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家的”父母
2014/12/27 教子有方

    

    我尴尬地笑:“术业有专攻。”女儿故意气我:“那也没看到你在专业上取得什么成绩。”母女俩说笑几句,嘻嘻哈哈睡了。

     虽然知道女儿说的是玩笑话,这一句“看看人家妈妈”还是在心里起了小小的涟漪,突然惊觉这句话的模式是多么熟悉。大多数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喜欢把同班的或认识的某个优秀同学作为自己孩子的参照物,“你看看某某某,再看看你”,类似的语言家长们用得得心应手,却忽视了被批评人的感受,尤其是明知差距存在却无法追赶的难堪。

     我们总是恨不得能让孩子各方面都出类拔萃,学习好、身体棒、开朗阳光,活动能力强、爱好广泛、有出众的领袖气质,有爱心、有教养、高智商还要高情商,文理各科最好是全才,哪一项有缺陷都是心中的遗憾。事实上,成长于不同的家庭,先天的资质、后天的培养已是千差万别,凭什么你的孩子各方面都最优秀?

     “做不到可以学”,这也是家长们容易犯的通病。我们常说“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孩子们会不会也在心里想“别人家的父母如何如何”?

     进高中以后,跟本班同学的父母慢慢有了些接触和了解,一个50人的小小班级,父母们中间亦是藏龙卧虎,有政府部门的重要领导,有身家逾千万的私企老板,有儒雅博学的大学教授,更有毕业于各大名校的社会精英,如我辈这种凡夫俗子,和别人的爸妈们比起来实在是汗颜。明知道差距摆在那里,我却无力去改变。也许,终我一生,我会努力地干好本职工作,但是最终也不过是“平凡如我”,千千万万中的普通人;我会尽心,亦会尽力,勤读书、多学习,充实自己的内心、提高自己的素养,但是社会地位、家庭财富、学识水平等等差距会改变吗?由己及人,我们做不到的事情为什么总是勉强孩子?

     所以,不苛责、不苛求,淡定一点,从容一点,看到孩子努力的过程,希翼有努力的好结果,却不强求,或许,自己和孩子都会变得更快乐。因为有“别人家的父母”,才会有“别人家的孩子”,但是,“干卿底事”?还是营造自己家的家庭环境,培养自己家的孩子吧。父母无法选择孩子,孩子同样无法选择父母,当孩子呱呱坠地时,我们用全家人的欢乐和宠爱迎接这个小天使,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我们如果用这份持续、长久的爱去包容、去感化、去接受,欢乐应该就会更多一点。

     文/红霞满天 博客主

     原文刊载于新浪博客

    

    阅读原文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教子有方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