”

     在遇见“23”之前,蔡骏几乎从未有过成为一名悬疑作家的念头。

     “23”是蔡骏的一位作者网友。当年在榕树下,她与蔡骏的人气不相上下。二人一直保持着联系交流,“23”也会品读蔡骏的文章。

     千禧年到来之际,网络文学刚刚兴起。

     蔡骏在网上发表了很多中短篇小说,2000年时他得了“贝塔斯曼·人民文学新人奖”,作品发表在当代的文学期刊上。

     就在这一年结尾时,蔡骏再次跟“23”在OICQ(QQ的前身)上聊天。这一聊,改变的不止蔡骏一人。

     “23”对他说:“你可以写一些可读性更强的作品。

     蔡骏想起了铃木光司的《午夜凶铃》,或许在未来,自己也会写这样的小说。于是,一言既出,赌约既成。

     第二年春天,长篇悬疑小说《病毒》横空出世,反响强烈。

     蔡骏兑现了赌约,也发现了原来自己更适合悬疑。

     可是,“23”却突然消失了。

     蔡骏四处打听寻找,却一直找不到这个人。他甚至在杂志上、网上发布寻人启事,依旧杳无音信。

     “23”就像蔡骏小说里的人物一样,人间蒸发了。

     12年的时光,足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十二年的距离有多远呢?

     是我们从小学直到高中毕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再延长一倍,是一次生命的轮回。

     2012年秋天,在中国的一个正午,在美国的一个午夜,蔡骏在微博上找到了“23”。

     此刻的“23”早已定居美国,在华盛顿附近的一个小城市大学科研机构里工作多年。

     十二年的分别,十二个小时的时差,十二个时区的距离,一个生命的轮回。在大洋彼岸,这位姑娘在不经意间,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不,也许更多。

     这或许就是蔡骏心中的悬疑,不一定有鬼神,不一定有生死,却潜伏在日常生活里。

     而人,才是最关键的存在。

     越是创作,越是接近难以言说的人心

    

    

     很难想象蔡骏会有灵感枯竭的一天。

     自打识字以来,看书就成了他每天的习惯。小时候看连环画,长大些就看大部头。平时想到什么,就立马往小抄本上记。后来,这些都成为了他的素材来源。

     在邮局工作的那几年,蔡骏家中关于历史和文学方面的藏书量,更是突飞猛进。

     如今的蔡骏依旧保持着好奇心,尽管每天需要处理杂志社的大小事务,看书的习惯却总能持之以恒。

     如果说日积月累的素材是骨架,那么难以揣测的人心,便是文章的灵魂。

     在《地狱变》的创作过程中,总有一丝莫名的恐惧感略过蔡骏的心头,越是创作,越是接近于人心中那些难以言说的东西。生活中细微的情感被他拎了出来,放大在我们的眼皮底下,尤为渗人。

     或许,正如他所言,真正让人怕的绝不是作品,人心才是最大的“悬疑”。

     丢失了青春,那就换个方式找回来

     蔡骏在苏州河边长大,那里有着他儿时的家、读过的学校、工作的地点,青春的记忆,却早已时过境迁。

     对于我们而言,不也如此吗?

     人生来孤独,赤条条来到这世上,无论走多远,搬过多少次家,寻见过多少相似的光景,遇到了多少人,却始终没有一个能替代彼时的时光。再回首时,记忆中的一切面目全非,故乡早已不是故乡。

     在过去的七年里,蔡骏一直在试图寻回那些丢失的青春。然而,剩下的,只有脑子里的一些零碎记忆。正因如此,他便借由文字、影像的支零半爪,通过一个个人、一个个故事,去留住回忆里的吉光片羽。

     于是,《最漫长的那一夜·第2季》便诞生了。

    

     从上海到北京,从喀什到香港,从莫斯科到巴黎,书中的内容有一大半故事,都是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

     正如蔡骏所说:“这里有我的故事,或者,我身边人的,甚至,你们每个人都经历过的故事。”

     局已摆好,接下来,便是期待蔡骏对这个孤独时代的凭吊。

     或许,再来一次赌约,也无妨。

     十点读书 X 蔡骏

     Q: 能说一下,从你一开始进入写作,到现在这前后数年间,个人的变化、体会和认识吗?

     A: 我觉得虽然物质生活改变了很多,写作也确实改变了命运,但是我的本质一直没有变化,人的性格也好,一些习惯也好,包括世界观、价值观,其实一直都没有变化过。我觉得对我来说我挺幸运的,没有变得跟以前完全不一样,这样挺好,不忘初心吧。《最漫长的那一夜》其实很多故事表达的也是这样的一个主题。

     Q: 我感觉您这次的转变,好像渗透了更深邃的东西,我猜想您这两年是不是有过什么特别的经历呢?

     A: 谈不上特别经历,就是在逐渐成长吧,水到渠成的一件事情。因为本来就一直想把悬疑小说和纯文学作一结合,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契机。《最漫长的那一夜》正好让我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契机,通过在自媒体上传播,通过纯文学期刊发表,各方面条件恰好都成熟了。

     Q: 在写作的过程中,您遇到过最大的挑战和瓶颈是什么?

     A: 我的创作风格其实是在不断地变化的,我不断地想要挑战自己。当然很多人的创作是一个模式的,一个模式也有它的好处啊,但是我是希望能够变化。其实,每次变化就是一种很大的挑战,因为有的读者可能喜欢前面的风格,可能不太喜欢后面的风格,但是我觉得我首先为自己而写,所以我宁愿有这样的挑战。这时我觉得我在这个创作中得到了快乐,而且是我的成长体现吧。人总是会越来越成熟的,作品也是一样越来越成熟。

     Q: 我们读者会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在写作时,您会顺应读者的希望而创作吗?还是偏向于按着自己的思路走呢?

     A: 首先我为自己而写,读者虽然说也很重要,但是我会听取他的意见,但是不会按照读者的想法来进行创作,还是尊重自己的想法吧。

     Q: 您以前学过美术、写过诗歌,有没有想过,如果您不是一个作家,会是一个什么角色吗?

     A: 我觉得应该反过来说,因为学过美术、写过诗歌都没有成功,所以成了一个作家,呵。

     Q: 您的成功,也激励着我们千千万万的创作者,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平台。对于他们,您有什么建议吗?《黄片审查员》里,萨德侯爵也是一位网络写手,关于他的死亡,是暗指什么呢?

     A: 这里就只谈谈移动互联网。我小说里写到的这个萨德侯爵,他其实是代表现在社会中的一种孤独感,人的孤独感。因为有了移动互联网,人们能非常方便地获取信息,与人交流,但是也因此丢失了面对面的交流。移动互联网延展了我们的空间,但反而人跟人的距离是越来越远了,而不是越来越近了。萨德侯爵也是这样,他沉浸在他的那个世界里。

     Q: 如果要推荐一位作家和一本书给我们读者,蔡骏老师会推荐哪位作家和哪本书呢?

     A: 能推荐的有很多,这里我就推荐先斯蒂芬·金的《肖申克的救赎》吧。

    

     *本文为十点读书原创,其他公众号若要授权白名单,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十点读书关注微信号:duhaoshu 可评论

     回复“晚安”,十点君送你一张晚安心语,祝好梦

     ↓点击本文底部阅读原文即可进入【十点好物】购买李尚龙特供限量签名书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十点读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